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可以解释历史么?当然可以。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现象的科学。历史是过去的人们的行为和现象,自然在其研究的范畴之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位置不同,角度各异,所见之景色有别。史学治史,洋洋大观,是一道风景,引入经济学的视角,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观,而人所罕至焉,所见新奇、有趣,乃非常之观也。
1943年,不平等条约被废除;蒋介石写作并发表了《中国之命运》并且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会晤;蒋夫人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说;新疆脱离了苏联长达十年的控制回归中央;河南遭遇了灾难性的饥荒;中共正在经历延安整风中最后也是极左的“抢救运动”。 一旦把关注点集中在特定的一年,就能发现这一年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上述和其他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一年,作者试图在本书中对一些特定时刻进行史实重建,在作者看来,这是比中美关系为核心的狭隘的抗战研究的更好的办法,由此得以理解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发展事务。
本书通过研究丰富的历史文献,剖析了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在识人认人、培养人才、带团队、寻找接班人、处理同级关系、特殊人才的对待、用人禁忌等方面的独到之处,尤其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曾国藩的“人才管理”诀窍在其顺境与逆境、一时挫折与最终成功方面的直接作用。同时,本书对比了曾国藩与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在识人、用人上的差异以及各自优缺点,从而使得曾氏的方法、理念更加突出。作为一部读史启智类作品,本书对于现今的中高层管理者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