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描写民国抗战时期盐业重镇五通桥的历史随笔集。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盐业主产区,五通桥对抗战时期中国的盐业经济、化工科技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通过对四川“盐码头”——五通桥的独特描述,将厚重的历史与个人的记忆融为一体,真实地记录了一块江湖飞地的岁月变迁,讲述了民国以来一个工商业小城鲜活的“小历史”。大时代下的因缘际会赋予了这个小城别样的风采,人物的百年勾连,娓娓道来,令人兴味盎然。
描画胡适、钱思亮、毛子水、李济、傅思年、杨树人等知名教授风采,记述“八仙会”“教联会”“猴会”等知识群体活动,既有对台湾大学学术体制的介绍与剖析,更有对其独特校园神韵和人文情趣的追记与感怀。 光复后的台湾大学发展多以民国北大、清华知名学者为班底,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是百年北大、清华在台湾的移植与延续。其精神沿袭有北大、清华之特质,又较大陆高校更早得现代学术之熏染,而能开创台湾学术之新风气。 当事人的娓娓“闲话”,一部“台大外史”回忆录!
这是一个用时尚武装自己的年代,人们用缤纷彩妆把自己隐藏起来,企图用香水、性格、另类塑造另一个自己。说穿了,他们是把这些当成了对抗平凡生活的武器。此时,学术界的精英们却走进了历史的长河,呕心沥血地打磨着厅史上100个辉煌的瞬间。一双双平凡的手,一颗颗敏锐的心,使历史变得骄傲、奢华、高贵起来,这些文字和画面不仅颠覆了平凡与时尚,还拯救了人类的视觉、听觉和感觉。
本书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它以记述一个小人物生死与档案的文字,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每年出版四辑。《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本书表达了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历史的投影有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的渺然足迹,近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 这投影,既非上帝的恩赐,也不是什么神做的手脚,而是源自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那个重要特征——记忆。 历史的投影有过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渺然足迹,所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时间之流,不舍昼夜,不仅把已经发生的,而且终将把正在发生的以及行将发生的一切,都裹挟而去,统统融入历史的投影。 最早意识到这投影价值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 历史既是人类活动的归宿,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之源。 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表述则更加直截了当,他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
本书记录了作者再次回到新疆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情况。
《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历史的与进步的幻象》从文学出发,兼及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直指当下社会生活的诸多问题,试图透过消费、网络、阅读、性别以及权力,重新构建一种中庸健全的生活价值观。期待人们明晓,文学及学术常常误读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生活亦常常背叛了文学及学术。
《民国风流》是一部写民国及其以后人物的杂文随笔集,书稿分为两部分。一是:民国现象有看头,内容主要是对清末民国初年的学者文人“面上”进行扫描;二是:当年国士个个牛,内容主要是对民国学者文人“个案”进行解读。 民国以来的学者文人及一些从政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独特的位置,人称民国风流。与一些描述民国人物与社会的著作不太相同的是,作者有其不同流俗的民国史观,对民国其社会、其人物能做平心之论,既不因对某人的崇拜而饰其短,也不对某人的异见而掩其长,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侧面知人论世,写出了不一样的“民国风流”。 《民国风流》是由数十篇独立文章结集而成,从鲜为人知的史书里找出了新材料,从人所共知的故事里辨析出新见识。作者笔下所写的都是历史,心中所装的全是现实,在对历史的感悟中包含着对现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本书以慈禧如何从一个嫔妃,通过祺祥政变,走上清廷权力宝座为线索,对祺祥政变发生的背景、经过、后果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进而对慈禧与恭亲王奕?成功发动政变的原因及其统治进行了历史反思。在叙述中,作者注重从细节入手,突出矛盾变化,刻画人物性情,把正史与野史资料有机地融合起来,叙事清晰,语言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对慈禧的有关传说及其他相关历史问题依据史料做了澄清和辨析,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该书图文并茂,附有近百幅相关历史图片,可帮助读者形象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
