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读《四书》,后读经史,兼习书法,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神宗)编写的讲 四书 的讲稿后来结辑成书,名为《四书直解》, 直解 就是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当时皇帝读书称为 日讲 ,万历皇帝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时只有十岁,这部讲稿原书以通俗的明代白话文写成,是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后来该书刻本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 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 康熙皇帝甚至认为《四书直解》是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之后好的一部四书读本。本书就是张居正对 四书 中《论语》《大学》《中庸》所作的直解。
自智人踏上演化之路起,人与物的关系便牵引着历史前行的轨迹。 从游群到部落到酋邦再到国家,从起初掌握用火的奥秘,历经石器、青铜与铁器时代,直到工业与信息文明,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被与其紧紧纠缠的造物命名和定义。今天,人们感叹越来越难以摆脱对物的依赖,殊不知自远古时起,人类便一直如此。 带着对人?C物关系的追问,考古学家伊恩 霍德带领读者返回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从谷物的驯化到轮子的发明、从棉纺织工业到消费资本主义,借助考古学独特的远见,重新思考人类的演化方向,审视我们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黄河青山》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紫禁城的黄昏》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
《地北天南叙古今》内容简介:在《地北天南叙古今》中,他描绘了个人生涯中的逆旅屐痕月旦人物。一支笔出入古今,游刃有余。疑似没有章法,却又恍若写生的绘卷,历历如在眼前……《地北天南叙古今》是八十年代为我们引进大历史观点的黄仁宇博士重新尝试的书写角度,他悠悠然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以充满魅力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剖析人世间的种种因果关系,值得再三阅读与深思。
柳兆薰手稿《柳兆薰日记》,记载了咸丰九年至光绪十六年间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以一名江南乡绅的视角,真实地记录并还原了一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生活。该日记不仅对 重大历史事件记录详尽,对日常生活之琐事,亦无不详实记录,从中我们可以依稀感受到晚清江南乡居生活的日常缩影。日记是琐碎的,既有乡邻、亲朋的家长里短,也有太平军以及 当时清军抢杀掳掠的真实描述;日记也是客观的,因受众为写作者本人,因此其中所记述的均为记录者的所历所感,因此相较于书本中的历史,它更能真实反映记录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同时日记更是详尽的、无所不包的真实生活,涉及当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萧穆日记》收录萧穆自咸丰十年(1860)至光绪三十年(1904)共计四十余年的日记,其中光绪二十八年日记因稿本散佚而未能收录。日记除记录萧
金易,原名王锡(1917—1992年),河北省玉田县人。幼读私塾数年,打下古典文学基础。30年代进北京,上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两次东渡日本学习和工作。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教于北京二中、兰州西北师范学院、煤炭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业余学校、日本广岛文理科大学等。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达20年之久。退休后患脑血栓,右偏瘫,用左手托着右手从事写作,《宫女谈往录》一书就是这样写成的。
在《读史有智慧》一书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通俗历史书作家冷成金用独特的“以智慧论历史,以历史说智慧”的手法,博采史实,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剥开传统文化内核,重新解读历史,为读者展示中国历史智慧的精髓,使之读懂历史背后的历史,感悟兴衰成败中的玄机。此为全新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