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出版于1952年,经由钱穆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专题演讲讲义整理修订而来。作者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考试制度、经济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的流变沿革进行考察,分析了中国历代政治的利弊得失。全书在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文化精要提要钩玄之余,还对近代以来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读乃至否定,做出了反思,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知行合一王阳明( 1472 1529 )》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 知行合一 ,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 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 知行合一 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
《东晋门阀政治》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 中原 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 中原的中国 慢慢扩张变成 中国的中国 ,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 东亚的中国 ,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 亚洲的中国 ,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 世界的中国 。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
任何时空里,财富的博弈都可以把历史撕开一个口子,读者能从这个截面上看到各方力量的角逐,理解历史向前发展的真实动力。对于中华帝国来说,钱的历史,不只是 财 ,更是 政 。 本书共三十讲,从先秦的初税亩,讲到晚清的度支部,通过解答一个个历史问题,用财政的线索重新梳理了一遍古代中国的成长历程,从钱的角度解释了众多历史中的现象。书中每讲皆围绕三个线索展开:,财政制度的三个要素,收入、支出、管理,在历史时空中不断变化的轨迹;第二,从财政制度变迁的角度,看中华国家不断成长的历程;第三,财政领域中的强制权力从君主私权一步步实现公共化的历史进程。 跟着钱走,看见不一样的中华史。
《东晋门阀政治(百岁诞辰纪念版)》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 《东晋门阀政治(百岁诞辰纪念版)》自初版以来,广受好评,于1993年荣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本版为纪念田余庆教授百岁诞辰而推出,除修订少量文字讹误外,主体内容一仍其旧,以存原貌。
我们通常对古代战争的想象都源自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的战争场面都不过是小说家的幻想与虚构而已,并不是真实状况。《南北战争三百年》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散落史书各处的战争叙述中寻找线索,借助全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的历史原貌。同时,本书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讨论。由此,本书也补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详述之处,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对魏晋南北朝历史进程做出了新的诠释。
读历史,绕不开吕思勉;看历史,跳不过地形图。 吕思勉封神之作《中国通史》自20世纪40年代出版至今传世近百年,现代地图专家、畅销书作家李不白倾5年心力以图入史,为国学经典架构历史空间,打造百年一遇之版本:上编 通贯各时代 ,主要梳理中国上起远古、下讫民国的20余朝兴衰更替,李不白老师随文编绘历史大地图一百幅,以飨读者,让读者一边感受国学经典的文化底蕴,一边体会由地图带来的历史空间感;下编 周赡各领域 ,涵盖婚姻、族制、财产、实业、教育等18章历史专题知识,佐以精挑细选的传世文物图27幅,新增图注3000余字,图文并茂,娓娓道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架构中国历史常识,一本足矣!
1.钱穆得意门生、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台湾 中研院 院士、历史学名家严耕望毕生经验倾囊相授 2.两岸三地历史院系公认治史入门***,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 3.纪念严耕望诞辰100周年增订版;新增2万字《钱穆传》大陆首发 4.行销35年经典升级 特约导读 专名索引 《治史三书》是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以个人治学心得为基础,融合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钱穆等几代史学大家的治史经验著述而成的一部史学方法论著作,被认为是 金针度人 的治学入门书,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 反封建 平等 这类 关键词 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 租佃神话 和 宗族神话 ,主张在社会 经济分析与思想 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 反儒 与 尊儒 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 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以 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 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 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的讨论》《瑞士之路》),订正了原有版本的一些错讹。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分研究及史料、中国史研究法两部。第一部按时间顺序,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进展和史料解说三个部分,阐述从先秦到近现代各时期的中国历史研究情况,在近年来新出土和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介绍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反映日本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发展状况。第二部为史料解读法,强调目录学、金石考古学、地理学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列举了中国历史方面的研究论著。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每章的执笔者均为日本中国史学界该时期研究领域中的资深学者,如砺波护、岸本美绪、杉山正明等,均为国际知名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专家。
