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代次 迭以及主要历史事件。作者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新旧交汇的文字功底,凸显出这本普及读物的一种朴素单纯。本书视野开拓,见解独到,行文轻松畅达,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自然,对史料来源逐一做出了说明, 方便读者查证。
“我的春秋我做主”系列图书共三部,以全新视角,全景展现春秋时代诸侯国争霸风云。 东周前半期,诸侯国竞相争霸,鲁、齐、宋、晋、楚、郑、曹、陈、卫、燕、秦、蔡、吴、越等当时列国之间,互相纠缠、碰撞、遏制、结盟,共同演绎了一个血雨腥风、动荡飘摇,却也因此充满中国文化生机的“春秋时代”。作者以史料为基础,以“五霸”为中心,以诸侯争霸为主线,以通俗亲和的文字和丰满的笔触,多角度审视、叙述与评价了“春秋时代”的地缘格局、人文景观和政治演变。 本书为部《尊王攘夷》,由西周往事、春秋小霸和尊王攘夷三卷组成。为博褒姒倾城一笑,周幽王玩火,周王朝进入坍塌与重塑的湍流时期,春秋大幕由此开启。郑庄公远交近攻,纵横捭阖,郑国遂呈“小霸”之势;齐桓公在管仲和“桓管五杰”辅佐下,尊王攘夷,九合诸侯
《晓说》是一档为高晓松量身定制的视频脱口秀节目,也是档全自由发挥的知识类名人脱口秀。由高晓松即兴说历史、评人物、论文化、谈热点、看世界。《晓说3》囊括了国际军事、美国政治文化、美籍华人历史,以及抗战历史等多个热点话题,并有胡淑芬、文冤阁大学士、破破的桥、一毛不拔大师、赵楚等网络红人点评。
本书是一本普及性的历史著作。全书约15万字,分为16篇,另有序一篇,从春秋、两汉、三国、南北朝、唐、五代、宋、明、清等朝代选取了十六个有代表性并对当时及后代历史发生巨大影响的事件,夹叙夹议,以点及面,对中国历史进行了一次照相似的扫描。
秦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肇始,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秦国王位。二十二岁亲理朝政,三十九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大秦帝国。他自称始皇帝,希望他的王朝传之无穷。然而这个帝国仅仅历时十五年就轰然倒塌。 历史的巨大反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国成为世人关注的千古之谜。造就秦始皇千秋功业的深层历史原因是什么?这个庞大的帝国又是如何缔造的?秦始皇身上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让我们跟随王立群教授穿越历史迷雾,探索这段辉煌的历史。
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个10年止,地说是从1644年到1911年的268年间为清朝统治时期。这是中国悠久历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在这268年间,自康熙(16611721)经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然而,正是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由此以降仅100多年的历史,就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
魏晋是中国历富于激情和智慧的一个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玩儿的时代。无论是“竹林七贤”,还是“兰亭名士”,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真实自我的不懈追求,无不令人心向往之。本书遴选了这个时期个性、最有故事的20位人物,用诙谐犀利、极具时尚感的语言描绘他们的生平事迹,使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阅读本书,不仅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快感,也能让疯狂魏晋的牛人穿越千年,直接PK当今的“雷震子”,秒杀著姐、凤姐、小月月等风云人物。
本作品以近代历史学家为线索,精选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学家讲历史的文章。这些大师包括蔡元培、胡适、辜鸿铭、傅斯年、蒋梦麟、王国维、柳诒徵、李剑农、吕思勉、章太炎、梁启超、金毓黼、张荫麟等。作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夹叙夹议,还原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宏观的历史的图景,堪称一部历史的盛宴、大师的盛宴。
《国学经典:幼学琼林》是书冠之幼学,显而易见,它是一部童蒙读物。虽说是童蒙读物,然而书中广辑天文地理、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人情、衣食住行、技艺制作、神话传说等各方面的古代知识与典故,又俨然一部小百科全书。故四部分类,多属之类书。全书按内容分类编排,计四卷三十三类,文法取诸骈体,合辙押韵,易于诵读。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东周腐朽的统治,造就了诸侯争霸的传奇。无数次的刀光剑影,齐、楚、燕、韩、赵、魏、秦脱颖而出,成就了“战国七雄”的神话。然而,战争的号角依然高奏,雄霸中原的硝烟依然在风中盘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终于,秦国以其强盛的国力,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统一的帝国,结束了几百年的纷乱世界。 强国崛起,弱国凋败,贫贱草民飞黄腾达,豪门名士功成身死。生存的智慧在血火中交织,竞争的残酷在硝烟中弥漫。如此,治国者从中见到了理政的睿智,治世者从中见到了安邦的诀窍。
我们读《史记》其实是读我们自己,是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寻根。然而,并非读《史记》就能完整地了解那段历史,因为司马迁是在汉武帝的高压之下写作,有些东西不能直抒其怀,不得已以曲笔表现正见,以隐喻替代正说。作为司马迁的后人,我们可以“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章太炎《国故论衡》),揭示庐山真面目。 本书是对《史记》的解读以及对那段历史的思考,借用司马迁提供的史料(只取“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表达对那段历史的理解。正是那一段历史,基本奠定了中国人的国民性与行为方式。 尧提出了什么合符现代政治的施政准则?秦始皇之后中国还是封建制吗?诸侯为何不能和平共处?项羽失败的启示是什么?刘邦成功的原因何在?汉武帝为什么选择了儒术?周公的统治智慧有何独到?子产的执政理念有何杰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