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 夏伊勒不仅是法国在二战中失利崩溃这段历史的研究者,还是亲历者。他目睹法国这一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面对纳粹德国的入侵毫无抵抗之力,在短短六星期之内就彻底沦陷。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对遗留的大量档案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并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首脑、将军、外交官和普通民众做了数百次访谈之后,夏伊勒在本书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法国亡于内耗。这种内部的分裂与矛盾可以上溯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并不因战争的爆发而稍有减缓。本书记录并分析了二战爆发前后法国国内外发生的各项重大事件,并详细记述了各方人物的思想与行为。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 中国通史 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两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按历史顺序共分7个部分:胡适先生讲 哲学概说 诸子哲学 ,冯友兰先生讲
本书为第五辑第二编的政治分册,本书分为9部分,一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二战时重要方针政策法令三国民党历次重要会议概况,四国民参政与地方参议会合国民大会,五国民党制造反共摩擦事件概况,六党派与社团,七少数民族与华侨事务,八民众运动,九重大惨案。
《茶叶之路》 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有两条:丝绸之路和茶叶之路。相比较而言,丝绸之路被大多数人所熟知,而茶叶之路却鲜为人知。这是一条联结中国东部与俄国西部的商路,甚至在18 19世纪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直到20世纪初它的重要性才慢慢削弱。 这条长约2万里,从中国东部发出,一路向北伸展,穿越茫茫戈壁,然后由东向西横跨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西部都市中心的漫漫商路,持续了200多年。各方角色竞相登场,在亚洲腹地广袤的舞台上出演了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 本书以中国古代的著名商路 茶叶之路为线索,介绍了中国茶叶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历程与故事。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茶叶的品种和制作工艺上,还反映在饮茶文化和健康观念的推广上。同时对世界的经济、贸易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内容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总目索引》严格遵照原书的体例结构,将分散在每册中的文件目录汇总,原则上照录原档、照录原编者所拟的文件标题,对因原编校者疏漏而出现的错字、别字、漏字及衍文等现象,在核对档案原件的基础上,已加以纠正。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编政治(共5册)》为第五辑编的政治分册,全书共七个部分,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二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重要决策与党内派系斗争,三第三党的崛起及其他党派社团的组织活动,四国民党的 民众运动 与工农学各界的斗争,五民族事务,六侨务,七重大历史事件。
本书作者凭借医师的身份,与上海滩上的三教九流都有交往。虽多次遭遇风险,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作者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戏剧性。本书弥补了上海沦陷期间普通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的空白。 本书是“陈存仁作品”之一本,与《银元时代生活史》可以看作是作者自传两部曲。书中描写了上海沦陷后,作者目睹的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残暴行径以及个人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生活经历。书中所述情节曲折离奇,曾被美国某大学中国同学会改写为话剧剧本,在美国多所大学上演。这是一部上海版抗战史话,记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可读性强。
《民国亲历记 跟着良友去民国》选取了《良友》画报中收录的良友考察团到全国各地考察期间撰写的数十篇游记,以及当时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考察团自1932年9月于上海出发,历时七个半月,走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共16省。本书讲述的就是考察团在此期间的所见所历。 《民国生活简史 民国社会众生相》收录了《良友》画报中有关民国时期手工业、旅游业、制造业的相关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年的街头》,傀儡戏、纸鸢、纸花、灯市、戏法、西洋镜那么热热闹闹;在《北平的庙会》上,鸟摊、布摊、小吃摊、药摊、卦摊揭开了市井生活的画卷 带我们深入民国社会的角角落落。 《民国里的上海 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摘取了《良友》画报中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生活风貌的篇章与照片,从时装、娱乐、经济、饮食、运动休闲等多个角度再现了
人物传记·随笔。《凡人小事八十年》是20世纪中国银行界和金融学界的泰斗资耀华先生的自述及其家人和朋友的追忆文章,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手金融史的材料和独到的见解,是中国现代金融发展史一个极重要的侧面,足资后人借鉴。资耀华与20世纪同龄,从湖南一个山坳中走来,东渡扶桑,又以日本京都帝大毕业生的资历回国,在内忧外患的岁月中创业和守业,可算20世纪上半页华资银行中的杰出人物。解放初期曾有重大建言,对共和国的建立有襄赞之功,同时又在金融学方面多所建树。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次披露),编辑成册,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期望能帮助历史学家、读者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个共和国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还是偶然?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等教育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激烈的辩论。各地学者对辛亥革命遗产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作者通过历
