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历史过程与人物命运的通俗作品,以安史之乱中多位关键历史人物,即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人的“弃长安”经历为线索,聚焦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以乱离亲历之人的经历解释“变乱何以爆发”与“盛世何以崩陷”,以此重新刻画安史之乱时期的完整历史图景。
人们常常要问:人生有什么意义?史家也往往要问:历史有什么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那意义也不是客观世界先天给定的,而是要待到人们探索之后才给定的。这便是通常所谓的历史哲学。凡是未能对此作出答案的,可以说都未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对历史本身作出答案的,可以说是历史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对历史学本身作出答案的,则是历史哲学中的认识论。 当我们问 物理学是不是一种科学 ,实际的问题是:以这种研究逻辑来研究物理世界所获得的知识是否可称之为科学。然而,当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设问历史学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历史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它几乎涉及我们大部分的认知形式和知识品种,如史实的确认、史事的理解、历史的理论概括、历史意义的评价等。这些不同的认知形式,生产不同的知识产品,体现不同的认知属性。本书将历
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三国是个怎样的时代?两个字:乱世。烽火连天,饿殍遍野,战事频仍,民不聊生。但乱世出英雄,越是沧海横流,越显英雄本色。这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阳刚之气、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时代,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也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他们都想变分裂为统一,变乱世为治世,求得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但是,他们又无一例外地认为,这个历史使命应该由自己承担,绝不肯拱手让给他人。
◆易中天成名作,问世十五年,畅销近10,000,000册 ◆央视"百家讲坛"代表性讲座 ◆2018全新勘校,修正、改进97处 ◆开创三大维度解读人物: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英雄、枭雄、奸雄,性格与命运全解析 ◆兴衰成败,脉络清楚;点评犀利,借古鉴今 ◆引证渊博、考据严苛、语言幽默,态度自成一格 ◆中国大众文化领域重磅图书IP,融入国民记忆 2005年,易中天登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品三国》,一时万人空巷; 2006年,《品三国》出版,成为现象级图书,热销至今; 2018年,作者修正、改进《品三国》,推出全新精装典藏版。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更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书中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围绕该案应如何判决产生激烈讨论,内容涵盖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 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 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本书为历史学家杨念群在对当代历史研究进行反思与回顾的基础上,所作的有关“览史”“阅世”的一系列思考。作者从人们熟知的历史常识出发,延宕开去,深思论议藏匿于史书中 不为人所知的种种面向。在作者看来,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陷入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常识之中,这些历史常识本身应当是被怀疑的。因此,要对已构成我们生活常识的那部分历史观提出 商榷和修正,想办法克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一些鲜灵的思想。作者回到历史场景,重审历史书写,既为历史研究提供现代镜鉴,又以史学精神关怀当下社会。
宋高宗为什么比金人 想要岳飞死?到底是谁想要刺杀秦桧?“戚家军”为什么比“岳家军” 惨?本书深度挖掘南宋绍兴年间“岳飞之死”这一震惊千古的悲剧事件,以此为镜,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同时延伸至三国、唐、宋、明、清等朝代,勾勒出多位 历史人物的复杂命运,展示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作者从独特视角出发,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不仅细腻剖析了岳飞陨落前后的惊心动魄,将宋高宗的 、宰相张邦昌的抉择等大人物的角力展露无遗,也关注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小人物,乃至监牢深处狱卒的细微举动, 加生动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与残酷。 作者不仅聚焦于岳飞的悲剧命运,还跨越不同时期,通过对比狄青、文天祥、于谦、戚继光、袁崇焕等历史人物的相似的悲剧命运,展现了人性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共通性,同时也
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侨批档案真实记录了侨乡和侨居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情况,呈现了广大华侨华人刻苦耐劳、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爱乡、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彰显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和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之间持续不断的交流与融合,是研究近代华侨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金融史、邮政史、中外交通史以及侨居地历史文化最原始而珍贵的档案文献,具有不可替代的遗产价值。《何以侨批》一书以浅显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入选 世界记忆名录 的侨批介绍给广大读者,向海内外受众传递文化价值,赋予世界记忆遗
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帝国崩溃后的大乱世,其间充斥着无尽的杀戮与流离,这是任何个体都不愿亲历的悲剧时代。但这个时代英雄与豪杰层出不穷,刘渊、石勒、苻坚、王导、谢安等人搅动着历史的风云;嵇康、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陆机等人则为这个乱世增添了精神的灵动。 提及魏晋,希望你想起的不只是江山易主、中原逐鹿、衣冠南渡、五胡乱华的惊心动魄, 要知道在这乱世中,有一股潜流在涌向历史的出口——文化在迭代,民族在融合,社会在重组,制度在新创,秩序在重建,一切都在从分裂走向一统、从异常走向常态。在民族与文化大融合的加持下,历史以它独特的方式蜿蜒前行,黑暗而华丽!
