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上观 细读山西古代壁画》以山西古代壁画为研究对象,内容覆盖从汉代壁画、北朝壁画墓、唐代山水画到金元墓葬壁画,从美术史、考古、历史、社会、宗教、地理、建筑等角度,探讨图像如何作为历史文献、墓葬与绘画史研究、跨宗教文化的践行、壁画的营建与工艺等问题,以综合的视角进入古代壁画的世界,展现古代山西壁画绚丽多彩的画面。本书配合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上海博物馆的山西壁画展览,展出文物包括文物娄睿墓壁画、九原岗壁画、永乐宫壁画等。
《东晋门阀政治》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中华民族究竟可追溯到何时何地?秦始皇施行的是暴政还是政治理想?大唐盛世如何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宋儒的思想为何救不了宋朝? 本书作为从民国传承至今的中国史入门读物,将中华五千年历史浓缩于一作。吕思勉先生用晓畅浅显的语言,讲述中华文明进程中人人必知的典故,以文史大家的独特视角,追索史实背后的深层动因与逻辑,理清文化变迁脉络。一本书让你轻松读懂从上古到民国的五千年历史变迁,以史为基,知古今、通天下、望未来。
《中国历代党争史》是有关中国古代党派之争的专门史著作。 该书分序论、本论、结论。本论含十章:先秦学派之争,汉末钩党之狱,两晋南北朝时代门第之见与方舆之见,有唐中叶以后牛李党之倾轧,北宋中叶以后新旧党之竞争,北宋末年之和战论,南宋初年之和战论,南宋中年伪学之禁,明末东林党之祸,清末帝后党之争。 书中描述了先秦至清末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朋党现象。通过历朝历代党派与党派之间、党派与皇权之间、人与人之间权力斗争的历史追述和剖析,从一个独特角度揭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盛衰。
江口沉银遗址是一次特殊的考古发掘,前所未有,场面宏大,方法独特,收获丰硕,意义重要。2017年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启动,创造性地采用江面围堰的考古方式,入选当年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截至2023年遗址已出水文物70000余件,对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与公众共享考古成果的有益实践。本书即是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微博大V 考古君 刘志岩的*考古手记。 《江口沉银考古手记》以考古领队的第一视角,记述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的全历程。全书以时为序,叙述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工作的缘起、逐步深入的过程,兼及管理、科研中的核心难题与突破性进展,披露领队日志、工地实景、发掘方案等一手资料,挖掘深藏于资料背后的田野考古细节,带领读者跨越时空,走向岷江之上的发掘现场。同时, 考古君科普 穿插丰富的考古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钱穆先生的名作,以他1952年所作的专题演讲为基础,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做提要钩玄式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
这是一部讲述晚明时期几位士大夫悲惨命运的通俗历史作品。该书着眼于晚明江南的六位士人,在书中,他们面临多方的威胁,地位不再,财物散尽,甚至被逼上绝路,他们相似的遭遇呈现的是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的巨大社会变迁。作者唐元鹏以士大夫的故事引出晚明江南的困局,沿用了其见微知著的写法,在生动、诙谐的语言中点出历史的真相。
书号:9787521767865 书名:亚述:世界历史上*个帝国的兴衰 定价:9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民国时期的东北大学。该校1919年有筹建之议,1923年创办,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与流亡后,于1949年初被并入中共东北解放区的 东北大学 。作为奉系军阀以及东北地方势力的 宠儿 ,东北大学与奉系以及东北地方势力的发展态势息息相关。建校后,东大 先后经历了奉系军阀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的流亡北平时期、抗战兴起后的内迁四川时期以及战后的国共内战时期4个阶段。东北大学既是民国时期东北高等教育的代表,又作为东北流亡势力的一部分而积极参与国内政治与民众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大既坚持办学,又不忘收复与建设东北的使命。战后,东大又被卷入学生运动中,并在七五事件中遭受打击。因此,在1923 1949年间,中国现代史在东北大学这一载体上都有着生动的投射。
本书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书籍。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瑞士之路》),订正了原有版
张国刚教授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载,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深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二十个关键点,以现世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精髓,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探究修身齐家、经世治国之道。《 资治通鉴 与家国兴衰》从《资治通鉴》文本出发,观照影响家国大政之关键节点,言简意赅地讲述由春秋三家分晋至大唐盛世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乏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变而为精简通达的大众历史读本,堪称当代大家解读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山东抗日根据地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是华北四大根据地之一,也是连接华北与华中的重要通道和战略枢纽。与华北其他根据地相比,它的开创和发展路径独特。 本书主要利用山东省档案馆、台北国民党党史馆所藏档案,以及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数据库资源,已刊中日文相关历史文献、调查资料及山东省各县区资料等,从以往研究较少涉及而又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切入,探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深入敌后农村发动群众组建武装,建立并扩展根据地的实际样态。
本书充分利用出土文献,围绕《左传》文献,将成书、史料、撰述等方面加以贯通,将上述问题置入春秋战国史著形成的历史场景中进行分析,全面系统地研究《左传》的文献形成与历史书写,并以此窥看早期史书的形成与东周史学的新特征与新变化。本书有助于加深、拓宽、补充《左传》现有研究,以最新的材料与方法重新审视《左传》文献各类问题。
《基督教思想史》是神学家冈察雷斯多年研究的成果和代表作,也是基督教思想研究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在书中系统阐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宗教改革直至20世纪的神学思想,着重分析了基督教各种教义和各种流派的实质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形成过程。其观点公允,分析客观,文字通俗,历来为教内外研究人员所称道。 作为了解基督教思想发展的普及读物,本书既适合一般读者,也可以作为一些大学宗教系基督教专业的师生的扩展课外读物。此外,这部书在以时间顺序叙述的同时,突出了一些重要的人物与思想流派,因而既适合于按时序来阅读,也可以按人物或思想流派来分类查阅。
宋氏家族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历史乃至美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世纪上半叶,宋氏家族不仅在中国的政界、金融界、军界呼风唤雨,掌握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与经济脉搏,就连美国白宫的政策制定都与其有关。 本书英文版出版之后,轰动全美。美国读者惊讶地发现,这一来自遥远东方的神秘家族竟然影响美国对华政策长达30年,就连《时代周刊》都曾是维护其家族形象的宣传工具。《宋氏家族》随后被翻译引进,多国,影响之大连当时还在世的宋美龄都予以评论。 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倾尽半生心血走访调查,将封存在美国国务院、联邦调查局等机构的绝密档案公之于众,由此颠覆了世人对宋氏家族的传统认知。书中以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这段影响中国命运的历史为背景,通过描写宋氏家族成员的成长与归宿,生动展现了这一家族如何左右了当时的中国,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到今天,当代史学在观念、方法和研究范围上出现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本书从 人物、派别、焦点 三方面入手,描述、分析和讨论这些变化,突出了这一时期与20世纪上半叶之间的不同,从而为中国学界提供一部内容新颖、架构独特的著作。本书的这些史学新潮反映了当代史学所面临的挑战,而深入思考和应对这些挑战将有助我们共同面对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