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论述货币发展的历史沿革,从侧面呈现了历史的另一种风貌,揭橥历代兴衰的奥秘。书中附有精美的艺术图片,立体地展示了古人的世俗生活,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与价值。 本书亦是一本古钱币方面的专业书籍,书中囊括了历代纲目货币的清晰彩图,并附有详细的阐释,其中不乏诸多首次公开的考古发现与学术观点,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 权威名家推荐,次货币铸造的重要节点,500余幅货币彩图,详尽的图释,图文共赏, 货币里的中国史,透过钱眼看中国。
《龙门百问》从龙门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的独特视角,以普通游客游览龙门石窟需要了解的石窟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图文并茂,蔚为大观,回答了人们关注的110 多个问题,涵盖了龙门石窟开凿的历史、窟龛造像艺术、佛教造像宗派、龙门地区寺院、中外文化交流、流失海外龙门石窟文物,还重点关注了龙门石窟的地质与石窟造像的关系、龙门石窟文物研究与保护等内容。本书吸收了60 多年来龙门石窟研究的主要成果,凝聚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面向社会大众的科学普及读本。
自意识到时间的存在起,人类就一直在尝 各种方式捕捉和记录时间的流逝,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了大量令人惊叹的计时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安排自身活动的可靠参考。 人类既珍惜时间,也珍视这种用于记录时间的仪器。本书中,作者精心挑选了二十八件计时器。它们有的毫不起眼,有的极尽奢华;有的为了彰显自身地位,有的为了改变 的命运……从旧石器时代的狒狒腓骨到太空腕表,从地中海海底到月球表面,从詹姆斯一世时期的伦敦到11世纪的中国,人类一直在不断尝试“驯服时间”。书中还特别介绍了历 那些令人惊叹的、奢华的钟表——从大本钟到劳力士,并试图告诉我们,计时器并不再纯粹关注功能,也关注设计。
张謇在江苏沿海地区开展盐垦实践,探索民族复兴道路,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规划建设方法论。面对自然挑战与建设困境,张謇创造性地融汇水土治理传统经验和国际工程技术,形成特色鲜明、适宜推广的水利工程体系。张謇盐垦事业注重 成聚成邑成都 的人居建设,实现了江苏沿海地区从盐场人居到农垦人居的系统转型。 书中引经据典的研究文献、科学严谨的规划理论、韵味通俗的解说辞藻、专业丰富的承载地图,科学解读张謇在江苏沿海地区基于水利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建设、实业振兴等手段的盐垦实践,立体展现江苏沿海张謇盐垦区规划建设是张謇开展实业、教育、慈善事业的物质的、区域的基础,研究分析整体保护张謇盐垦文化遗产重要的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意义。
本书图文并茂,主要研究佛山积淀千年的村落文化,撷取史前著名村落遗址、历史悠久的历史村落、近现代较为完整的村落为研究范本,从建筑结构、形制、装饰、规格、风水,以及宗祠、宗教、民居、人物、信仰、风水堪舆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入手,对佛山村落文化进行了源远流长而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认为佛山历史村落自成一体,很好地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貌和特质,在广府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岭南文化*风情的体现。同时,佛山历史村落是岭南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更是其*直接的维护者、承载者。希望藉此,生发世人对佛山历史村落的重视,体会村落承载的文化感召力和神圣感,唤起世人对历史的珍重与文化的传承。
本书是一本研究黄河变迁历史的著作。主要讲述了黄河的起源和变迁,时间范围上起商汤,下至辛亥革命时期。书中搜集了大量关于黄河的史料,史论结合,对于历代黄河变迁史中存在的如黄河源头、黄河故道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考证。全书十六节,依次为黄河重源说的缘起、经行哪些地方,东周、两汉、隋唐、五代、元代治河的概略,明代、清代河患的鸟瞰,论述了研究黄河变迁史的重要意义以及作者对前人治河理论的独到见解。本书在讲述河道相关历史的同时,也不乏经世思想,从黄河变迁可窥视历史、地理、政治等各种相关信息。
《东北抗联文化研究》由李红娟著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很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本书项目组从2014年开始启动寻找光明记忆项目,在深圳光明新区寻找这城市里曾经的村落,寻找村落里的老人,寻找古旧的建筑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寻找着这方水土独有的风土人情,试图从那些本土人的氏族源流、古旧的建筑、传统的习俗、特色的美食中寻根光明,寻找到专属于光明这座小城的记忆。本书为《我们深圳》丛书中的一本,是一本汇集了集体智慧的非虚构图书,带领读者深入光明新区,了解光明新区的岁月悠长和历史文化积淀之美。
梁启超,曾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无论做哪门学问,总须以别伪求真为基本工作。因为所凭借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而虚伪,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可见考辨古书、古史、古说的真伪,是从事国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和步工作。中国对于伪书、伪史、伪说的考辨,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疑古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代从事古书、古史、古说考辨的学者很多,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辨伪学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总结中国历代辨伪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历代辨伪学家的辨伪思想和方法,对于指导青年学子研究国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见思评点《史记》,用功勤,挖掘深,既有阅读方法的提示,又有鉴赏《史记》艺术魅力的循循善诱,不益初涉《史记》的一般读者,于研治《史记》的学者也不乏启示。评点属于大众流行文化,虽以其大众性常为学者诟病,但也正因其易为大众接受,即如纪昀那样猛烈抨击评点——尤其是明清评点书籍的汉学家,其本人也有多种评点著作传世。因此,对于评点这一体式,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发挥其易于为大众接受的优势,纠正其浮泛、漫无根柢的弊端,而不是一味指责。就此而言,研究、整理古代评点书籍,无疑具有的意义。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同意了富春以《(史记论文)研究》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题目。不善言谈、稳重、踏实、勤奋,是富春给我的印象。因为当时他报考四川大学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招生考试在冬季进行,所以不得不在撰写毕业论文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先秦礼学思想及其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整合关系。礼学在哲学上主张“以天应人,以人合天”的“天人合一”,它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礼作为王者的大经大法,其核心在于它对人的内在控制和对社会的外在控制。礼是与王权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政治主张,它的最终导向依然是主义。礼在实现社会整合的过程中维护了社会等级结构,是统治者统治合法性的来源。礼的社会目标是实现个体之间以及社会整体的等级和谐。
《历史讲稿(第二版)》是雅各布 布克哈特于1865—1885年间在巴塞尔大学教授历史课程时的讲稿,最初的德文本由埃米尔 迪尔整理,以《历史段章》为题出版。中文翻译依据的是自由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哈里 琼的英译本《论历史与历史学家》。为标明此书的讲稿性质,中译本决定采用与德文本相近的书名——《历史讲稿》。
《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是作者康马泰结合主持中亚布哈拉古城考古的挖掘实践及多年研究的心血之作。全书分为四卷——《粟特艺术与中国》《粟特艺术与波斯》《粟特艺术与印度》《粟特艺术与拜占庭》,关于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唐代端午节,中国北朝墓葬中的粟特艺术,粟特信仰与佛教、印度教神祇的关系等,书中都有精彩论述。
晚清的财政体制出现重大变动,鸦片税收成为中央和地方举办新政的重要财源。清末禁烟使得各类新政事业经费危机进一步加深,各种财政措施难以补救。中央与地方督抚的财权矛盾随之突出。禁政,财政也新政之间的平衡取舍为一个可供考察的历史变量。本书充分利用留存档案,辅以各种报刊、文集,杂著等文献互相参证,学科界限,力求揭示历史实态,在论证深度、史料解读和方法见识上,可弥补前人研究缺憾,并为后来者必须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