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协和,南湘雅”,湘雅医院到今天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本书是由湘雅医学院和湘雅医院的创始人之一的美国医生胡美于1949年撰写的回忆录,书中记载了他于20世纪早期在湖南从事医学工作的种种见闻。胡美医
本书以正史为基石,野史为砖瓦,艳史为窗棱,秘史为雕梁,将历史装扮一新,去芜取精.去伪存真,以通俗易懂的笔触,还历史以真实,增历史以趣味。引经据典,用通俗的语,客观的态度,严谨的史实,公正的评判,向广大读行系统地介绍了大清王朝的帝王、将相、才子、后妃。为读者营建了一座解读清史,研究清史,畅游清史,享受清史的宏伟殿堂。
作者陈衍涛是济南柴油机厂退休工人,1996年起他开始拍摄济南的泉水。在8年多的时间里,将300多处有名和无名的泉水记录在底片上,建立了珍贵而翔实的“泉城之泉影像库”。 画册《名人与名泉的故事》讲述了济南各大名泉背后的故事:大舜掘出“舜泉”,曾巩改“瀑流泉”为“趵突泉”,刘邦一箭射出“拔箭泉”,曹操一屁股坐出“饮马泉”……华美的图片配上精彩的故事,画册非常耐读。 在济南老城区南门里,有一条得街,名叫舜井街,街名源自于一处名泉。这处名泉叫舜井,在金代《名泉碑》中序列第二十九。它距今已有四千年,泉甚有名气,欧阳修,苏辙、曾巩、元好问等大文学多有赞咏。
《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历史的与进步的幻象》从文学出发,兼及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直指当下社会生活的诸多问题,试图透过消费、网络、阅读、性别以及权力,重新构建一种中庸健全的生活价值观。期待人们明晓,文学及学术常常误读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生活亦常常背叛了文学及学术。
宋代徽州山区,有女孩子的人家,为什么会种很多树?男人不在家的住宅,外人(即便是警察)强行进屋,会遭遇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明代徽州府,为什么有70%的家庭能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无徽不成镇”的俗语,说明了什么?徽商最富有的家族,到底有多少钱?现代社会的“合同”名称是怎么来的?徽商当铺怎样计算本银的利息?文人郑板桥靠徽商子弟资助娶了女粉丝当老婆,可他为何对徽商没好感?……答案尽在《徽商密码》!
纵观六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正史典籍和逸史笔记浩如烟海。本书所集数章内容,作者不是以学者身份对历代王朝作“宏大叙事”般的解构,也无心从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学科层面挖掘王朝解体的性质和长期停滞的深层原因,而是以一个历史旅行者的身份,随心所欲地把目光集中在某个历史的光荣或者黑暗阶段,讲述中华历史中富含深刻意味的历史个人和历史事件:杀戮乱世中的才子潘安、“安史之乱”中的唐朝将帅们、风流能诗的辽朝皇后萧观音、最无情的篡弑者朱棣、明清易世之际的“刽子手”李成栋......等等。 作者以崭新、异类的眼光和历史的情感的思维推断大一统国家历史长河中曾经鲜活的血肉人生,亦庄亦谐,力避枯涩,让读者在趣味阅读中追溯中华大家庭历史上的恩怨情仇,化解为干戈为刀剑的血雨腥风,探视长眠历史中仍旧顽强跳动的、永不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本书英文本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好评如潮,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韩文等版本。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
这是一个用时尚武装自己的年代,人们用缤纷彩妆把自己隐藏起来,企图用香水、性格、另类塑造另一个自己。说穿了,他们是把这些当成了对抗平凡生活的武器。此时,学术界的精英们却走进了历史的长河,呕心沥血地打磨着厅史上100个辉煌的瞬间。一双双平凡的手,一颗颗敏锐的心,使历史变得骄傲、奢华、高贵起来,这些文字和画面不仅颠覆了平凡与时尚,还拯救了人类的视觉、听觉和感觉。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每年出版四辑。《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本书表达了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历史的投影有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的渺然足迹,近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 这投影,既非上帝的恩赐,也不是什么神做的手脚,而是源自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那个重要特征——记忆。 历史的投影有过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渺然足迹,所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时间之流,不舍昼夜,不仅把已经发生的,而且终将把正在发生的以及行将发生的一切,都裹挟而去,统统融入历史的投影。 最早意识到这投影价值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 历史既是人类活动的归宿,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之源。 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表述则更加直截了当,他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
本书记录了作者再次回到新疆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情况。
吴晗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历史的镜子》是吴晗的一本历史文集,正文17篇,附录2篇,共计19篇。鉴于该版本没有进行分类编排,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分类,以章节的形式重新编排出版。编辑过程中,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本历史著作,除保留19篇外,再根据类别,酌情增添了一些文章,主要包括历史事件、政治研究、历史人物、社会文化等,这些文章皆为吴晗生前创作。
本书是一部描写民国抗战时期盐业重镇五通桥的历史随笔集。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盐业主产区,五通桥对抗战时期中国的盐业经济、化工科技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通过对四川“盐码头”——五通桥的独特描述,将厚重的历史与个人的记忆融为一体,真实地记录了一块江湖飞地的岁月变迁,讲述了民国以来一个工商业小城鲜活的“小历史”。大时代下的因缘际会赋予了这个小城别样的风采,人物的百年勾连,娓娓道来,令人兴味盎然。
本书讲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民间生活。以西方文化之眼,观中国社会之根。作者曾经在中国生活20年,致力于革除中国妇女裹脚陋习,足迹遍及中国南北,深入重庆乡间,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生活、文化等的了解很全面,善于用西方文化视野以及西方社会观点进行解读,新颖,通俗,很适合读者阅读。
本书以总统府的建筑、碑刻、传说及与之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场景为主线,结合发现及研究成果,解惑游客参观所见所闻中的迷雾疑团,督署选址、卢坦嘉言、武庙重修、煦园得名、天国宝藏、陶林公祠、石屋、民国书家、枫碑传奇、国玺勋章、竞选秘事等文章,添补了以前的书籍空白。本书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诠释总统府从六朝、明清、太平天国到民国的历史,力求雅俗共赏,使读者能够在参观中“看得见、摸得着”,觉得历史不再空洞枯燥。
《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历史的与进步的幻象》从文学出发,兼及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直指当下社会生活的诸多问题,试图透过消费、网络、阅读、性别以及权力,重新构建一种中庸健全的生活价值观。期待人们明晓,文学及学术常常误读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生活亦常常背叛了文学及学术。
《民国风流》是一部写民国及其以后人物的杂文随笔集,书稿分为两部分。一是:民国现象有看头,内容主要是对清末民国初年的学者文人“面上”进行扫描;二是:当年国士个个牛,内容主要是对民国学者文人“个案”进行解读。 民国以来的学者文人及一些从政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独特的位置,人称民国风流。与一些描述民国人物与社会的著作不太相同的是,作者有其不同流俗的民国史观,对民国其社会、其人物能做平心之论,既不因对某人的崇拜而饰其短,也不对某人的异见而掩其长,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侧面知人论世,写出了不一样的“民国风流”。 《民国风流》是由数十篇独立文章结集而成,从鲜为人知的史书里找出了新材料,从人所共知的故事里辨析出新见识。作者笔下所写的都是历史,心中所装的全是现实,在对历史的感悟中包含着对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