《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通行本中,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德”开头,称《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它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
卢照邻,字升之,染疾后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生卒年不可确考,约生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六三二),而据新发现的佚文翼令张怀器去思碑,约于武后天册万岁元年(六九五)或之后数年问去世,享年六十余岁。卢照邻是初唐著名作家,典王勃、杨炯、骆责王以文章齐名天下,世称「初唐四杰」,亦称「卢、骆、王、杨四才子」(郗云卿骆宾王文集序)。
《唐宋传奇集》八卷是鲁迅先生出于对古典小说的热爱和学术研究目的而精心收集整理的,收录了沈既济《任氏传》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杜光庭《虬髯客传》乐史《杨太真外传》佚名《梅妃传》等四十余篇唐宋两代的单篇文言小说。其中狐女任氏、霍小玉、李娃,大家闺秀崔莺莺,后宫宠妃杨太真、梅妃等人物形象,无不精彩绝伦,具有极强的个性和魅力,对后世小说戏曲中的狐女、青楼女子、大家闺秀形象,以及才子佳人故事原型,都有深远的影响。小说文笔华艳,情节波澜迭起,姿态横生,美不胜收,也体现了唐代多方面的社会生活。本书文白对照,对于文言文入门和欣赏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楚辞》是我国诗歌的起源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首屈一指的经典著作,是任何古典文学研究者、爱好者都不能不读的作品。两千年来,关于《楚辞》的注释可谓汗牛充栋,琳琅满目;但对当代人来说,一则难以将数以百计的注本一一读来,二则古人以文言所作注解,往往也已须"再注释"了。《楚辞今注》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颇能反映目前学术界楚辞研究的水平。其特点在于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会贯通,符合当代读者阅读、研究的需要。
高适编著的《高适集校注(修订本)》以《四部丛刊》本《高常侍集》为底本,参校以《全唐诗》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同时也注意参考今人的校注本,比如刘开扬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等。《高适集校注》在注解与评析的过程中,参考并吸收了前人及时贤的研究成果。
《王船山文学研究丛书:姜斋文集校注》以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氏金陵节署刻本《船山遗书》之《姜斋文集》(十卷)和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衡阳船山书院增补递修刻本《姜斋文集补遗》(二卷)为底本。金陵本《姜斋文集》中有目无文而分别见于金陵本《船山遗书》之《忆得》和《楚辞通释》以及衡阳补刻本《姜斋文集补遗》中的,《王船山文学研究丛书:姜斋文集校注》据以移补。移补之后,原衡阳补刻本中尚存八篇,不再分卷,仍作为《补遗》附于十卷之后。
《便民图纂》是我国明代“通书”类型的农书。所谓“通书”是指按分类排列的简明百科全书,它提供给一般人以日常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技术。这样的书,内容贯通一切,无所不包,用颇为通俗的文字写作,所以称为“通书”。 明代以来,陆续出现了许多这类“通书”,《便民图纂》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部。反映了我国明代苏南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情况。《便民图纂》全书共十六卷。内容丰富,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知识和医药上的民间处方,还记载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和阴阳占卜等内容。前两卷为图画部分:“农务之图”,绘水稻从种至收十五幅;“女红之图”,绘下蚕、纺织、制衣十六幅。后十四卷为文字部分。卷三“耕获类”,包括以水稻为主的粮食、油料、纤维作物的栽培、加工和收藏技术。卷四“桑蚕类”介绍栽桑和养蚕的技术。卷五、六为“树
《楚辞》是我国诗歌的起源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首屈一指的经典著作,是任何古典文学研究者、爱好者都不能不读的作品。两千年来,关于《楚辞》的注释可谓汗牛充栋,琳琅满目;但对当代人来说,一则难以将数以百计的注本一一读来,二则古人以文言所作注解,往往也已须"再注释"了。《楚辞今注》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颇能反映目前学术界楚辞研究的水平。其特点在于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会贯通,符合当代读者阅读、研究的需要。
《四书》是中国儒家的有名经典,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其中《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前没有独立成编。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关汉卿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有名
《幽梦影》大约成书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大约是张潮三十岁到四十五岁之间断续完成的,不是一时一地之作,全书共219则,在写作的过程中即得到清初120余位大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和评点570多条,影响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释读国学的出版较为盛行,其中拥有代表意义的是蒋伯潜的《语译广解四书读本》和王缁尘的《广解四书读本》。并且都被认为是当时国学出版盛典。前者近年已有出版社影印出版,后者尽管在通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