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进程中具有开启先河之功的重要著作,是一部分体文学通史。其文学史梳理方式对后代文学研究和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书中对俗文学各种文体的关注更是 五四 运动兴起之后的重要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术发展的视角和特色所在。它初版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版以后,以它丰富翔实的资料、严谨精辟的论断,深受学术界的推崇,迄今近九十年,凡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学人,仍把它作为一本主要的参考书。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增强自身体能素质的首要物质基础。人类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不断进步,文明不断提升,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考察筵席发展史,不仅有认识意义,而且具有实践价值。《中国宴席史略》内容有开国第壹宴、十年大庆国宴、国庆20周年招待会、近年来 四菜一汤 的国庆招待宴、中美建交国宴、宴请英国女王的国宴菜、宴请英国首相梅杰菜单、欢迎北京奥运会五大洲贵宾宴会、宴请奥巴马的国宴菜单等。
婚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任何时代,婚姻形态的演变无不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忠实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水平。婚姻是人类社会基本的组合方式,它的发展变化,涉及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家庭、家族、家庭公社、原始氏族与原始人群各个方面。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婚姻史的研究应该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婚姻史》在简要叙述人类婚姻发生与发展情况之后,各章着重点在于对我国的婚姻史的探讨。读者可以结合引言的内容来思考以后有关中国婚姻的部分。
《颜氏家训》是中国经典的家庭教育宝典。它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全书阐述立身治家之法,内容涉及教育、儒学、佛学、历史、社会、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本书在继承前辈和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对每个句子进行解读的注解方式,除了对典故和词语的解释努力做到清晰明了之外,必要时也讲解文言的句法和语法,以帮助读者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书中 译文 部分用生动简明的语言阐释每一章的内容,篇尾的 评析 ,结合现代社会环境对篇章内容进行解析,问题意识强,现实价值高,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吸收《颜氏家训》中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意义的营养。
《春秋直解》,为郝敬《九部经解》中之一种,全书十五卷,书前另有《读春秋》一卷,可看作是郝敬解《春秋》之“纲领”。正文除僖公部分因卷帙较大分为两卷外,其余诸公每公一卷,卷十四、十五为《春秋非左》二卷,专论《左传》之失。正文体例,先列《春秋》经文,经文大抵以《左传》所附为准,《公羊》《穀梁》经文有异者注于经文后,另间附释音、释地名之小注。所谓“直解”,可看作是不取原有任何传文,直接从经文出发的解释方式。本次点校,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为底本,校以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两者不同之处,出校勘记说明,以助读者略明《直解》前后修改之迹。
在林则徐的著作中,对联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人经过多方收录,目前可见林则徐创作的对联,数量达到三百余联。本书即是对林则徐对联的整理与注释,不仅疏通对联原文的字句 和典故,也紧扣对联内容,对林则徐的交友与生平有所介绍。
2012年9月5日,黄裳收笔,榆下寂寞,来燕榭不再有新作问世。从早期作品, 新闻通讯集《关于美国兵》,到陆续而出的《锦帆集》《榆下说书》《新北京》;从戏剧杂论《旧戏新谈》到藏书故事《珠还记幸》……93载岁月悠悠,黄裳大半光阴在书中——写书,读书,藏书,品书,评书。 手不释卷,笔耕不辍。文集收录了作者一生的随笔、杂文、序跋、书话结集,“多论辩文字”,作者和柯灵、葛剑雄、止庵等有不少引人围观的笔战,小起波澜,也均被收录在内。
屈大均的诗词,在当时即颇负盛名,清人毛奇龄称其“廓然于天地之间,独抒颢气。超然独行,当世罕俦”。(《道援堂集》序一)他的诗以五律见长,在明末清初诗坛上,不仅在岭南堪称翘楚,放眼全国,亦堪称 名家。词也 面貌,自成一家。因诗逾六千七百首,篇幅巨大,笺注为难。而词作仅三百余首,体量适中,故陈永正先生先取其词集精校详笺细注,以飨读者。屈大均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余祖明《三闾风教?读骚词》一文曾将屈大均词分为四类:“记游则文藻江山,陶写性灵;吊怀则俯仰古今,舒张郁勃;风物则比兴交错,即事见志;赠答则感怀家国,情致缠绵。”无论是那一类作品,其中佳者均能表现词人的志士心态与遗民情怀,并寄托家国兴亡之恨。沈轶刘、富寿荪《清词菁华》云:“大均负奇气,诗词郁勃坚拔,故国之思,溢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精)》系先秦著名国别体史籍。其事继《春秋》以后,迄秦灭六国。书中人物繁多,但以士人为主,刻画得栩栩如生。书中语言独特,或铺陈蓄势,或纵横恣肆,或幽默尖刻,或明畅通达,挥洒得捭阖雄奇。历来为研究战国时期历史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欧游随笔》介绍了德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民俗等内容,并记述了作者参与的外事活动、外交礼仪、外交文书等与外交工作相关的事情。《使德日记》是作者出使德国期间的日记,内容涵盖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仅记录了中德交往史上许多有趣的细节,也折射出清末国人在走向世界时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状况,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中欧交往的手资料。
