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李清照,因其不同寻常的经历和际遇,创作出非凡卓异的文学作品,百代流传,千载景仰。 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风幽婉缠绵,感情浓挚,音律和谐。《李清照集笺注》是 学者徐培均先生倾力之作,被海内外知名学者称为笺释李清照集的“权威性”著作。徐培均先生广泛吸收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借鉴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一书,另外在版本、考证、编年、补遗等方面下功夫,重新辑校李清照的作品,将她的诗、词、文汇成一书。 对于 负盛名的词作, 选用罕见的明汲古阁未刻词本作底本,校本则采用同样罕见的清汪玢辑、劳权手校本和清沈瑾钞本等。同时对诗、词、文作品尽可能作了考证编年,辨析原委,理清脉络,纠正讹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原作。书中还收录了历代对李清照的评论资料和新撰的年谱。本书以收罗完备,
这是对吴承恩著的《西游记》的评点之作。《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上下)》以明代《李卓吾批评西游记》为底本,参校明金陵世德堂刊《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及《西游证道书》、《新镌全像西游记》等,对底本中的讹、倒、衍、夺作了校正,将异体字统一为正体字,重新分段,采用新式标点。
清初词坛,名家辈出。其中 特出者,当属纳兰性德。况周颐《蕙风词话》尊他为“国初 词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他 为赞赏,称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的身份高贵显赫,却向往普通人平淡的生活,这使得他的诗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纳兰词以纯真深厚的情感、精致细腻的描写、浅白流畅的语句、哀婉凄艳的风格打动了后世无数读者,数百年来广为流传,纳兰性德生前曾把他的部分词作刊印为《侧帽词》,后顾贞观把他的词与自己的词合刊为《弹指词侧帽词》合刊本。康熙十七年,顾贞观又与吴绮为他校定《饮水词》,刊于吴中。道光十二年,汪珊渔根据顾贞观原辑本、杨蓉裳抄本、袁兰村刊本等书,共辑得词三百余首,分为五卷,定名为《纳兰词》。光绪六年,许增在汪珊渔本的基础上又增加补遗二十一首,共计三百四十二首,成
卢照邻,字升之,染疾后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生卒年不可确考,约生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六三二),而据新发现的佚文翼令张怀器去思碑,约于武后天册万岁元年(六九五)或之后数年问去世,享年六十余岁。卢照邻是初唐著名作家,典王勃、杨炯、骆责王以文章齐名天下,世称「初唐四杰」,亦称「卢、骆、王、杨四才子」(郗云卿骆宾王文集序)。
《吴越春秋校证注疏(张觉述作集)》作者张觉以现存最早的《吴越春秋》刻本——元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绍兴路儒学刻明修本为底本,同时又参校了其他明、清版本,清人校勘记,类书、古注的引文,以及《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异艾,在尽努力核对找寻正确朦文的情况下,广采前人解说,对《是越春秋》作了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注释,并以准确、明白、通俗的白话对其厚文作了疏解。同时,在每篇之前撰写了提要,对其内容及特点作了概括述评。《吴越春秋校证注疏(张觉述作集)》末附有可靠的研究资料,可供读者进一步研究之用。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一、收录全。除底本及校本所收之外,又补入明嘉靖《翼城县志》中的卢氏佚文《去思碑》等,收入作品之全,堪称行世卢氏集之最。二、笺注精。在参照多种版本认真校勘的基础上,对作品所涉史实、典故、词义等多有翔实的考证注释,既便一般读者阅读理解,也有利于研究者参考取资。三、附录多。共包括:传记资料、著录题跋、诸家评论和卢氏年谱四种。本书是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
本书是“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古籍整理研究直接资助项目”“长江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资助项目”。白鹤梁是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市涪陵区的一道天然石樑,上刻有自唐代以来的文献近两百段,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梁上题刻记录了历目前七十余个年份的枯水水位,对古代相关地区农业生产、长江航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指导,也为今天长江水利、水电、航运及周边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卢照邻,字升之,染疾后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生卒年不可确考,约生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六三二),而据新发现的佚文翼令张怀器去思碑,约于武后天册万岁元年(六九五)或之后数年问去世,享年六十余岁。卢照邻是初唐著名作家,典王勃、杨炯、骆责王以文章齐名天下,世称「初唐四杰」,亦称「卢、骆、王、杨四才子」(郗云卿骆宾王文集序)。
刘强编著的《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以传统文学批评本为范式对《世说新语》的当下新批。1.本书批点力求完备,对《世说》1130则正文及数千条刘注绝大部分有夹批、条评,首尾相应,斐然成章。尤其对刘注批点,为诸家所无。2.开创了《世说》36门的篇评:篇名开宗明义,题解释义;考其源流,演义发展;点出魏晋特性,风尚所好;比较36门,各门相较参读,甄别差异,相对妙处;引导阅读,该着意处该戒慎处,一一道来。此篇评,当为千秋以来所独在,亦即本版独具之价值,继往开来。3.与当代诸注译评点本不同,本批点以文言出之,俾与正文总体风格相统一。4.本评点虽以文言出之,思想与感悟确是新的,当下烙印,今人视角,新学理致。作者思接千载,贯通古今,评点内容极富。读者走入世说胜景,领略魏晋人物精神高蹈。5.本书特质既以评点为主,则注释、
上世纪60年代,马宗霍先生曾应中华书局之约标点《清史稿》,是后来通行之点校本《清史稿》之前身。1974年,作者将“点阅时字句之间遇有可疑用朱笔识之于书眉者”迻录整理,撰成《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清史稿点勘札记》。这些札记对我们今天研读《清史稿》仍有的参考价值。
《铜政便览》是关于清代云南铜政的重要古籍,为研究清代云南地区铜矿的开采、冶炼、运输、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本书以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光绪十三年云南布政使曾纪凤主持刻印的版本为底本,参考相关史料,对《铜政便览》进行整理、校注,并附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善本影印本,以供读者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