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条河流”能够影响上下游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那么,“一条产业链”为什么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本书借鉴“地缘政治”的概念,提出了“产缘政治”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作为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力作“文明三部曲”之终章,对4000年人类历史进行剔肤见骨地解剖,切中“技术·商贸·产业”三大历史的龙骨,揭示塑造我们这个世界最巨大、最隐秘的力量。新锐历史学者张笑宇,以近期新的认知模型重新解释历史与我们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三流循环”,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产缘政治”,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古罗马政体与奴隶产业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古时代欧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
本书在尽可能多的搜集和占有相关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分析,论述了五代十国时期到宋初的贡举制度、选官制度、考课制度、职官制度、殿阁制度、起居制度、史馆制度、军事制度等内容,尤以论述此时期的科举、职官及军事制度为详。书稿结构条理清晰,内容翔实,论述精当,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为世人研究五代十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面貌提供了一个可贵的范本,对了解和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的典章制度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清宫的文化生活,官方文献中没有系统的记载。原因是清王朝以骁勇善战起家, 一贯重视骑射;文化活动,在皇帝看来不过是万机余暇的及时行乐,故不便载入典册。而实际上,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宫延的文化、艺术等生活还是相当丰富的。本书试图通过清宫所遗留的各类器什,如毛皮、冠服、纺织品、金银器、锡器等,来阐释对清宫文化的形塑过程。本书的作者为著名清史学者,浸淫清史研究三十余年,出版学术专著多部,本书为其近年新作,对推动清史的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拟纳入“中国历史与图像研究书系”之中。
内容简介 《史学理论手册》属于“格致人文”系列之一,主要梳理了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史学职业化以来至21世纪初约200年史学的发展脉络和史学理论的建构沿革,介绍了现代史学理论的基础以及将如何这些理论运用于历史研究。本书通过展现各种学术论争和当下理论的发展,尽可能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呈送给读者。具体探讨了史学研究中的现代主义、经验主义(形而上学)、解构主义、叙述和后现代主义。各章节由史学领域的顶尖学者撰写,内容覆盖该学科各专门领域,包括社会史、思想史、性别研究、历史记忆研究、心理分析、文化史。另外,还讨论了诸如德里达、福柯、海登·怀特等重要思想家的历史影响。
清史馆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为纂修清史而成立的修史机关,吸纳各界名流尤其是文人学者近200人——本书称之光宣文人。所修《清史稿》问世后曾引起很大的争议与反响。本书以《清史稿》各纂修阶段形成的稿本、清史馆同人诗文集以及赵尔巽档案全宗等文献史料为基础,对清史馆馆史、《清史稿》编纂史以及清史馆同人的现实境遇进行了梳理,由此呈现《清史稿》的传统史例框架中所蕴含的多元、复杂意蕴,以及光宣文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艰难抉择及其学术建树。
《言不必称希腊》包括“旅行现场引发的疑问”和“源远流长的西方历史、考古和文物造假”两个部分的内容,通过大量图片“以图证史”,对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所谓西方文明史提出全面、系统的质疑。作者认为,西方社会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成体系地历史造假、考古造假和文物造假,虚构古希腊、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将这个“三条河文明”推到比中华文明更古老的地位,同时在美洲也布置“古代文明”的迷魂阵,目的就是贬低、矮化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谓“历史的阴谋”。作者指出,现今教科书所描述的世界文明史,完全是19世纪西方中心论的产物,充满了虚构和伪造。这部伪史处心积虑地遮蔽中华文明的光辉,造成现代中国人深度的文化自卑,阻碍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复兴,必须予以揭示。《光从中华来》用10个主题内容和大量图片,论证了中华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武则天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 者 孟宪实著 出版时间 20210801 I S B N 9787220121272 定价 108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457 (千字)
《中国史学史长编》为“专题史研究文库”中的一种,是一部上起先秦、下迄民国的首尾完整的中国史学发展通史。它采用编章体,以专题化的方式分期论述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脉络,涵盖史家、史书、史官制度、修史活动等方方面面。全书90余万字,涉及史著449部,论及史家约600人,是新中国贯通古今的史学史著作,也是整个20世纪全面系统、篇幅较大的史学史著作。此外,此书完成于1975年,填补了1964-1976年中国史学史编纂的空白。本书为首次整理出版。
诚如利希滕贝格所言,“我们整个历史仅仅是醒着的人的历史”,甚少有人研究夜晚。然而,古代的夜晚真是漆黑一片吗?古人又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呢?作为“夜间考古学”领域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文集,本书为我们呈现了北美20多位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古罗马文明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书中阐述了古人的就寝方式,夜间仪式与照明,夜晚的文化意象,星座与建筑、夜间生产活动、神话故事之间的联系等内容,带领我们进入古代世界的“夜之国度”,点亮了一直被学者忽视的那片暗夜。
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本书贯通了从西汉立国至东汉一朝的全部历史过程,所涉及的问题,如汉初于“过秦”背景下实行的黄老无为政治、儒术的兴起与独尊、“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家法、儒家思潮推动下的托古改制、两汉之际的政治学术转变,皆是中国历 的大关节。对于这些重大历史转折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印象,前辈学人多所发论,而本书将这些问题贯通连缀,一气呵成,时有新颖独到的简介,展现了作者将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融会贯通的深厚功力。
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 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先秦两汉是中国经史之学的形成、兴起阶段,此时期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经学、史学著述。先秦五经具有史籍属性,蕴涵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思想;而汉代经史之学虽然在实践中出现了分离,却也形成了以经解史与以史解经的普遍现象,并且影响了此后中国经史之学的发展路径和基本方式。本书以先秦五经、两汉史籍及经师经解为依据,系统归纳了本时期经史之间的这一内在关联以及演变规律。
《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的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孙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着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夸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列维-斯特劳斯以全新的路径、开放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辅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呈现了对人类文明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本书在梳理、评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唐宋学术思想转型领域内前人关注较少或研究不足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著作考辨以及他们学说思想的经学转型意义,初唐道教重玄学与程朱理学的思想关联,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道教“洞天福地”的关系,“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及开新学风的士建中、刘敞等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唐宋时期的《左传》学与史书纪事本末体起源的关系。期望经由系列这样的专题深耕,连片成畴,从而更为真切地呈现唐宋学术思想转型的机制和状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