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一五〇辑包括十六篇文章。 名人一瞬 栏目有三篇文章,其中有邓可蕴怀念父亲邓广铭与母亲窦珍茹的回忆,还有张聿温与黄继光妈妈邓芳芝的交往轶事,以及编剧姜铁军与著名剧作家梁左先生的交往的日子。 旧事重温 栏目有三篇文章,苏州著名文化人士汪星伯之女汪城,口述其参军入朝七年的经历;丁东回忆其五十多年前在沁县长胜村插队的往事;林长华透过一张初学摄影时拍的 处女照 ,回忆闽南农家人的陈年往事。 故时风物 栏目里展现了1920年的济南及胶济铁路,以及中国第一个摄影家团体 北京光社 第一批重要成员王季点在一百年前拍摄的老北京的珍贵影像。 私人相簿 和 人生况味 各有两篇文章,讲述了普通人关于父母、友人、童年的回忆。 秘闻片影 栏目,文史学者杨潜通过云志艺术馆馆藏的山中商会拍摄天龙山的老照片,解析了天龙山石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 故时风物 名人一瞬 旧事重温 私人相簿 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这辑《老照片》中回顾了一代名医张纪正一生的风风雨雨,用组图的方式讲述了长城抗战时期伤病慰问团一行的见闻,等等。
吴晗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历史的镜子》是吴晗的一本历史文集,正文17篇,附录2篇,共计19篇。鉴于该版本没有进行分类编排,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分类,以章节的形式重新编排出版。编辑过程中,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本历史著作,除保留19篇外,再根据类别,酌情增添了一些文章,主要包括历史事件、政治研究、历史人物、社会文化等,这些文章皆为吴晗生前创作。
宋代徽州山区,有女孩子的人家,为什么会种很多树?男人不在家的住宅,外人(即便是警察)强行进屋,会遭遇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明代徽州府,为什么有70%的家庭能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无徽不成镇”的俗语,说明了什么?徽商最富有的家族,到底有多少钱?现代社会的“合同”名称是怎么来的?徽商当铺怎样计算本银的利息?文人郑板桥靠徽商子弟资助娶了女粉丝当老婆,可他为何对徽商没好感?……答案尽在《徽商密码》!
本书以总统府的建筑、碑刻、传说及与之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场景为主线,结合发现及研究成果,解惑游客参观所见所闻中的迷雾疑团,督署选址、卢坦嘉言、武庙重修、煦园得名、天国宝藏、陶林公祠、石屋、民国书家、枫碑传奇、国玺勋章、竞选秘事等文章,添补了以前的书籍空白。本书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诠释总统府从六朝、明清、太平天国到民国的历史,力求雅俗共赏,使读者能够在参观中“看得见、摸得着”,觉得历史不再空洞枯燥。
本书是一部描写民国抗战时期盐业重镇五通桥的历史随笔集。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盐业主产区,五通桥对抗战时期中国的盐业经济、化工科技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通过对四川“盐码头”——五通桥的独特描述,将厚重的历史与个人的记忆融为一体,真实地记录了一块江湖飞地的岁月变迁,讲述了民国以来一个工商业小城鲜活的“小历史”。大时代下的因缘际会赋予了这个小城别样的风采,人物的百年勾连,娓娓道来,令人兴味盎然。
本书讲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民间生活。以西方文化之眼,观中国社会之根。作者曾经在中国生活20年,致力于革除中国妇女裹脚陋习,足迹遍及中国南北,深入重庆乡间,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生活、文化等的了解很全面,善于用西方文化视野以及西方社会观点进行解读,新颖,通俗,很适合读者阅读。
描画胡适、钱思亮、毛子水、李济、傅思年、杨树人等知名教授风采,记述“八仙会”“教联会”“猴会”等知识群体活动,既有对台湾大学学术体制的介绍与剖析,更有对其独特校园神韵和人文情趣的追记与感怀。 光复后的台湾大学发展多以民国北大、清华知名学者为班底,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是百年北大、清华在台湾的移植与延续。其精神沿袭有北大、清华之特质,又较大陆高校更早得现代学术之熏染,而能开创台湾学术之新风气。 当事人的娓娓“闲话”,一部“台大外史”回忆录!
