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解诂》解释了上自先秦、下至清代的古人名字10330个,从数量和时代跨度上,都大大延伸和扩大了古人名字训诂之学。书中所揭示的名字训诂之学的体例、方法和相协方式,从清代王引之的 五体六例 ,扩充到了二十二种,堪称名字训诂之学的继绝开新之作。
宋史三部曲 包括《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三种。分别以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北宋真宗大宋祥符元年这三个深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段作为叙事节点,从岳飞被杀、庆历新政、宋真宗东封富有意味的历史事件入手,进入历史横切面,阐微发幽,抽丝剥茧。作品叙事时间横跨两宋,举凡风俗、物价、科举、艺文、官制、改革、茶政、马政、度牒、驿传、地理、气候、天象、产业、外贸、宗室、外戚、官员,巨细靡遗,从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与君臣制衡,到勾栏瓦肆引车卖浆的百态世情,生动反映两宋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堪称文字版 清明上河图 。 夏坚勇深耕宋史十余载,他 在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大坐标上寻找新的审美对象,也寻找张扬个体灵魂、反思民族精神的全新领地 ,宋高宗、宋仁宗、宋真宗,帝王君臣都是人
本书上辑主要以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探究那些被我们已经 掌握 的历史知识隐藏起来的秘密。我们受过的历史教育常是总其大概,往往前因后果不完备,多种说法只取其一,这实际上很容易产生 错觉 :历史上只有这样一种情况,或者历史情况本就是这样的。本书通过综述传世文献,结合新出土材料,推敲历史的细节,打破历史的 错觉 。读罢此书,你可能会有 原来如此 的感慨: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原来古代就有这些器物;原来古代有与今日相似的行为方式;原来他们是同时代的,我原来记的居然是错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对某个人物印象的 反转 ,等等。 本书下辑主要以大家熟悉的古诗文以及经典名著为考察对象,把这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放到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像破案一样,解开文章中的 暗语 ,看看其背后隐藏着怎样一种历史
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和总结了历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的问题,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名著,累计发行三百多万册。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和总结了历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的问题,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名著,累计发行三百多万册。 《二千年间》从皇权、官僚、军队、农民等角度,叙述了自秦朝到清末两千年间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发展到崩溃的历史,剖析了专制社会的根本矛盾和必然灭亡的命运。指出历史的车头轰轰隆隆地前进,把旧的时代撇在后面,产生了新的事物,出现了新的情势,提出了新的问题,向着民主化、现代化的前途猛进,这是谁也违拗不了的前进的主潮,读来催人奋进。
王赓武是享有盛誉的海外华人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其生长于1930年代的南洋,时逢战乱和动荡,不得不在中国、南洋和英国等地辗转求学,加之出身中国江南耕读世家的知识分子父母强烈的乡愁情怀,使作者对华人在海外安身立命、 寻找家园 的归属感这一复杂的命题,有曲折的经历和真切的人生经验;成年后,在横跨三大洲几十年的学术与教育生涯中,他与同时代的史学、汉学界重要学者,几乎都有交往;一生挚爱的太太林娉婷更是他领悟 爱 与 家园 的人生伴侣 由此构成的个人与时代的画卷,经由朴素儒雅的笔墨,展现得波澜壮阔,又发人深思。本书是历史学家王赓武亲笔撰述的的回忆录,其在年近九旬之际,回溯上下求索、 长年半游牧 的一生,回忆录兼具丰富的文学与史料价值,笔调平实深厚,谦逊动人,堪称二十世纪历史洪流之中一部丰富而独特的生命画
.
