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三部曲 分为《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先生之风:西南联大群英谱》《大师之大:西南联大风云记》三本,共百万余字,分别围绕联大师生的生活状况、学术研究、救国实践的主题,从不同侧面,详细讲述了20世纪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学生,是怎样在残酷的战争中坚守学者本心的故事。整套书涉及西南联大全部5个学院的269名大师、8000名学生,其视野绝不止局限于联大8年,而是将叙事跨度延伸至整个20世纪,更全面地展现每一个个人,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归宿。 《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是*本,讲述满是生活气息的联大故事。本书关注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趣事和吃穿住行状况,集中呈现有温度有情怀的生活细节,由此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幽微精神:在炮火的逼迫下,北大、清华、南开等校师生是怎样艰苦跋涉来到昆明?在
《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是一部风格独特的中国近代史作品。这本书主要写的是 1840 年到现在我们国家的建设情况,并以此为主轴,穿插着写了中、美、俄三国斗法的趋势。本书试图告诉读者,我们国家能从 1840 年被英国狠揍一顿后,发展到现在逐渐走向昌盛的原因。
本书分别描述了民国时期的实业先驱、银行大家、轻工业领域巨头、文化艺术业翘楚,商业零售大咖等人士的创业、发迹史,表现了近代中国志士仁人的觉醒,他们在面临列强欺侮,面临国内产业凋敝,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不畏艰难险阻,始终抱着实业救国的热心奋勇向前,最终成就了一系列名牌国货,不仅击败了国外多年的垄断,还让国内民众用上了物美价廉的国货产品。全书颂扬了志士仁人睁眼看世界,决心拯救国家和民族的伟大爱国之情。
该书稿以近现代人物逸事为特定主题,用珍罕的近现代文献与近现代人物轶事互为佐证,采取通俗简明的叙述方式,为读者讲述那些少为人知的 台前幕后 。选取代表性各类近现代珍贵图片,力求图文并茂,生动详实的表达记述主题。
枭雄难为袁世凯 著史当如唐德刚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 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唐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100年前,一位名叫凯瑟琳·卡尔的美国女画师,有幸走进中国皇宫并在此生活300余天。其间,她为慈禧太后陆续绘制了4幅油画肖像;返回美国之后,她又对自己在宫中的特殊经历加以梳理总结,出版了这部反映清官生活的纪实作品。陌生的异国宫禁,如同一幅鲜活的风情长卷,在这位西方女性笔下徐徐展开。里面有富丽堂皇的殿阁,有奢华的皇族生活场景,有东方特有的庄严而繁缛的礼仪程式,也有秀美怡人、旖旎无限的湖光山色……但让卡尔小姐经久难忘,感怀至深的,还是慈禧太后本人。 卡尔最初是怀着忐忑不安、甚至是带着几分恐惧步入皇宫的,因为此前她脑海里有关慈禧的印象,皆是来自西方媒体的各种负面传言…… 本书作者得以置身、甚至融入其中,近距离地观察深宫生活的方方面面,感悟慈禧其人的点点滴滴……
本书描述了1970年代台湾的一群热血青年,因为追求个人自由与思想解放而相识相知,并豪气十足地冲撞了当时的当过体质,终而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历程。 这群年轻人原本分处各地,一场高中生的南北串联把他们趣味相投、年轻人情的心拉到了一起。而后,因为保钓运动,他们兴起了追求社会正义与民族解放的理想,并牵动了一场思想论战——民族主义论战,因引起相关安全部门的注意而引发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 本书记述他们的情谊,和那个在苦闷中仍然充满改革希望的年代
“蓝鲸行动”——这样一个平和的行动名称,背后却隐藏着无限的杀意。美国在扶持蒋介石的同时,这种杀意时隐时现,从未断绝。“蓝鲸行动”也只是掀开了美蒋之争历史大剧的一角帷幕。美国需要一个听话的利益代理人,而性格强势的蒋介石却也自有盘算。从史迪威与蒋介石对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之争、蒋经国被美国记者殴辱事件、孙立人“政变”谜案、蒙古国“入联”事件、震惊舆论界的台湾“刘自然”事件,到蒋介石企图“反攻大陆”的“国光计划”的未果、秘密研制核弹计划的折戟……这一切的背后都有蒋介石与美国明里合作,暗里掰手腕的事实。 本书通过大量相关机要档案的解读,如实地还原了这一段鲜为人知又惊心动魄的历史,重点讲述了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国民党内诡谲的政治生态,以及蒋介石父子在内外交迫的处境中艰难的自保史。特别是对蒋
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都遭遇了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将百年来国家的演变和人物故事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尽显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关切。特别是作者对近代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原因的分析更是远见卓识,至今发人深省。
本书内容节选自冯自由所著《革命逸史》。从中撷取了近百个辛亥革命早期,革命党人的轶事和小传。旨在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作者冯自由,不但是这场革命的亲历者,同时身为孙中山的机要秘书,掌握了大量寻常人难得一见的真实史料。 所以本书被称为*权威的全景式反映民国其人其事的私人手记档案。 这本书也受到很多当下的民史爱好者的追捧,一位当当读者的评论是: 这不是教科书里的*史!!! 在这部书里,真的有些历史信息是次看到,比如近代的革命一词是怎样来的,孙中山居然不是兴中会的首任会上。
《挖历史》MOOK,乃不定期连续出版物,兼具杂志和图书二者属性。本书着眼于一个“挖”字,致力于“挖历史,去遮蔽,求真相”,做到谨挖、深挖历史真相。 本出版物拥有超级强大的作者阵容,如袁腾飞、岳南、马勇、孙宝根、李冬君、傅国涌、杜君立、冯学荣、王跃文、张宏杰、蒋丰、周海滨等众多历史学者倾情加盟。书中所选文章皆为他们原创发表,言之有物, 论从史出。更难能可贵的是,篇篇文章皆行文生动活泼、简洁易懂,还配有一些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可读性和趣味性非常强。
《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以史料和考证为基础,以北洋舰队的兴亡和甲午战争的进程为主线,穿插三大阅兵(1886年、1891年、1894年)、三大血案(长崎血案、琵琶湖刺杀案、马关刺杀案)、三大海战(丰岛偷袭战、大东沟决战、威海保卫战)等历史故事,用通俗笔法勾勒李鸿章半生创建北洋海军的艰难历程,全景再现甲午海陆大战的恢宏场面,细致梳理东北亚三国争雄的外交源流,深刻揭示北洋舰队惨败的迷离真相,力争还原李鸿章、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袁世凯、叶志超、左宝贵等众多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同时还穿插了个人对中日两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人性欲望以及官场权谋的独特演绎。 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战争中,有的发生在战争之前,还有的发生在战场之外。战争的胜败,不仅仅取决于战场
暂时没有内容
关于民国历史,我们已经知道太多纷乱的战争和迷惘的政治,但在本书中将会看到的,是令人沉醉的风雅,叫人激情澎湃的豪言,让人面红耳赤的情事……说到底,民国的Style,都是人的风度。而我们如今能体味的,只能是那些留在回忆中轻轻摇曳的身姿和低声回荡的话语…… 事实上,从未有哪一个时代,有这么多值得我们玩味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