书院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独有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不仅对传播中华文明、推进世界文明向前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我国的教育,藏书、建筑、学术等文化事业的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是古代知识分子学术创新的思想高地,而且对民俗民风的培植以及人们思维习惯和伦常观念的养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三次高潮,即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王湛心学、清代的乾嘉朴学,都与书院息息相关。 胡适先生曾经有言:(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研究之精神,将不复现……)如今,针对教育体制批量化、标准化的缺憾和刻板的学术藩篱,人们又把探寻的目光投向古代书院.希望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全书分为(书院成长轨迹)——讲述了书院从诞生到成熟再归于沉寂的曲折历史;「书院名人寻踪」——
本书是对天安门广场近700年历史的一次全新解读,随着作者严谨又不失轻松的笔触,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为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在充实的历史资料衬托下。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更加跌宕起伏、血肉丰满,当读者透过它们把目光重新凝聚在天安门广场上时,全新的空间感所建构起的人性色彩浓郁的传统文化,无疑为迷失在现代工业文明中的我们提供了一个温情脉脉的精神家园。
《民国风流》是一部写民国及其以后人物的杂文随笔集,书稿分为两部分。一是:民国现象有看头,内容主要是对清末民国初年的学者文人“面上”进行扫描;二是:当年国士个个牛,内容主要是对民国学者文人“个案”进行解读。 民国以来的学者文人及一些从政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独特的位置,人称民国风流。与一些描述民国人物与社会的著作不太相同的是,作者有其不同流俗的民国史观,对民国其社会、其人物能做平心之论,既不因对某人的崇拜而饰其短,也不对某人的异见而掩其长,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侧面知人论世,写出了不一样的“民国风流”。 《民国风流》是由数十篇独立文章结集而成,从鲜为人知的史书里找出了新材料,从人所共知的故事里辨析出新见识。作者笔下所写的都是历史,心中所装的全是现实,在对历史的感悟中包含着对现
五千年的历史是浩繁宏大的,而古今中外的历史典籍、史学著作更是汗牛充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览文明与历史的精髓,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能够有所选择地阅读最有价值的文献,最想知道的历史,最想了解的名人,最想浏览的古迹,无疑是无数读者梦寐以求的事情。该书可以作为历史爱好者参阅的读本,也可以是学生在教材之外更清晰深入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更是所有渴望让心灵和历史对话的读者的选择。我们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获得大家的厚爱。 《历史上的那些人》涵括了古今各行各业中影响颇大的历史名人。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名将韩信、一代巨商胡雪岩、诗仙李白、科学家张衡……他们辉煌的人生轨迹让我们或羡慕、或惊奇、或感动……
《那年那事那物件:100个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图文版)》精打细算话算盘、永不消逝的电波,消逝的电报、岁月留声机、粮店如今看不见、消失的委托店、一国两币外汇券、修补生活的补丁等。
本书是一部描写民国抗战时期盐业重镇五通桥的历史随笔集。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盐业主产区,五通桥对抗战时期中国的盐业经济、化工科技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通过对四川“盐码头”——五通桥的独特描述,将厚重的历史与个人的记忆融为一体,真实地记录了一块江湖飞地的岁月变迁,讲述了民国以来一个工商业小城鲜活的“小历史”。大时代下的因缘际会赋予了这个小城别样的风采,人物的百年勾连,娓娓道来,令人兴味盎然。
本书用独特、有趣的视角观察沉睡在档案馆中的档案,再辅以亲历者的口述和专家的解读,用纪实性的手法,记录了百年中国发生的奇闻异事,并配有罕见珍贵的100多幅图片,丰富了宏大叙事背后的历史细节,用档案还原了中国记忆,让读者与历史的温度和细节悄然相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论古人; 论古贵有新见地,岂可人云己亦云。 时移世易千百载,古人早已化灰尘; 书生论古君莫笑,不为古人为今人。 不为古人空着急,愿劝今人学聪明; 古今万事同一理,从来鉴古可知今。 欲得古人为师友,欲从史实学教训; 今人今人听我语,听我饶舌论古人。
本书分上篇“拼接旧时的人文地图”与下篇“1973至1986”两个部分。上篇精选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集思想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资料,以老清华的人文地理为线索,从不为人注意的琐碎细节入手,由独特的视角,还原具有老清华灵魂独特气息的人文地图,将那个时代人眼中中西新旧相融合的校园、家庭生活一一道来,力图使读者多看到一些老清华民间生活的“潜历史”。下篇以70年代新清华人的视角,丰富生动地反映了发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清华各幢普通建筑里的真实生活,真实地体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清华神韵和广大知识分子的日常人生以及新清华鲜为人知的细节与风貌。 作者精妙地点评了新、老清华的风情、历史、人物,忆人述事,文字质朴,感情真实,充满了鲜活的思想与哲学思考。
在本书以历史为解读对象的著作中,作者用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叙述历史上值得人们思考的大大小小的案例,剖析一个一个具有官场代表性的人物。在生动有趣地讲述各种政治上和官场上的故事的同时,作者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中国封建制度下政治的真相以及官场的文化。这样的官场文化至今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产生着影响。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样的文化才能最后消亡。 本书由几十篇独立的文章集结而成,说的都是历史上的“官事儿”,对于做官的定义、特征,在这种文化下皇帝、官员、百姓的不同处境和行为,以及这种文化盛行的土壤,各种人的心态均有绝妙的论述,在让读者津津有味品读案例故事的同时,进行一番有益的思考。对于今天那些做官从政的人来说,也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圣彼得堡故事》(2003年,欧洲奖)、《克里姆林宫故事)》(2004年,路易-鲍威尔奖、纪实小说奖)、《独特的俄罗斯故事》(2005年),是俄裔法籍作家弗拉基米尔·费多洛夫斯基用法语写作,探索俄罗斯民族心灵,内容皆可独立又相互补充的三部曲。作者凭借他的俄罗斯出身,多年外交生涯,语言才干,还有根据近年来陆续解密的档案,试图从历史、地理和政治三方面来说明疆域广袤辽阔、文明脉络模糊的俄罗斯。 “俄罗斯三部曲”不是历史八卦野狐禅,当然也不是代表官方观点的正史。它们只是人物有名有姓、事件有根有据的历史故事、或者称历史纪实小说。作者选择历史夹缝中的轶事,更多从历史人物的性格、素养给正史的记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似乎在漫不经心中给读者点破俄罗斯民族身份的特点、命运的诡异。也因为如此,让人读来兴趣盎然,深思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