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越。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用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当了翰林后,为了见上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天天写诗文呈送,一连被拒了13次,硬是把穆彰阿给感动了; 曾国藩做任何事都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将这种 尚拙 的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曾国藩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 结硬寨,打呆仗 ,日日不断地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直到把太平军困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再慢慢攻城,用四场胜仗彻底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大患。 曾国藩深谙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的道理:不走捷径、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以大历史、大叙事的手笔,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读来令人领悟深远。更重要的是,孔教授在展示全球华人移民五百年历史精彩画卷的基础上,有力论证了其重要观点: 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是,海外华人研究被提升到新的境界。 从殖民统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从独立后民族国家执掌大权的统治集团到洋溢民族主义激情的知识精英;从颐指气使的大富豪到埋头养家糊口的升斗小民, 华人 与周边 他者 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 他者 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后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他们是可以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新朋友,还是居心叵测
《图说上海老洋房》介绍的48栋老洋房,都是如今不可多得、不可复制、不可再生、闻名上海滩的名人豪宅,如沙逊别墅、马勒别墅、马歇尔别墅、马立斯花园、丁香花园、三井花园、荣宗敬故居、周湘云故居、严裕棠旧居、盛重颐旧居、宋子文旧居、爱庐、郭棣活旧居、白宫馆 自然,其中发生过的故事,留下的遗韵,产生的影响,就更加耐人寻味。 《图说上海老洋房》是集上海老洋房建筑语汇和上海名人掌故逸事于一体的彩色影集,一卷在手,上海滩昔日的独特风貌自在眼底,于增智、解史、娱情、鉴赏都有不可替代的补益。
本书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有独到见解与论断。全书除绪论外纵向按朝代演进分为十八篇,上起西周开国之战,下迄清廷灭吴三桂之战,数千年中国战史尽在一览。横向则于每篇之初, 对这一大时代形势做一提要式论述,阐明国际形势、政治经济、地理地形、人物风尚等战争战役之大背景;之后分论此时代中诸战役, 重要者更分专章论述:一般先对战前形势通盘剖析;再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后申论总结,检讨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另有七十六幅手绘战争示意图穿插其中辅助理解,使历代战争明了清晰,如在眼前。
康有为因何否认曾密谋捕杀西太后? 戊戌变法是否败于袁世凯 告密 ? 同盟会内部为何发生 倒孙 风潮? 共和知识分子为何才是辛亥革命真正的领导者? 辛亥革命时期各帝国主义对华政策有何内幕? 南京临时政府面临怎样的财政危机? 孙中山是 资产阶级 还是 平民知识分子 ? 围绕 国民国家 改良派、革命派提出了哪些方案?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它推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探求,从此之后,中国人民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汹涌澎湃,再也无法阻遏。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的这部作品,从史料本身出发,对辛亥革命前后的史料进行系统梳理,严密分析论证,进行探微发隐,目的在于揭示辛亥革命前后一段时间中国政治、文化、人物的历史真相。作品通过解读戊戌政变至孙中山改组国
《民国时的上海 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摘取了《良友》画报中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生活风貌的篇章与照片,从时装、娱乐、经济、饮食、运动休闲等多个角度再现了民国时期上海的繁华景象,既有上层名流的奢侈生活,也有市井小民富有生活气息的日常,呈现了一幅完整的民国上海全景图。
华夏文明历经千年的演进,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克服 熵增 的过程。对中原王朝既有系统的冲击大部分来自长城以北的草原和东北地区,这些冲击为中原王朝带来活力,也最终重塑了华夏文明。如何解释从失序到有序、从混乱到均衡的内在机理,可以有很多角度,但从经济学入手是本书选取的角度。本书并没有系统地展现出这些冲击如何塑造中原王朝,而是选择了几个特殊事件,如耶律德光为什么入主中原后会很快狼狈北逃?为什么会有 澶渊之盟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等等。也选择了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长城究竟具有怎样的经济价值?草原民族为什么总是南下劫掠中原王朝?等等。这些是透析中原王朝在完成自我更新和蜕变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和关键问题。本书在整合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将给出独居特色的回答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 中国通史 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两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按历史顺序共分7个部分:胡适先生讲 哲学概说 诸子哲学 ,冯友兰先生讲
1644年,满清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登极,至1912年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总统,这260余年的历史真可谓跌宕起伏、多灾多难,以致晚清穷于应付的能臣李鸿章说是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段历史是如此的面目多样难以厘清,又和我们离得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总是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复杂多变正可以考量著者的功力,因为身在其中纠缠不清正可以验证学者的眼光,朱维铮先生有胆有识,以七篇30万言,为读者抽丝剥笋,以细致扎实的史料辩证,带领读者进入去今未远的事件发生现场,发现定论未定论的历史中的种种存疑之处,供读者思考,供读者阅读。这七篇文为:篇之甲 史有疑, 篇之乙 往回看, 篇之丙 说维新, 篇之丁 鸦片史, 篇之戊 神和圣 篇之己 时趋异 篇之庚政难改 篇之辛 记慈禧。
本书突破以往西方学界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范式,从全球史的视角考察了 1550至1949年近四个世纪中国社会在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和精神信仰层面的巨变,呈现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是了解16世纪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权威著作。 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模塑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对中国社会复杂且深刻的变迁予以清晰的阐释,探讨了人口变化趋势、阶级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商品贸易和制造业与信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于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直以来备受争论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以及马克斯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 此外,作者还描绘了他对于中国人的理解 友善