本书稿主要描述、阐释四十年间中国史坛具有导向性质的若干史学思潮及其这些史学思潮间的逻辑关系。这里所谓的史学思潮,主要是指那些因倡导某种史学主张、史学方法、史学观点而形成的一股潮流;史学观点、方法、主张都能形成潮;形成潮流的,主要是那些在特定时间内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学者、而且又冲击了某种已在史坛很有影响的思想或对冲击者进行反冲击的某种史学方法、主张和观点。
本分册为第五辑第三编的教育分册,选辑档案资料共265题,计490件。全书内容共分为五大部分:[一]教育行政,包括教育法规、组织等;[二]教育复员,包括教育机关回迁和收复区教育机关接收与整理等;[三]教育设施,包括教育计划、实施报告和各类学校概况等;[四]失学失业青年之辅导救济与破坏青年奔赴解放区,包括青辅会组织活动和各地辅导情形等;[五]教育学术机构与教育社团。
在这部结集的作品中,张郎郎以臻入化境、富有暗示性的文字,书写了他那一代中国人的残酷青春。我们会发现,《大雅宝旧事》里作为伏线的“大人”们的命运,如今成了他们自己的命运。因为他曾感受过最深刻的绝望,也因为他曾感受过人性最真挚的温暖,所以,不仅张郎郎的故事与众不同,他讲述故事的语调也是耐人寻味。 当年张郎郎和他的朋友们对于一种“新”的文学的可能性的探索,几乎从整个当代文学史中消失,甚至有人曾失去性命。这就是《“太阳纵队”传说及其他》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个后来大放光彩的名字——诗人食指(郭路生)。因为“太阳纵队”,也就有了《宁静的地平线》和《迷人的流亡》,作者以黑色幽默的笔触亲述坎坷人生,从一九六〇年代的文学传奇到死牢挣扎,从死里逃生到远走天涯,让人读来不胜唏嘘。 而《月洞
《海外汉学丛书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由18世纪从意大利到往中国的传教士马国贤所作,是当时欧洲最为流行的有关中国的著作之一,至今仍被欧美各大学列为学习中国历史的基本书目。马国贤的回忆录,主要记录了他在北京13年的生活和往返始末。“马国贤在北京宫廷卷入很深,有很长时间陪伴康熙皇帝一起度过,因此是书对清初宫廷描写细致入微,很多地方比清朝官方的‘实录’和‘起居注’以及民间士大夫的笔记更详细。”其书中所反映的康熙时期的“中国礼仪”比乾隆时期的“觐见礼仪”更典型地反映了西方和中国在十八世纪相遇的历史。尤其是他往返途中所记录的事情,其史料价值更值得引起注意。“马国贤回忆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一个处于世界之中的中国。那些在中国境外发生,与中国有关,或者无关的经历,都是研究十八世纪全球李氏所
200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所走过的80年的光辉历程,本书作者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从数万枚纪念章中整理出了毛泽东创建人民军队的各种纪念章,从“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开始,到秋收起义、井冈山的斗争、挥师赣南闽西、长征、延安、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抗美援朝、建国后人民军队各军兵种的建立、军事院校的建设、建国后各大军区的设置与调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的发展历史、直到建国后毛泽东加强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毛泽东创建并发展人民军队这一系列军事斗争历史在纪念章上都有具体的反映,将这一系列有文字的专题纪念章用生动的文字加以描述,并配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经典油画与图片,毛泽东与人民军队的创建与发展的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历时两年,经过赣、闽、粤、湘、桂、黔、川、滇、康、青、甘、陕等省,其中红一方面军的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红军在长征途中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以传教士东 为序曲,然后系统地了自鸦片战争迄1949年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过程。作者通过对几个较有代表性的传教士、教案、教会学校的重点介绍和分析,史料丰富、论证严密,充分揭示了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大量采用了有关史料,历史地记录了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进程和经验教训,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议,它将有益于人们对乡镇企业艰难曲折发展历程和地位、作用的认识,有益于今后更好地制定乡镇企业的发展政策。 乡镇企业是历史的产物,是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最艰难的历史选择。农村工业化和农民非农化,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将由此转折,而且不是靠城市资本或国有资本,而是靠农民自己双手和积累;不是用机器的“大炮”强制地瓦解自给自足,而是靠城分工和谐在发展市场机制。这就是乡镇企业正在和将要创造出的奇迹。作者在其自述的“前言”中说,本书的目的之一是要乡镇企业这个“没爹没娘的孩子”怎么靠自尊、自奋、自学、自强而发展起来的历程写出来提供给后人,作真诚相信,在本书中记载的和尚未记载的事实将
本书作者凭借医师的身份,与上海滩上的三教九流都有交往。虽多次遭遇风险,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作者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戏剧性。本书弥补了上海沦陷期间普通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的空白。 本书是“陈存仁作品”之一本,与《银元时代生活史》可以看作是作者自传两部曲。书中描写了上海沦陷后,作者目睹的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残暴行径以及个人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生活经历。书中所述情节曲折离奇,曾被美国某大学中国同学会改写为话剧剧本,在美国多所大学上演。这是一部上海版抗战史话,记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