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创作于抗战时期,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探讨,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提供理论与历史依据。*编 种族推原 试图证明汉族、满族、蒙族、回族、藏族五族同源;第二编 修中国通史议 分别对中国上古、中古、近古、近现代史进行通论,均透露了作者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学术史观;第三编 中国历史纲要 系统简明地论述了从唐虞至明清的历史要点。
本书是民国乡间儿童游戏的调查,有两篇,分别发表于 1926 年和 1933 年。列有游戏方式 100 余种。调查者对各种游戏不仅有详细的文字描述,还配有生动的插图,让读者从中可以重拾已然消逝的乡土儿童情趣与文化,其中有不少游戏对于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颇有助益,可作现代儿童教育的参考。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47 年由正中书局出版。全书分为九章,分别论述了三代、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个时代的劝农考证,是难得的参考文献,对于研究各历史时期政治制度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相关政治制度的变迁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提出: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鉴于此,中央纪委下属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组织出版了曾获美国普利策奖的经典作品《历史的教训》。 《历史的教训》一书,是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 《历史的教训》浓缩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华,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出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详细说明了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种族优劣、人类本性、宗教活动、社会主义、政府、战争、道德、盛衰定律、生物进化等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总结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 这些精神遗产给改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 故时风物 名人一瞬 旧事重温 私人相簿 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在胡志明市(旧称西贡市)淘老照片的有趣经历,叙述了姐妹俩徒步串联至延安的往事等。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挖出历史正能量。 《挖历史》MOOK,乃不定期历史连续出版物,兼具杂志和图书二者属性。本书着眼于一个“挖”字,致力于“挖历史,去遮蔽,求真相”,做到谨挖、深挖历史真相。 《挖历史》出版物拥有超级强大的作者阵容。《挖历史》(第2期)除了有《挖历史》期马勇、岳南、张耀杰、杜君立、傅国涌、蒋丰、王跃文、周海滨等知名历史学者外,还增添了解玺章、冯玮、金满楼、金纲、袁灿兴、袁南生以及丹尼尔·;华蕾、罗伯特·;谢伟思等国内外知名历史学者加盟。 这些皆为他们原创发表,言之有物,论从史出。更难能可贵的是,篇篇文章皆行文生动活泼、简洁易懂。值得一提的是,《挖历史:第二辑》较之《挖历史:辑》可读性和趣味性上升了一个台阶,所研究的历史广度也得到了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对于中国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而言,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就是:如何从中国历代的改革中汲取有益的借鉴? 管仲、商鞅、汉武帝、王安石、雍正等的变法或者改革,已经被大写特写,而除了这些,历史上还有更多大的改革,它们的价值,在无形中被我们所忽略。 知古鉴今,本书就是去打捞那些更有价值的“沉没的改革”,包括:史上第一次全面改革“周厉王改革”,让秦国实现超级逆袭的真正起点“秦献公改革”,让汉朝比汉武帝时更鼎盛繁荣的“汉宣帝改革”,官不聊生中让民安生的“汉明帝改革”…… 在娓娓道来的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改革故事中,我们会发现,历史总是那么巧合,它们提供了
炳松是我国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何炳松的学术贡献主要在历史学方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的史学家。他致力于将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引入中国,并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予以阐发,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抹杀的作用,与梁启超并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葛剑雄主编的《何炳松讲历史》呈现了何炳松的学术论著及其学术研究过程,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其学术成就与思想,对其在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中应具有的学术地位作出了客观评价。
《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先生“学识的记里碑”,某种程度上是其史学的综合性总结之作。全书辑胡注精语七百数十条,引证书籍二百五十余种。体式首引《通鉴》原文,退一格排胡注(第七篇取材于《通鉴释义辩误》,故皆是《辩误》之文),再退一格为“发微”。(此为陈先生创例,原为刘乃和《三国演义中征》而设,参刘氏《重读 札记》,见《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而首十篇史法,后十篇史事的格局,则得自早年对赵翼《二十二史扎记》的体会:陈先生曾将《札记》分诉为“史法”、“史事”两大类研读(参陈乐素撰《陈垣》,见《中国史学家评传》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至于各篇宗旨,陈先生于篇前小序皆有明文抉发,幸勿忽焉。
《上海文史研究论丛》是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辑出版的不定期上海文史研究成果的系列汇编文集。靠前辑围绕上海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和科创中心建设所涉及的历史、法律、政策、硬件和软件建设、现实状况及实务操作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书稿的主编从2012年10月―2016年11月5次研讨会的100多篇论文中,精选出40余篇。书稿约有50万字,对应5次研讨会,内文细分为5个专题:上海靠前经济中心建设探究、上海靠前贸易中心建设研究、上海靠前金融中心建设研究、上海靠前航运中心建设研究、上海建设优选科创中心研究。作者大都为本市文史界、史志界、经济学界、法学界的专家学者,对于上海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和科创中心的建设,发表了真知灼见,对上海各方面的建设发展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比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不
本书精选了作者80多篇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作者对正史中记载的历史片段进行了精彩的阐释,以史为鉴,并总结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给改革中的国人以启迪,使我们更加理性而从容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亚特兰蒂斯,传说公元前12000年至9600年左右沉入海底,今天,人类还在探索关于它的一切…… 《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作者唐纳利坚信亚特兰蒂斯的确存在,在书中,他大胆尝试,提出了13个新的观点。他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人类个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地区,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且这种文明远远现代文明;提出埃及有可能是亚特兰蒂斯人最早的殖民地,因为埃及文明基本上是亚特兰蒂斯岛文明的翻版;更详细分析了亚特兰蒂斯沉没后的状况,认为从亚特兰蒂斯岛上逃出的难民,逐渐散落到世界各地,他们在当地创造了许多的文明,而这些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金字塔现象。 《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是唐纳利十几年潜心研究亚特兰蒂斯的成果,被后世公认为亚特兰蒂斯学真正经典的著作。
史学:文化中的文化。 这一书名所示,它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西方史学史。史学史,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学术史的范畴,它应该如何写作,似无定规。周谷城先生在说及世界文化史写作的困难时这样说道:“范围这样无定,体例这样不齐,只是由于世界文化从来就是不断发展的。到今天更是日新月异,不易把范围体例固定下来。不过,不把范围体例固定下来,反而使学者、专家易于着笔或易于发挥各个的性。
《中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本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也是本由纪检监察干部倾注心血、联系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而写就的读史感悟。 作者习骅在“反腐线”工作多年,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2012年—2014年,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多家媒体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作者巧妙地从古今历史,特别是明清治国、吏治等历史典故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 《中国历史的教训》有趣、有料,叙事流畅生动,见解独到深刻,传递廉政新思维正能量。
本书共十二章。章为引论。第二章介绍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史学的认识。第三章剖析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观念,驳斥西方学者的错误认识。第四、五、六、七章对西方学者对中国史学的误解做了进一步的反击;第八章旁征博引的阐述了中国史学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第九章公正的支出中国史学的缺陷和应该向西方学习之处;第十章陈述了西方史学面临的危机以及应用比较史学的可能性;第十一章总结了建立世界新史学的方法;第十二章为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