本书集合阎崇年先生一生研究成果之精要观点、治学之心得体会 本书汇集了阎崇年先生从 1984 年起,历时近40年应邀在海内外的机关、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团体等单位进行的多次演讲的精华。 全书共五编。分作 以史为鉴 和 文化遗产 历史人物 读书修身 爱国精神 ,共47篇文章。 这里面有 明亡清兴的历史启示/赫图阿拉之问的答案/物种文化形态的解读/三千年文化政治中心的地域变化/海洋文化的历史短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等,还有阎崇年先如何 读书、修身、修心、践行、厚德、出新 。
先读《四书》,后读经史,兼习书法,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神宗)编写的讲 四书 的讲稿后来结辑成书,名为《四书直解》, 直解 就是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当时皇帝读书称为 日讲 ,万历皇帝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时只有十岁,这部讲稿原书以通俗的明代白话文写成,是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后来该书刻本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 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 康熙皇帝甚至认为《四书直解》是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之后好的一部四书读本。本书就是张居正对 四书 中《论语》《大学》《中庸》所作的直解。
在历史的褶皱之间:中国文化变迁中的细节、故事与温度 是著名文化学者侯印国先生 文化简史 系列作品的最新结集,包括《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苏东坡的星座:课本里学不到的中国文化简史》两本书。作者着眼于古人生活日常,选择从文化变迁的细节来观照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风俗,考证这些好玩的 新 历史、 冷 知识。 《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一地一端,而是 八方雄起 ,经过交融合流,最终都依附于同一个主流,形成我们独特的文明。本书关注的重点是中国古代文化变迁中的文化融合与碰撞问题,涉及主题从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火锅、月饼、螃蟹)、服饰(秋裤)、社会生活(厕所、垃圾、快递、追星、阅兵、抗疫)到节庆(春节、清明节)、习俗、信仰(灶神、哪吒、玉兔)等。本书不同于那
苏州博物馆藏《恒庐日记》稿本十三册为清代名臣秦绶章的日记。始于光绪五年(1879)五月十七日,终于宣统三年(1911)除夕,历其半生。日记中记载大量有关科举考试 及监考细节和秦绶章丰富的宦游经历,阴晴冷暖、风土民情、衣食住行、应酬书法、读书消费等日常生活一一呈现。秦绶章屡次向朝廷上疏针砭时弊;他擅用洋务之长,整顿旧式书 院,并获朝廷认可,开启书院改革之先;尤其在动荡不安的政局中,秦绶章及友朋举家逃亡、居无定所的经历,是窥探社会因革中士大夫心态由激越、焦虑向无奈、绝望甚至麻木转变 的关键。日记对晚清近代政治史、教育史、科举文化、书院制度、诗歌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本书为清代文人官员吴荫培的日记。吴荫培历为福建乡试副考官,会试、顺天乡试同考官。京外官历任廉州、潮州、镇远知府。此后还自费到日本考察。辛亥革命后,退归故里。吴荫 培数十年未尝间断日记,积稿数十册于家。但在抗战期间日记稿本多有散失,仅存十册,内容集中于光绪二十六年至光绪三十二年之间,多涉及当时朝野逸闻,如其在光绪二十六年详 细记录其在北京等地亲眼见闻;再如记载福建乡试、顺天乡试的具体过程;再如其就沪宁铁路借款等事上疏详细过程,以及数年间其在北京等地人际交往。此日记对于研究晚清历史具 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和总结了历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的问题,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名著,累计发行三百多万册。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和总结了历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的问题,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名著,累计发行三百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 (共117册), 这套丛书还有 《希腊-罗马典制》,《追寻事实》,《基督教神学原理》,《历史的重建》,《有限性的悲剧》 等。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本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分为二十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年间共3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本书精心挑选了《史记》中本纪12篇,书8篇,世家30篇共计50篇,以当代人的视角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解读,通过讲故事的叙述手法讲道理,摆事实,在畅聊中学如何做管理、如何与人加强沟通、如何解决生活中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文风轻松活泼不枯燥,既学习了历史知识,熟悉了历史人物,又获得了人生哲理感悟。
