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专享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
历史是一座经验的巨塔,时间在绵延无尽的过往岁月中,建立了这座高塔。想爬上这座古建筑的屋顶,并且从这样辽阔的视野中获得启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座巨塔没有电梯,但年轻的双腿雄壮有力,一定能够完成攀爬高塔的重责大任。我在此将打开那扇门的钥匙交给你们。等你们回来的时候,就会明白我心中的热诚究竟从何而来。 房龙是一位迷人的说故事高手,他讲的故事,幽默而生动,温暖而睿智,既有高屋建瓴的大视野,又有敏锐细致的小镜头,既有群体性气质和思维的展现,又有个人英雄行为的刻画。 房龙是一位很有魅力的向导,他引领子孙开启一次振奋人心、视野开阔独特的人类经验之旅,从 类人 祖先诞生之地出发,循着古巴比伦城的落日和希腊文明的曙光,走过罗马帝国的兴衰,穿过中世纪的黑暗与一战的残酷 摸清了世界演变的关键脉络
《中国古代帝王世系一览表》以经折装、覆膜的形式呈现,计1印张,16页,基于信息图表、插画、画像等可视化语言将中国历史长河中颇具代表性的皇帝及其名姓、谥号/庙号、年号、在位时间、帝王世系传承、都城变迁、朝代兴亡关系等内容多维度、全方位地向读者一一道来,除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外,还利用信息图表、画像等文本展现形式将中国历史知识更好地进行视觉呈现,引起读者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共鸣,使读者走近了解历史人物,完整、全面地了解中国史的丰富多元。
乡土,是中国人的重要情感支撑,而乡谊则是在乡土的基础之上建构而来。本书将连接同乡关系的乡谊与政治加以联系,重点考察了明清以来乡谊流动与政治运作之互动。作者试图以明清同乡京官印结为切入点,观察政治制度运作与出仕者的社会生活,通过会馆禀请和衙门给示晓谕讨论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紧扣近代同乡群体转型成为公共团体的时代脉搏,探讨了政治运作中乡谊流动网络的拓展与分化、影响乡谊流动的因素、乡谊流动的后果等方面,从而分析乡谊流动与政治运作既协作又冲突的多重面相。本书凸显了观念史与社会史的结合,并尝试在社会史与政治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传统与近代的关系问题一直贯穿重大历史事件,也备受不同时期的学界关注。本书即为*名学者杨天宏教授以“中国的传统与近代”为主题的论集。全书分为“近代初期的补苴改良与传统制约”“政治思想的转型与制度变革的艰难实践”“通商与欲罢不能的开放政策”“中西文化冲突与反教”四部分,共收论文十九篇。通过客观而*到的论述,本书能带领读者重新认知历史转型的各个方面,从而更有助于理解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近代”与“传统”各自的使命、局限和相互的纠缠。
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的霸主?为何历目前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中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么经验或教训?%26nbsp;%26nb
本书是关于近代学术转变的学术史研究著作。近代中国学术史是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领域,由于其复杂性与难度,广为关注。经今古文问题为清学汉宋之争的子题,后演化为清末民初政教、学术转型的枢纽。晚清今文学复兴,尤其是康有为公羊改制学说引起一系列学术文化思潮,牵涉到晚清民国政治、社会、思想、学术等诸多层面,经今古文之争一直是海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本书历时性考察经今古文之争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渊源流变,虚实相济,贯通经史,揭示出儒学义理与科学史学二者诚有珠联璧合的可能,为我们认识近代中国提供了深入的视角。
曾亲历南京大屠杀的英国记者田伯烈说: 日军占领南京后,日本报纸很少记载,或者简直可以说没有什么记载。翻阅日本出版的英文报纸,关于日军在南京及其他城市的种种暴行,也看不出什么痕迹。日本报纸却想把南京粉饰为太平的地方。 他曾将所见所闻的日军暴行,拟成电稿拍发孟却斯德导报,不料被日方扣留。后来他才决定进一步搜集文件凭据,以证明所发电稿的真实性,当他根据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文书、通讯及个人日记、信函等获得许多确凿的凭据后, 发觉事态之惨,殊出人意表 ,于是写成此书,将事实公诸于世。本书第一次向世人报道了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的真相,痛斥日军制造了 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 。书中凝结了外国友人的共同心血,饱含了他们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愤怒之情。
你真的知道土肥圆吗?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还是人?抗战期间,整个国家只剩两架轰炸机了,为什么还是要轰炸日本?《很后一课》究竟有没有骗人?真实的潜伏,究竟是什么样?……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甚至一张图,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优缺点。张玮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客观的环境,设身处地去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入立场,或者用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其实活色生香,带着故事,带着血肉,带着彷徨,带着信念。 历史,有真实的温度。
本书是关于近代学术转变的学术史研究著作。近代中国学术史是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领域,由于其复杂性与难度,广为关注。经今古文问题为清学汉宋之争的子题,后演化为清末民初政教、学术转型的枢纽。晚清今文学复兴,尤其是康有为公羊改制学说引起一系列学术文化思潮,牵涉到晚清民国政治、社会、思想、学术等诸多层面,经今古文之争一直是海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本书历时性考察经今古文之争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渊源流变,虚实相济,贯通经史,揭示出儒学义理与科学史学二者诚有珠联璧合的可能,为我们认识近代中国提供了深入的视角。
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义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