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历史,是从野蛮蒙昧一步步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在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创造出多元的文化,它们有着各自的特长。要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终极理想,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并且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吴军博士写作《文明之光》系列,希望能开阔人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类文明。虽然今天不同的地区发达程度不同,文明历史的长短不一,国家亦有大小之分,但是文明之光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出,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影响,并且成为了奠定我们今天发达世界的基石。 吴军博士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明之光》,他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加上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这一切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而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
大家小史 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内涵出发,选取20世纪较有名气,且在自己所处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选取他们以历史顺序写作,且篇幅相对短的作品。这些作品由于产生时代的特殊性,不仅具有普及传统文化的作用,更能展示出20世纪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与思考。
......
在本书中,雅斯贝斯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世界历史中存在着一个“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中国、印度、西方相互独立地完成了结构相似的文明革命,在这一段时期,上述地区出现了孔子、孟子、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左右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先行者,开创了它们各自发展的新起点。这些人的理论对当今社会的文化生活仍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雅斯贝斯还指出了现代科学和技术所具有的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世界和平的意义上思考了世界统一的可能性。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波斯在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中,先后与希腊、阿拉伯、蒙古等多个文明发生碰撞与交流,近代以来又多次发生激烈的变革。作者从波斯文明自身的视角出发,将文学与政治交织,文化与社会相融,既展现了“新月”上的杀伐纠葛,又流露出“蔷薇”下的温婉柔情。伊朗左右着中东的天平,中东牵动着世界的神经。这是一部文明冲突与更迭的历史,从古代波斯到现代伊朗,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本书里栩栩如生。
本书系英国著名摄影师、旅行家、地理学家约翰 汤姆逊1862年至1872间游历东南亚和中国的珍贵配图游记,大部分篇章讲述了中国经历。作者用文字记录下独特的异域旅行,用影像直接见证了这段历史。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对中国进行了观察剖析,文笔细腻生动,对晚清中国社会作了全面和较客观的描述,在摄影美学、社会学、历史学上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在《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精)》中所作的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勾勒出欧洲文明的前世今生,及其所以能改变世界的诸多特质。作者以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内省,造就出许多性格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增订版增加了从工业革命至二次大战这一部分的探讨,表达了对于欧洲文明演进的忧思:某种欧洲精神能够发展到维持一个欧洲联邦吗?在一个由多种混合起源汇聚而成的文明中,关于它应该包含什么,从来都是聚讼纷纭。本书虽是写给澳大利亚年轻读者的启
《文明之光(精华本)(精)》是吴军博士《文明之光》全四册的精华本。 全书大致按照从地球诞生到近现代的顺序讲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各个阶段,以人文和科技、经济结合的视角,选取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或事件,透过有趣易懂的故事式的讲解,揭示人类文明不断解决问题、曲折前行的辉煌历程,以及平凡人等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地展现了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画卷。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既能够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体会到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多样性。
本书是一部有关1900年至2000年一百年间世界人物言行的精华集录。 作者从中国人对世界的兴趣点与好奇心出发,以一个人内在需求的33种维度,用33个专题展现了20世纪世界史的相关内容,如人生、心智、天下、食货、逸闻、教言、文苑等,以平视人物的方式,碎片化地记录了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平民百姓等1000余位各界人士的言行事迹,简要地展现了世界历史的诸多细节。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世说新语》般的片段化表达,重现了世界人物在关键人生境遇中的抉择时刻,为年轻人重新理解世界、建立个体与世界的联系、找寻自我价值提供了一条新的通道。
《写给大家的英国简史》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将漫长的历史娓娓道来,兼具故事性和文学性。全书时间跨度从公元前50年到公元1689年,讲述了亚瑟王、百年战争、都铎王朝、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亨利八世等重要的时代和人物。通过王朝兴衰、君主浮沉,狄更斯传递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启发读者透过历史思索更宏大的人生课题。
伊本·白图泰于弱冠之年离乡远游各国。1333年至印度德里,留居9年;1345年游历广州、杭州等地,1347年至印度,1349年返回摩洛哥,后又去西班牙和中西非旅游。1354年定居非斯。他口述其旅行见闻,由他人笔录成书,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此书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包含对中国民俗和景象的记载,对研究中国与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参考价值。文笔生动,引人入胜,作为世界名著,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代读者心中拥有崇高地位。
......
