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有独到见解与论断。全书除绪论外纵向按朝代演进分为十八篇,上起西周开国之战,下迄清廷灭吴三桂之战,数千年中国战史尽在一览。横向则于每篇之初, 对这一大时代形势做一提要式论述,阐明国际形势、政治经济、地理地形、人物风尚等战争战役之大背景;之后分论此时代中诸战役, 重要者更分专章论述:一般先对战前形势通盘剖析;再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后申论总结,检讨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另有七十六幅手绘战争示意图穿插其中辅助理解,使历代战争明了清晰,如在眼前。
本书详细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在晚清五十年间(1861 1911)创建、发展及衰落的曲折历史,对海军购舰、教育、训练、基地建设、经费收支、海军战略等领域,都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和分析,清晰展示了近代海军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联系。 作为我国近代海军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本书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又有对鲜为人知的幕后问题的阐幽发明;既有统摄全局的广阔视野,又有考证细节的精确功夫;既有对近代海军发展过程的动态研究,又有对诸如舰船性能等问题的静态专题分析;既是一部近代海军发展史,又是一幅晚清政治生态图。这部以史立论的著作,对奋战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一线的三军官兵和对海军史、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不容错过的。 在本次增订中,作者特地对清末龙旗做了研究,补入有代表性的合肥李鸿章故居陈列
西南联大三部曲 分为《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先生之风:西南联大群英谱》《大师之大:西南联大风云记》三本,共百万余字,分别围绕联大师生的生活状况、学术研究、救国实践的主题,从不同侧面,详细讲述了20世纪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学生,是怎样在残酷的战争中坚守学者本心的故事。整套书涉及西南联大全部5个学院的269名大师、8000名学生,其视野绝不止局限于联大8年,而是将叙事跨度延伸至整个20世纪,更全面地展现每一个个人,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归宿。 《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是*本,讲述满是生活气息的联大故事。本书关注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趣事和吃穿住行状况,集中呈现有温度有情怀的生活细节,由此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幽微精神:在炮火的逼迫下,北大、清华、南开等校师生是怎样艰苦跋涉来到昆明?在
在中国人心中,任何一座山都可能是神圣且令人敬畏的,山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灵感之地或名胜古迹。人们朝山、进香,追求精神超脱,或在自然中获取崇高感。 本书中的八篇论文,讨论了泰山、五台山、嵩山和曹溪、黄山、普陀山、武当山、妙峰山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朝圣之地的起起落落,通过对圣地的构建、对朝圣之旅的探究,一窥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精髓。
大学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诞生的一种新事物。它的诞生既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需要,也是近代中国打开国门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承载了引导中华文明在近代转型之路上前行的历史重任。 本书以大学存在的空间场域 校园为研究对象和切入口,是关于近代中国大学史的一项个案研究新成果。全书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从无到有、从荒野湖山到黉宫胜地的动态过程,还原了其间各方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建校先驱为新校园诞生所做的不懈努力。该书又将珞珈山校园的诞生,置于近代中西建筑文化激荡交汇的历史进程中,探究了这一近代国立大学新校园所折射出的建筑文化意涵和时代思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该书对于近代中国大学史研究及建筑文化史研究的深化
本书系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之一,包括 早年生涯与四次来华 、 第五次来华: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 、 初败*次缅甸战役 、 整训中国军队 、 打通中印公路 、 开辟'驼峰航线' 、 统率'飞虎队' 、 指挥'梅里尔突击队' 、 赢得第二次缅甸战役 、 派遣延安观察组 、 解职归国 、 新负重任 、 中美人民的怀念 以及附录等部分。书稿是*部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战区的影像集(包括一小部分史迪威早期生活的照片,如在西点军校、菲律宾),用1000多幅照片如实记录了史迪威将军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抗战历程。
孙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独特风格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早年以清新、诗意、婉丽著称,晚年以大味、沉郁、深刻见长。他创作的散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以及 文革 结束后陆续推出的《晚华集》到《曲终集》等十余本散文、小说、读书记等作品合集,在读者中一直享有盛誉(其中尤以《乡里旧闻》《芸斋小说》《耕堂读书记》等系列作品获得读者好评),是我国多彩文学画廊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书在时代变迁的大格局里,以孙犁创作生涯编年为经,以其作品先后发表为纬,既体现了其创作历程,又提炼了其各个时期创作风格、文学观点,且涉及孙犁交往的远千里、梁斌、王林、丁玲、吕正操、程子华、何其芳、刘绍棠、从维熙、铁凝、蒋子龙、冯骥才、郭小川、田间、康濯、莫言、萧也牧、韩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 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大一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大一统”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大一统”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本书讲述了一个真实人物刘旋天(1931年9月在南京向蒋介石请愿抗日的学生领袖,抗战中先后在陆军、空军任校将级军官)及其家庭几十年的烽火生涯,文中描述直接与刘旋天经历有关的人物就有:蒋介石、陈立夫、周至柔、沈昌焕、何键、程潜、刘建绪、何应钦、胡蝶等近三十人,而且将他与数位显赫的民国人物的个人交往写得十分生动。本书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篇,重点结合刘旋天的亲身经历,对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大火、湘西逃难、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桂黔撤退、湘西会战、反攻缅甸、空军建设、日本投降、芷江受降、南京受降等抗战中的重大军事战役和历史事件以及国民党从大陆的败退,前后38年都有十分精彩的阐述与分析:对民国历史中的八位总统、五大北洋军阀、两任主席和一个的汉奸,都有交代。文