《民国生活简史 民国社会众生相》收录了《良友》画报中有关民国时期手工业、旅游业、制造业的相关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年的街头》,傀儡戏、纸鸢、纸花、灯市、戏法、西洋镜那么热热闹闹;在《北平的庙会》上,鸟摊、布摊、小吃摊、药摊、卦摊揭开了市井生活的画卷 带我们深入民国社会的角角落落。
首度全新视角补正 中华民族八年抗战史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 二战 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由于种种因素被遗忘。 基于大量珍贵的历史文件、私人信件、日记尤其是*的解禁档案,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披露了1937~1945 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从日本悍然发动的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忍痛炸毁黄河堤坝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从与罗斯福、丘吉尔、史迪威的国际周旋,到聚焦中国三大战时人物 战火中崛起的划时代巨人*,挑起千斤重担的战时领袖蒋介石,从革命志士堕落为汉奸的汪精卫 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著作。 在书中,米特严肃地指出:自 二战 时起,中国就已经是 负责任的
澎湖是东亚海域的航海指标,无论是该区域的南北向航行(台湾东部航线除外)或者是东西向航行,大部分的航线皆以澎湖为中继站,或是航海的导航地点,犹如非洲的好望角或是毛里求斯。正因如此,元朝之后,海外贸易兴盛,政府开始在澎湖设置据点观察海上变化。几百年后的荷兰人来到了澎湖,想以澎湖为据点,作为贸易站、军事防御地点。 本书以十七世纪的澎湖为背景,论述了十七世纪初荷兰人两度占据澎湖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作者爬梳浩瀚史料,以贴近当代人的写作技巧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提供了一个摆脱欧洲大航海论述的十七世纪东亚史观,也翻转中心与边陲的偏见,借由史实的考证,让东亚的主体性得以浮现,让人重新看到台湾的价值。
威廉 夏伊勒不仅是法国在二战中失利崩溃这段历史的研究者,还是亲历者。他目睹法国这一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面对纳粹德国的入侵毫无抵抗之力,在短短六星期之内就彻底沦陷。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对遗留的大量档案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并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首脑、将军、外交官和普通民众做了数百次访谈之后,夏伊勒在本书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法国亡于内耗。这种内部的分裂与矛盾可以上溯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并不因战争的爆发而稍有减缓。本书记录并分析了二战爆发前后法国国内外发生的各项重大事件,并详细记述了各方人物的思想与行为。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在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对国民党特务组织在中国大陆的整个活动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生动的记述。全书用了大量原始史料,全面客观地论述了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之源起、发展及其活动,直到抗战胜利后在大陆的没落结束的历史。全书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文献性于一体,文笔严谨而生动,不仅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拓展了民国史的学术研究范围。
本书由吴玉章关于辛亥革命的长篇回忆录和长文《论辛亥革命》组成,并附录《辛亥革命大事记》。吴玉章不仅是辛亥革命重要的当事人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他以娴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深入地论述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从而使此书的意义远远超出个人回忆录的范围,并且赢得了史学界的极大尊重。
面对清末内忧外患,能臣志士提出各种救国之策,张之洞即代表人物之一。本书作者从浩瀚的档案中钩沉历史,以时间为轴深入揭示了这位清末改革家的心路历程。张之洞受晚清危机的驱动,艰难地推动老朽的清王朝革除积弊,可改革却违背了他的初衷,成了瓦解王权的 不定时炸弹 。这于张之洞来说可能是悲剧,但对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一件幸事。回顾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看清中兴名臣的历史局限和晚清变法失败的教训,读懂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逻辑。
本书在系统地、有独立见解地整理前人之学术积淀、收集隐语行话历时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并且描述、揭示这个语言文化的神秘世界。它可以帮助解读古籍、杂学,可以用于研究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亚文化状况,考察、透析历史上的现实和社会状况、阶层结构,以及社会心理等。 本书专业性很强,却又有知识性、可读性。如著名的 江永女书 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涉及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远不止语言学范畴,可谓一种大系统研究。
《民国亲历记 跟着良友去民国》选取了《良友》画报中收录的良友考察团到全国各地考察期间撰写的数十篇游记,以及当时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考察团自1932年9月于上海出发,历时七个半月,走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共16省。本书讲述的就是考察团在此期间的所见所历。 《民国生活简史 民国社会众生相》收录了《良友》画报中有关民国时期手工业、旅游业、制造业的相关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年的街头》,傀儡戏、纸鸢、纸花、灯市、戏法、西洋镜那么热热闹闹;在《北平的庙会》上,鸟摊、布摊、小吃摊、药摊、卦摊揭开了市井生活的画卷 带我们深入民国社会的角角落落。 《民国里的上海 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摘取了《良友》画报中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生活风貌的篇章与照片,从时装、娱乐、经济、饮食、运动休闲等多个角度再现了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世界知识出版社正式出版中文版由堀场一雄著的《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该书可称为该社已出版的服部卓四郎著《大东亚战争全史》的姊妹篇,记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作者是旧目军的精英官僚、陆军大佐堀场一雄。他1900年出生,1914年入日本名古屋陆军少年学校学习,1922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第34期),1930午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他始终在策划侵华战争的核心机要部门担任要职:1937-1939年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战争指导处工作,1939年12月-1941年7月在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工作。在参谋本部和派遣军总司令部的文件中,他拟制的方案甚多。堀场一雄说, 我的全部精力完全贯注于处理对华战争。 战争结束后,堀场一雄
在中国人心中,任何一座山都可能是神圣且令人敬畏的,山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灵感之地或名胜古迹。人们朝山、进香,追求精神超脱,或在自然中获取崇高感。 本书中的八篇论文,讨论了泰山、五台山、嵩山和曹溪、黄山、普陀山、武当山、妙峰山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朝圣之地的起起落落,通过对圣地的构建、对朝圣之旅的探究,一窥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