......
《传习录》收录了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系统地反映了阳明心学的内涵,是学习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它所阐述的为人处世之道,即使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备受世人推崇。 可是多年来,《传习录》对于今人,一直是一个深奥难懂的存在。尽管市面上有一些文白对照本,但书中大量的引文和专有名词,依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30多年。他吃透了阳明心学的本义,对于书中讨论的每一句话,他都能详细介绍其出处,再结合历史上众多先贤大儒的观点,条分缕析地把《传习录》讲透。全书语言通俗有趣,论述古今结合,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让你从思想的源头读懂“阳明心学”。 翻开本书,轻松读懂《传习录》中的每句话,透彻理解阳明心学的智慧精髓。
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本书中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做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民谣、尚武精神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互动”, 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甫一出版,立即引起 学术界的关注,先后获得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的两个 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奖。周锡瑞凭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研究功底,使本书成为这个领域的扛鼎之作。
本书系英国著名摄影师、旅行家、地理学家约翰 汤姆逊1862年至1872间游历东南亚和中国的珍贵配图游记,大部分篇章讲述了中国经历。作者用文字记录下独特的异域旅行,用影像直接见证了这段历史。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对中国进行了观察剖析,文笔细腻生动,对晚清中国社会作了全面和较客观的描述,在摄影美学、社会学、历史学上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美国人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是最早来华的美国新教传教士之一,是早期中美关系史和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外交家,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从1833年10月26日抵达广州,直到1876年辞去驻华使馆职务返美,在华生涯近43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卫三畏的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和介绍中国文化,写作了为数甚多的汉学著作。回美后的1878年受聘担任耶鲁大学第一任汉学讲座教授,曾任著名的美国东方学研究权威机构美国东方学会会长,有力地推动了 中学西渐 ,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在东方从属于与西方的近代环境下,卫三畏公允评价中国及其文明,切实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衷心渴望中美和谐关系,显然有助于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本书分五章,分别论述了卫三畏与广州《中国丛报》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 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解《庄》的扛鼎之作,习《庄》的首要选择。《国民阅读经典:庄子浅注》是新中国的一本《庄子》新注,注释准确浅显,点评精炼独到,直彻《庄子》本真。自首次出版以来,行销三十多年,广受读者好评。
本书以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北伐“出祁山”为中心,论述了刘备的蜀汉政权的建立和战略规划,通过对诸葛亮治下蜀汉的征兵制度、征税制度、刘备嫡系与当地官僚的斗争等,分析了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在对蜀汉政权“出祁山”的战略与命运进行描述的同事,本书也写到了同时代曹魏与孙吴两国与蜀汉政权之间的博弈,这些博弈不仅影响了出祁山的成败,也影响到魏蜀吴三国的 命运,直至 终晋国一统天下。
你是否曾好奇,大侠带刀犯不犯法?聪明俏丽的黄蓉如何穿搭?韦小宝到底能不能有这么多老婆啊?……金庸的江湖世界里,还隐藏着哪些社会史细节?“中国好书”得主、畅销书作者吴钩带我们穿越武侠的刀光剑影,探索那些被忽略的知识。从日常用品到社会制度,从美食饮品到 武功,以独特的视角深入金庸武侠世界。跟随吴钩,在金庸的鸿篇巨制中,探索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知识吧!
17-19世纪,茶与中国、英国、美国、印度四个大国的命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茶而引发的战争,包括中英鸦片战争、第一次英国侵藏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在内,改变了世界历史,也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塑造。“为何英国、美国以茶而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走向衰亡?”知名茶文化研究者周重林、太俊林从这一问题出发,梳理参考上百种文献资料,以翔实的史料、客观的记录、通俗的文笔,还原真实历史,层层揭示其背后的深刻原因。不仅聚焦中英贸易战、中美关系、茶叶话语权、茶文化边疆等议题,同时全景展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茶叶置于宏观的历史语境中,解读晚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深入洞察茶运与国运的纠葛。《茶叶战争》初版于2012年,广受读者推崇,10年间热销40万册,此次精装纪念版经过全面修订,新增内容数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