19世纪的 20年,世界公海上的霸权掌握在大英帝国手中。公元1889年,英国《海军防御法案》生效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提升了原有的“两强标准”,即它必须拥有与世界第二强和第三强加总起来同等的战力,这样的结果导致船舰的建造迈入新阶段。 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战愈来愈受到重视, 军事强国在海上霸主地位的争夺中,对海上 的研发越来越不遗余力。 本书由英国军事专家撰稿,精选20世纪海上战争的经典战例,详细描写战役进程,评述作战双方战略和战术,梳理海上战争的发展历史。书中以珍贵的战时历史档案照片、专门绘制的精美战舰工艺绘图、战场作战态势图和战役示意图等,对 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各场重大海战、各种 战舰及其研发过程、参数装备等都加以解说和展示,使读者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到一个世纪以来波澜壮阔的海上战争历史。
1867年印刷出版的《中国纹样》,是艺术 的一本经典著作,作者是现代设计和色彩理论的先驱欧文?琼斯。在书中,琼斯绘制了100幅 代表性的中国纹样,这些纹样都出自中国皇家明清陶瓷,包括青花、景泰蓝、粉彩和珐琅纹样。《中国纹样》,令19世纪中期之后的西方人,对中国纹样之美,充满了赞叹。琼斯一度是轻视中国装饰艺术的,他曾在另一本著作《装饰原理》中说过:“中国人没有能力处理传统纹饰及图样。”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国的一些皇家艺术精品流向了欧洲,它们与琼斯之前见到的迎合西方喜好的“外销瓷”有着天壤之别。琼斯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结论太轻率了。他称赞这些作品“前所未见”“色彩和谐”“通体 ”。 中文版瘦长16开,保留了原图的比例。原书毕竟已经出版了150年,本书编辑参考了各种版本,力求按照青花瓷、景泰
本书1982年由解放军内部出版,受到专业和普通读者欢迎,再版多次,早罄,是由日本权威军事家堀场一雄利用一手史料和二手资料研究撰写的全面记述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军事历史著作。作者已去世超过50年,我社出版此书,以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
本书以五代王朝 迭时发生的权力动荡和统治者对正统性的追求为线索,分析五代政权所面临的诸多政治问题以及其应对策略,分别针对五代王朝国号制定、史传书写、张全义家族兴衰、后唐义儿与赐姓问题、后晋父事契丹、后周太祖家族仕宦与建国过程等具备代表性的专题展开了具体研究。此外附录部分则讨论了“枯树复生”这一异象是如何被前蜀王建所利用,从而完成其建国时的政治宣传。通过对以上各专题的细致分析,揭示出了五代中枢政局的权力变动以及历史发展脉络。
《蒋介石研究(上)》收录李敖先生的著述更为丰富、全面。与十年前出版的“大全集”相比,增加的篇目文章字数总计一百四十余万言。《蒋介石研究(上)》遵循有关规定,对涉及不能为大陆读者认同的政治取向的内容做了技术处理;对学术思想及观念上的差异则保持原貌;对台湾党政机构名称和职务称谓,采用加引号的处理方式,但引文内和引号内的则不再加引号。
19世纪的 20年,世界公海上的霸权掌握在大英帝国手中。公元1889年,英国《海军防御法案》生效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提升了原有的“两强标准”,即它必须拥有与世界第二强和第三强加总起来同等的战力,这样的结果导致船舰的建造迈入新阶段。 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战愈来愈受到重视, 军事强国在海上霸主地位的争夺中,对海上 的研发越来越不遗余力。 本书由英国军事专家撰稿,精选20世纪海上战争的经典战例,详细描写战役进程,评述作战双方战略和战术,梳理海上战争的发展历史。书中以珍贵的战时历史档案照片、专门绘制的精美战舰工艺绘图、战场作战态势图和战役示意图等,对 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各场重大海战、各种 战舰及其研发过程、参数装备等都加以解说和展示,使读者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到一个世纪以来波澜壮阔的海上战争历史。
本书重点考察了18世纪福建海盗的社会构成、内部组织、规模、活动范围与据点、抢劫方式与抢劫目标、所使用的武器及船只等;利用博弈理论详细分析了18世纪中央与地方政府、沿海民众、海商等群体对于海盗的应对措施,并从海疆政策的变化、福建的经济状况、福建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以及清王朝海疆管理制度的缺失等角度分析了福建海盗产生的原因;简要对比分析了18世纪福建海盗与其他海盗特征之异同。
全书以 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历史事件、实事求是地用确凿的历史资料说明观点 为写作原则,以 八个关节点 入手,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 七个阶段:酝酿、形成、展开、波折、维持、继续、终结阶段 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 三个过程:发生、发展、结束 进行全过程的系统考察,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史的完整框架。
本书从凌家滩遗址的考古探索出发,进而拓展到皖南、安徽全境, 到整个中国东南;研究对象方面,从器物、遗迹到大遗址,再到文化谱系,可以说层层拓展又联系紧密,探索了中国东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脉络,凸显了中国东南,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史前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整个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国民党的总理孙中山有两个,一个是他自己那个孙中山;一个是别人变造的孙中山。别人变造的孙中山,不论基于任何立场,总未免走样,孙中山本人,概不负责,可以侧过脸去;但他自己那个孙中山,却责无帝贷,必须面对。
本书选取“村落”和“乡村治理”两个关键词,旨在分析以此为对象的两个历史世界:即“以村民自身为中心的历史世界”和“以政治为中心的历史世界”。唐代以后,村落的家乡化和乡村的政治化,是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方面。从村落角度看,其家乡化使其成为村民的地缘共同体,宋以后因其宗族性强化,很多村落还成为血缘共同体;从政权的角度看,就是为了强化赋役,破坏或利用村落共同体的过程。以往的研究 多地站在政权的角度,以观察者的身份,研究乡村社会和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治理过程和治理成效,但它忽视了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的感受。如果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的“参与”的方法,深入村民的生活世界中,以他们的角度来认识当时的村落社会和政权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会对当时的历史产生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