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暨创作《浪潮之巅》、《数学之美》之后,将视角拉回到人类文明史,以他独具的观点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在过去被忽略的历史故事里,选择了有意思的几十个片段特写,有机地展现了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画卷。 《文明之光》系列创作历经整整四年。作者所选的创作素材来自于十几年来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对其内容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吴军博士的《文明之光》系列,为读者全面了解人类文明史中那些绚烂多彩的璀璨文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熙宁二年到熙宁八年(1069 1075),是两宋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喧嚣时代。一方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紧锣密鼓地推行新法;另一方面,围绕每一项新法的酝酿出台,新法派和反对派都势不两立,吵得不可开交。 本书借着重审史料中对王安石众口一词的评价 强辩 ,考察这场新法大辩论中两方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思想,观其汇聚,观其沉淀,观其激荡,观其向后变化之端倪,由此勾勒出一个有血肉、有生气的熙宁政治的独特面貌。 熙宁变法,就像一个超大型的思想实验场,使许多重大政治议题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但为什么没能通向成功的变革?本书从政治思想层面入手,通过剖析宋代书生政治家话语背后的思维框架,及其在政治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这本被他称作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斌语)蒋廷黻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其中流传广、影响大的,就是这本仅五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本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仍备受后人垂青,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后附录蒋廷黻三篇经典论文、八篇报刊文章,笔力触及范围更广,大有警醒时人的酣畅之感。 本书的观点在今人看来也不无拍案叫绝之精妙,字里行间的分量足让我们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内忧外患中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前景的担当。
本表为2013年版《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修订版,科学权威、查阅便捷,是历史研究者必要的案头工具书,对其他相关岗位工作者来说也大有助益。 《中国历史纪年表》由方诗铭编制,力求准确,尤注意与出土文物相映照。附于多卷本《辞海》之后,单行本也印刷多次,因资料准确、使用方便广受好评,十分畅销。本表起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按年代先后,分为十二诸侯(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及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等十五个纪年表。另附三代(夏、商、周)纪年表、辛亥革命期间所用黄帝纪年对照表及韵目代日表。
《门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制度》为著名历史学家祝总斌教授的学术论文集,收录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重要论著十余篇,论题集中于门阀政治的缘起、发展、特征以及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政治制度上的独特现象。书中对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的分析,对都督中外诸军事制度的考辨,对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晋律之特点的阐发,对晋律 儒家化 倾向的论述等,既有宏观上的分析,又有微观上的考证,篇篇都包含着独到见解。外编所附《我与中国古代史》,讲述自己如何走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之路,对青年学子有重要的启发。
柏杨曾以十年之力将《资治通鉴》翻译成白话文,其间,他用 柏杨曰 史评的形式,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出发,对史实作出角度宽广的观察,发表辛辣深刻的评述,表达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领悟与感受,以示与原著中 臣光曰 的不同立场。其旨在于引发读者的独立思考,不局促于中国传统儒学价值观的一贯窠臼,进而读者在认知外部世界或面临人生抉择时,有足够能力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 在本书中,柏杨亲自总结《资治通鉴》典型史事,以配其862则 柏杨曰 点评,一事一议,一目了然,读来简明易懂、生动流畅。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 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是印裔美籍学者杜赞奇通过对资料: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所编《中国惯行调查报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社会调查材料,以及中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的研究,以个案的方式对华北六个村庄进行详尽的分析,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1900 1942年华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图景。作者从 大众文化 的角度,提出了 权力的文化网络 、 国家经纪 等概念,详细地论证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诸如商业团体、婚姻圈、经纪人、庙会组织、宗教、神话及象征性资源等)深入乡村社会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社会又是如何作出回应的。
走出五代 是宋初政治体制调整的**关切,对藩镇的措置是其中重要一环。讨论宋初的藩镇政策,须回溯到唐末五代,将其置于整个十世纪的政治社会变动中进行理解。本书从 方镇为国 的视角探讨了五代王朝建国道路的异同,梳理了 藩镇州郡化 诸项措施的渊源流变,勾勒出 藩镇时代 的地方政治人群活动,重绘了十世纪藩镇的多重面向,藉此呈现宋初 走出五代 的历史过程,并就十世纪地方行政的调整对宋代乃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意义做了回答。
别人看 五四 ,马上想到 德先生 赛先生 ,张鸣却首先想到军阀。 臭棋篓子 段祺瑞、 三不知将军 张宗昌、 马桶将军 王怀庆 这些手里有枪的军汉武夫,在人们印象中行为粗鲁、不讲道理的莽夫,在书中,却被作者一一还原成为 五四 前后政坛上个性张扬的主角。除了政客军阀、本书还讲了有志青年、历代文人、农民、流氓和女人的故事。在作者睿智的观察下,幽默生动的文字中常有微言大义之处,细细品来,似还藏着作者检讨中国文化劣根性的良苦用心。
钱穆史学经典 收录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新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学名著》四部代表作,涵盖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文化、教育、信仰、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内容宏大,观点深刻,均是经万千读者审视过的史学经典。在这些书中,钱穆辩证比较中西历史,深挖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精华与可取之处,以期将对中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传递于世人。
本书辑录著名历史学者秦晖关于明清交替之际的一组研究文章,以纵向的时间轴论,集中于明末清初;以横向的领域而言,主要从 农民战争与土地制度史 的角度出发,考察几支政治力量的战时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角逐。 全书分为四辑。 *辑 从 联明抗清 到 南明史 ,从细致入微的考证与逻辑严谨的思辨入手,分析了南明、农民军、清廷三家政权之间的鼎立态势、纠缠关系,及此消彼长的形势变化,也分析了包括缙绅阶层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 第二辑 西南 国主 政权 ,主要着眼于顺治四年占领云南的大西农民军的活动与制度,分析其经济与政治实践的特点与局限。 第三辑 李自成及其余部 ,驳斥了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的传说,辨析了李自成余部所谓 后明韩主 及 定武政权 的子虚乌有。同时以精彩的考证分析,指出被误认为李自成的 奉天玉和尚 很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