本书是一部历史随笔作品集,辑录了作者多年研读历史的感悟文章。全书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排列,以简练、轻松、犀利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古今帝王将相、文人高士、政坛精英的多面人生,唐太宗、宋太祖、万历皇帝、康熙大帝、吕不韦、李鸿章、梁启超……历史风云人物的鲜明特征,通过作者的刻画,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读来使人兴味无穷。全书借古论今,视角独特,为读者了解不一样的历史提供启迪。]
《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历史的与进步的幻象》从文学出发,兼及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直指当下社会生活的诸多问题,试图透过消费、网络、阅读、性别以及权力,重新构建一种中庸健全的生活价值观。期待人们明晓,文学及学术常常误读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生活亦常常背叛了文学及学术。
《圣彼得堡故事》(2003年,欧洲奖)、《克里姆林宫故事)》(2004年,路易-鲍威尔奖、纪实小说奖)、《独特的俄罗斯故事》(2005年),是俄裔法籍作家弗拉基米尔·费多洛夫斯基用法语写作,探索俄罗斯民族心灵,内容皆可独立又相互补充的三部曲。作者凭借他的俄罗斯出身,多年外交生涯,语言才干,还有根据近年来陆续解密的档案,试图从历史、地理和政治三方面来说明疆域广袤辽阔、文明脉络模糊的俄罗斯。 “俄罗斯三部曲”不是历史八卦野狐禅,当然也不是代表官方观点的正史。它们只是人物有名有姓、事件有根有据的历史故事、或者称历史纪实小说。作者选择历史夹缝中的轶事,更多从历史人物的性格、素养给正史的记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似乎在漫不经心中给读者点破俄罗斯民族身份的特点、命运的诡异。也因为如此,让人读来兴趣盎然,深思怡情。
《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历史的与进步的幻象》从文学出发,兼及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直指当下社会生活的诸多问题,试图透过消费、网络、阅读、性别以及权力,重新构建一种中庸健全的生活价值观。期待人们明晓,文学及学术常常误读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生活亦常常背叛了文学及学术。
本书以总统府的建筑、碑刻、传说及与之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场景为主线,结合发现及研究成果,解惑游客参观所见所闻中的迷雾疑团,督署选址、卢坦嘉言、武庙重修、煦园得名、天国宝藏、陶林公祠、石屋、民国书家、枫碑传奇、国玺勋章、竞选秘事等文章,添补了以前的书籍空白。本书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诠释总统府从六朝、明清、太平天国到民国的历史,力求雅俗共赏,使读者能够在参观中“看得见、摸得着”,觉得历史不再空洞枯燥。
本书由十七篇讲述井冈山革命斗争年代人物命运和历史细节的散文组成。作品以人物命运为经,以井冈山革命历史事件为纬,以与井冈山历史有关的突出意象为精神内核结构篇目,通过揭示一个个在战争中死去或者因为战争受难的人物的信仰、命运,他们的记取和忘却,他们的能耐和性格,呈现更为广阔的人性意义。在写作方法上,作者试图以“还原现场”的方式,配以一幅幅展现历史原貌的图片,原生态地表现那段历史的艰难、慷慨与悲壮。 革命历史题材和井冈山题材的出版物浩如烟海,但本书的写法和展现的精神风貌别具一格。作者撇开以往这类题材“宏大叙事”的套路,以一种“小”而“细”的写作,使人感知到那个时代的生活表情,小到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器物纹理,细到能听到散文中人物的心跳和脉管里的轰鸣,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
宋代徽州山区,有女孩子的人家,为什么会种很多树?男人不在家的住宅,外人(即便是警察)强行进屋,会遭遇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明代徽州府,为什么有70%的家庭能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无徽不成镇”的俗语,说明了什么?徽商最富有的家族,到底有多少钱?现代社会的“合同”名称是怎么来的?徽商当铺怎样计算本银的利息?文人郑板桥靠徽商子弟资助娶了女粉丝当老婆,可他为何对徽商没好感?……答案尽在《徽商密码》!
吴晗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历史的镜子》是吴晗的一本历史文集,正文17篇,附录2篇,共计19篇。鉴于该版本没有进行分类编排,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分类,以章节的形式重新编排出版。编辑过程中,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本历史著作,除保留19篇外,再根据类别,酌情增添了一些文章,主要包括历史事件、政治研究、历史人物、社会文化等,这些文章皆为吴晗生前创作。
本书是一部描写民国抗战时期盐业重镇五通桥的历史随笔集。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盐业主产区,五通桥对抗战时期中国的盐业经济、化工科技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通过对四川“盐码头”——五通桥的独特描述,将厚重的历史与个人的记忆融为一体,真实地记录了一块江湖飞地的岁月变迁,讲述了民国以来一个工商业小城鲜活的“小历史”。大时代下的因缘际会赋予了这个小城别样的风采,人物的百年勾连,娓娓道来,令人兴味盎然。
本书讲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民间生活。以西方文化之眼,观中国社会之根。作者曾经在中国生活20年,致力于革除中国妇女裹脚陋习,足迹遍及中国南北,深入重庆乡间,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生活、文化等的了解很全面,善于用西方文化视野以及西方社会观点进行解读,新颖,通俗,很适合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