《古籍整理概论》是关于古籍整理方面一部非常实用的教材类读物。作者黄永年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古籍整理的经验以及古籍整理自身在方法、工序、相关知识上的特点,将全书分为八章阐述,包括: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其他,涵盖了古籍整理的各个方面。全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理论上的总结,系统性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娴雅流畅,通俗易懂。尤适合于文献学专业的青年朋友们入门之用,对于与古籍整理有关的学科研究人员也有很朋的辅导作用。
《 》为群经之首,是我国现存 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周秦诸子易学、两汉象数易学、魏晋玄学易学、宋代理学易学、明代心学易学、清代朴学易学及近代科学易学等,都各有千秋。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 》和易学进行诠释和弘扬,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顺应新时代发展,本书力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整合多学科、多方面以及海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多角度、 地开展易学文化研究,坚持正确的治《易》理念和宗旨:繁荣学术,古为今用,会通中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发展。
\"《九部经解》,郝敬撰,全书一百七十五卷(正文一百六十六卷、卷首九卷),为对儒家九经的系统完整的解读,分为《 正解》二十卷、《尚书辨解》十卷、《毛诗原解》三十六卷、《周礼完解》十二卷、《仪礼节解》十七卷、《礼记通解》二十二卷、《春秋直解》十五卷、《孟子说解》十四卷、《论语详解》二十卷。 《尚书辨解》十卷,系郝敬《九部经解》之一种。此书大旨在肯定今文《尚书》之真,而指证古文《尚书》之伪。此书前八卷解析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后二卷力辨孔传之伪。郝敬秉持“先质后文”的理念,认为孔传“语多浮想,意不切题,或先贤记闻,或后人假托”,他认为古文《尚书》为周、秦间人杜撰。郝敬对古文尚书的辨伪工作,对清代《尚书》研究产生了极大有影响,清初阎若璩曾说:“今文古文之别首献疑于吴才老……近世郝世
本书论说的对象都是从唐宋词中采掇的警句,它们都在原词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对它们的评析也能探骊得珠。全书将警句共分73类,有些是按词人,有些是按词作内容,更多的则是按艺术手法,分类的标准虽不统一,却常常别出心裁,发人深省,兼之品评精义纷现,蕴含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具有两大特色:一是选目精审,本书的评说对象是从存世的近三万首唐宋词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三百多颗明珠。二是谈艺精微:有些警句的佳处并非一望即知,经过作者之解说方令读者恍然大悟。该书文采斐然,深入浅出,其普及古典诗词以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全书20万余字,凡分五章,内容主要围绕四库学新视角与新材料展开,具体包括四库馆阁之肇建、存藏与修缮,库书的誊抄、撤改及补函,四库馆书籍编纂流程,《四库全书考证》专题研究,四库底本研究,《总目》稿抄本专题研究与考辨等诸多方面,均立足学术前沿,考据信而有征,是一部经过作者熟思审处的四库学研究著作。
本书是西夏文与汉文两种语言对勘的整理和研究之作。全书包括三部分:“导论”部分全面分析、探讨了《经律异相》西夏文版本的重要价值;“《经律异相》西夏文校读、译注”部分对原文图版西夏文字的错讹、脱衍等现象进行了校读;“附录”部分提供西夏字索引、汉字拼音索引的词句索引,便于查阅和对照。本书不仅与汉文整理本相得益彰,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订正汉文本的错讹,加深其理解。它的研究必将给元代西夏文大藏经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秋水轩尺牍详注》为“清代尺牍”之一,凡二百二十九篇,多为朋辈酬答,所谈无非细事,而情感真挚,语言清丽,用典精工,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倍觉雅致,体现了汉语的美丽和魅力。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书信写作的范本。但《秋水轩尺牍详注》所用典故颇多,读来较费心思。此次出版,对书中典故、地名以及疑难字词作了详尽的注释,以帮助读者无障碍阅读和欣赏。
《涉江诗词集》是著名学者、诗人、词人沈祖棻的诗词集,包括涉江词稿五卷、涉江词外集一卷、涉江词稿四卷,由程千帆整理笺注。程千帆、沈祖棻是以研究古典文学而享誉海内外 的一对贤伉俪。沈祖棻的诗词风格高华,声韵沉咽,程千帆的笺注精准细密。二者融合,使得《涉江诗词集》别具文学与史学的价值。
此书以「艳逸」为标识,分名媛、香奁、观妓、名花四集。专选唐诗中描写「佳人佚女,丽草疏花」的诗篇,凡三百六十九首。所选诗歌呈现出强烈的追求声色的审美趣味,是晚明市民文化和消遣文化发达的有力见证。 此次整理以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的稀见版本万历本为底本,参照天启本和《文苑英华》等唐宋旧集和诸家别集进行校对,对底本的讹误加以订正,对溷入的非唐诗(包括以明人诗伪冒唐诗者)进行考辨,又将天启本的评语悉数移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 加完善的版本。本书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诗集整理,后半部分为研究论文,两者互相参照, 有助于读者对此选本内容和价值的深入解读和研究,对于了解唐诗中的女性书写,亦是 难得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