《潘祖荫日记》收录整理潘祖荫自咸丰八年(1858)至光绪十六年(1890)间共三十多年的日记,间有间断。潘祖荫出身高第,官至军机大臣、兵部刑部尚书,更数掌文衡殿 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他的日记在生活经历、日常琐屑外,深藏着许多珍贵的金石学、考古学、艺术史、图书流通史、艺术品交易的信息,并对晚清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 化,乃至官场生态、应酬外交、教育科举皆有反映,是晚清社会面貌、士大夫生活的一个缩影。潘祖荫存世的日记有写本、刻本和石印本三种,内容有少量交叉,此前从未整理。本次 整理合体,贡献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潘祖荫日记。
本书是一部回忆性文集,收录晚清以降,主要是近代活跃在上海的部分名人的后代对先辈生平、创业及生活轶事的回忆。这些社会名人中既有晚清官吏、维新派领袖、民国总统,也有对中国现代制造业、金融业和工商业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士。所收回忆文章是当事人后代或与当事人密切关联的知情人所留下的难得的文字记录。书稿由上海市政协文史委组稿,力求征集各界代表性人物亲历、亲见、亲闻并有价值的史料,抢救即将湮没的一手素材,以供当代和后人进一步研究历史、传承文明所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 张之洞档案 ,有着数百上千件史料,涉及到戊戌变法。为了使读者能更多地了解、使研究者能更广泛地利用这批史料,作者采用了 阅读笔记 的写作方式,以能较多地发表史料,并加以详细的注释。
关东州(日语:関东州〔关东州〕/かんとうしゅうKantōshū),是日本侵略者对大连的称谓。日本在这里殖民统治的40年间(1905 1945), 关东州 不仅驻扎着关东军,还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总部所在地,军事、政治、警特、文化等统治机构一应俱全,是侵略中国东北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的根据地和桥头堡,是日本对华精神侵略的典型区域。书稿运用口述历史方法,采访当事人,打捞历史记忆。本书精选20多位老大连人的口述历史和500幅珍稀历史图片,以在 关东州 上学、成长过程为线索,讲述自己的经历、见闻、感受和反思,给读者提供了解和回味历史的丰富空间。这些历史亲历者,有当时的所谓 州民 和 寄留民 ,也有日本 皇民 ,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政治观念和文化背景,各自站在历史的 那一个 独特的 点 上感受和呈现历史。既有重大历史事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本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分为二十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年间共3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本书精心挑选了《史记》中本纪12篇,书8篇,世家30篇共计50篇,以当代人的视角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解读,通过讲故事的叙述手法讲道理,摆事实,在畅聊中学如何做管理、如何与人加强沟通、如何解决生活中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文风轻松活泼不枯燥,既学习了历史知识,熟悉了历史人物,又获得了人生哲理感悟。
明代是中国漫长封建王朝中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政治局面、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历来是学者的研究重点。本书就以“变”与“乱”为线索,对明代初年的社会改造、明代官风与士风的嬗变、基层社会及其变化、思想的碰撞与变迁等等,展开了全面研究。从中可以看到,明代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充满了张力和矛盾。既有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又有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既有为国为民的政治抗争,又有结朋结党的宗派混斗;既有改革志士的励精图治,又有官僚群体的腐败无能;既有个性的空前张扬,又有欲望的极度膨胀……
本书以中国历史学术名师的访谈为重心,就其求学经历、治学心得、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代表性的经典著作 生成史 等进行访谈,旨在追寻大师们求学问道的足迹。这批成就卓然的*流学人与*线学人的学术履痕,凸显出20世纪以降中国史学界*学者因应主客观环境之变化,为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之赓续与发扬,为推进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独特性所做出的努力,并为之提供了重要论据。透过学术名师的夫子自道,或能砥砺并启迪后学,追求纯真而超凡的学术。
本书为作者1998年5月-2002年8月留学韩国期间的日记,记录了日常学习、生活、交游情况。作者作为较早走出国门的一批留学生,回国后又数十次应邀前往韩国大学及学术机构参加学术活动,对韩国学界的人文掌故、学术流派、研究趣向,以及韩国的历史文化、人文风尚多有了解。这本日记记录作者留学韩国期间学习生活的艰辛和自强不息的追求,对世纪之交韩国当地的习俗风尚、学术界趣事也多有触及,反映出中韩建交之后两国人文交往的点点滴滴,是一部融中韩学术文化、人文交流于一体的实录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