本书讲述了公元前480年,当时地球上的超级大国波斯向希腊发起入侵。帝国的力量排山倒海,遮天蔽日。波斯人一路挺进,血洗温泉关、焚烧雅典城。斯巴达王的头也被挂在了旗杆上。希腊幸存的机会微乎其微,但它对自由的信仰从未泯灭。波斯王的海上巨兽被一步步引向了海峡深处,一场超级豪赌在那里上演…… 几百年后,另一个帝国罗马和劈面相遇。没有军队,没有财富,他撼动这个世界的武器就是自己的信仰。的一生充满了痛苦,他哭泣过,诅咒过,但却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仰。他的信仰像太阳一样壮丽,像大海一样深沉。罗马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最终获胜的不是帝国,而是。 波斯没能击败对自由的信仰,罗马没能击败对生命的信仰。没有人能击败信仰。它比所有的帝国都更坚固,更久远。
几千年以来,人类想出很多巧妙而残忍的方法来对同类施加痛苦。这一可悲但似乎普遍的特征腐蚀着人类所追求的文明。尽管我们如今似乎对酷刑深恶痛绝,但是3000多年以来,它一直是整个欧洲和远东的大部分法律的组成部分。 马克·P.唐纳利、丹尼尔·迪尔著的《人类酷刑简史(揭秘文明面具下的恐怖人性)》探究了各种惩罚、酷刑、逼迫和折磨方式。它带领读者走进古罗马的竞技场、中世纪地牢、宗教裁判所、宗教审判大会、女巫审判和最残酷的监狱。这是一次令人震惊和使人信服的研究,揭露了拷打者和刽子手可耻的手段和动机,以及古往今来他们所干的令人发指的勾当。
本书强调,现代性的根本性后果之一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过程,它既在碎化也在整合,它引入了世界相互依赖的新形式,创造了风险和危险的新形式,而这些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崭新的命题。
里格比教授在本书中全面解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在现代历史社会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作者高度赞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但本书的目的始终是要提出一种批判性的评估,通过“最适者生存”的竞争过程来实现思想的进步。
1789年7月和8月初,一股异乎寻常的恐慌蔓延整个法国,几乎无与伦比地展示了谣言的力量及其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冲击。短短两星期内,在三分之二的法国领土上,一座座城镇和村庄相继沦陷,只因害怕“盗匪”来袭。据说,这群盗匪在乡间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恐惧的胁迫下,大批村社居民纷纷逃离家园,藏身近旁的树丛和森林。或者,他们匆匆纠集起来,在城镇外围拦起路障,试图抵御歹徒的袭击。在恐慌期间, 令人惊讶的事实莫过于——那些令人战栗的“盗匪”实际上从不存在。 本书作者勒费弗尔堪称20世纪研究法国大革命 的大家,通过对法国 档案馆和 图书馆收藏的当代出版物和手稿的仔细研究,他对大恐慌作了旨趣迥异的描述和解释,并深入探讨了可能引发大恐慌的深层原因和背景因素。 这一著作不愧是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大众心理和集体情感
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 历史,有的时候是故事,有的时候是事故,有的时候山重水复疑无路。 人类,有的时候聪明,有的时候傻,但始终在进化。 跟高晓松一起,重温故国、故城、故人芳华刹那。 秦朝和隋朝都有强大的武力和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为什么都是短命得二世而绝? 为什么晓松说亚里士多德是外星人? 如果道光皇帝选了恭亲王当皇帝而不是咸丰,那中国会怎样? 西安兵马俑的手里为什么都没有武器呢?武器都去了哪里? 巴顿将军拿着望远镜看图书馆的塑像与他用五年从西点军校毕业之间有何关系? 晓松的学长陈景润先生看书撞电线杆的故事是真的吗? 为什么晓松说汉光武帝是“鸿鹄安知燕雀之志”? 美国的城市为什么一条街被命名为马丁?路德?金街,这条街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