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我们为什么会长智齿? 患近视的人为何越来越多? 为什么在进入农业社会之后,才爆发了瘟疫? 肥胖、亚健康、患糖尿病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 年轻时体力活动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骨质疏松? 给接触的一切物品消毒能保障健康吗? 更长寿一定更健康吗? 如果人体进化的根本驱动力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那么为什么人类还会患上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呢? 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以进化生物学的视角,回溯了过去600万年人体的进化历程。他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比如2型糖尿病、近视、二型糖尿病等。“失配性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的许多特征都适应我们进化所经历的环境,但不适应我们通过文化创造的现代环境。 利伯曼在《人体的故事》中呈现了他多年来针对人体进化展开的深入研究,详细讲述了农业革命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即使是手握法典,也不见得能依法而判,时而依赖执法者运用情、理和礼,来补法之不足。本书聚焦特殊身份的僧人、妾侍,试图发现各种影响宋代司法的人为因素,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着重探索僧人的宗教身分和妾的家属身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并从司法者的角度,综合考虑法官做出裁判的复杂性。基于对法典和案例的分析,阐释司法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以及当时人的命运、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概念、潜意识的观念,从司法的角度,以跨学科的知识互通与交流,直击传统中国治理的深层脉络。此次出版——新增万字修订内容,以别开生面地形式呈现,读之犹如面对面聆听三代学人的交流讨论,了解多样学术观点与近期新学术进展。
历史学者李开元基于田野调查、文物出土和墓葬挖掘等研究成果,糅合了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重新解读被严重误读的秦国历史,还原被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探讨秦史中的疑问。《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试图探问两千年以来秦始皇身上的种种谜团,比如谁是秦始皇的父亲,谁又是秦始皇的皇后等问题,对史学界饱受争议的话题提出全新而合理的假设,引发对秦朝制度结构的思考。
内容简介 书号:9787101162912 书名:本草环球记--5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上的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生产(精) 定价:10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大项目研究总成果。本书以中国西南地区(尤其以四川三星堆文化为代表)作为出发点,站在内陆开放历史的角度,将欧亚大陆上的古代文明作为相互往来交流的整体视野,从十个方面探讨南方丝绸之路与古代印度、西亚近东和东南亚文明的关系,展现中华民族与欧亚大陆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之间数千年前的交流互鉴,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数千年前中外交通历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本书贯通了从西汉立国至东汉一朝的全部历史过程,所涉及的问题,如汉初于“过秦”背景下实行的黄老无为政治、儒术的兴起与独尊、“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家法、儒家思潮推动下的托古改制、两汉之际的政治学术转变,皆是中国历 的大关节。对于这些重大历史转折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印象,前辈学人多所发论,而本书将这些问题贯通连缀,一气呵成,时有新颖独到的简介,展现了作者将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融会贯通的深厚功力。
诚如利希滕贝格所言,“我们整个历史仅仅是醒着的人的历史”,甚少有人研究夜晚。然而,古代的夜晚真是漆黑一片吗?古人又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呢?作为“夜间考古学”领域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文集,本书为我们呈现了北美20多位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古罗马文明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书中阐述了古人的就寝方式,夜间仪式与照明,夜晚的文化意象,星座与建筑、夜间生产活动、神话故事之间的联系等内容,带领我们进入古代世界的“夜之国度”,点亮了一直被学者忽视的那片暗夜。
【全2册】经纬华夏+许倬云说中国
本书收录了作者2018年以来发表论文及公开讲座三十余篇,分为“华夷内外”、“海洋文明”、“财政治理”及“札记随笔”等四部分。“华夷内外”涉及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宋代的华夷观念、从宋代多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的统一性、宋朝文明向东亚诸国的传播等:“海洋文明”包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政策取向、宋代对海陆关系的认知及其新变、宋代海洋政策的国内效应、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海洋文明等;“财政治理”涉及宋代赋役衍变的制度逻辑、王安石变法的财权分配体制变革、吴潜在庆元府治理中对财政制度的运用、南宋财权分配与地方治理等;“动态综述”及“札记随笔”则包括了作者对于宋代财政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检讨、近四十年来南宋经济史研究回顾以及“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记等内容。
本书作者葛剑雄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作为历史地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学富五车,著作等身。除去其学术领域的成果,葛剑雄教授的人生经历同样丰富而精彩。本书由作者记录个人经历、叙往忆旧的文字汇总编辑而成,取太史公《报任安书》所言“述往事,思来者”之意,名为《往思录》。全书分“童年记忆”“青春无奈”“治学问道”“书缘终身”“生活经历”“往矣昔人”“万里记踪”七个部分,述及生活、学习、工作、游历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代学人宝贵的人生阅历,可资后来者学习借鉴。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论著目录(1950-2020)》),实际上是《学术史》中学术成果的具体化。该书通过各种检索系统做了全面搜集。为了全面反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研究水平和能力,从谭先生开始,各人的论著中都包括一些非本学科或历史学科的论著,还有些普及性的论著。考虑到一个学科点对学术的贡献和影响并不限于本学科,对前者全部收录;而一个学科点还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对具有学术性的普及论著也同样收录,对非学术性的普及论著则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酌情选录。
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 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此书以“诚与真”为主要线索,就陶渊明的生平、作品、精神世界、文学风貌中“重要而又文献足征”的问题与话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陶渊明的历史世界”,分为“生平六考”与“作品六考”,处理陶渊明生平、作品中一些最基本且重要的问题。中编“陶渊明的精神天地”,包括“笃意真古:自我与风度”和“诚之以求真:陶渊明的人生行思”两部分,讨论了陶渊明的自我认知、发展与展示,写作的真诚性,以及他的文化偶像,讨论魏晋玄学对陶渊明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分析陶渊明人生与文学的“真”之境界,并拈出“诚之以求真”一词,以此归纳陶渊明人生哲学与实践的独特面目。下编论“陶渊明的文学风貌”陶渊明的文学,包括“谁识弦上音:主题与风格”和“希声:陶诗的修辞”,就陶诗的“边境”主题、陶诗的力
本书分为辽代边疆治理、金代中央官制、金代地方官制、金代官制综论、金代民族与经济、金代文献学与史学史、辽金社会风俗文化等七个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辽代边疆治理的形式与特点,辽宋南北王朝边疆民族治理的差异;金朝初年女真族特点的官制、改革后汉官制的实态与女真族特点;金代东北民族的分布与迁徒;《金史》的史源与修订成果;辽金时期契丹族、女真族、汉族等北方民族的社会文化与风俗,揭示了辽金王朝从初期具有浓厚的北族文化特征的政权,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的中原文化特点的北族王朝,并纳入中国正统王朝的历史轨迹。书中的学术观点历久弥新,恰如书名"破雪"一词,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作者在辽金史研究领域的辛勤耕耘和"荜路蓝萎,以启山林"的学术探索。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撰述出现了流派纷呈、方法各异、观点多元的复杂局面,甚至有过激烈争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国历史撰述的许多精彩“交锋”,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如何撰写“古史”部分。 本书对20世纪中国历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构作了条理清晰、材料充实的阐述和探究。以中国“古史”建构的具体“问题”为导向进行论述,具体“问题”之中,则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加以展开,各个“问题”之间亦存在联系,力图横向研究与纵向探讨相结合,进而呈现出中国“古史”建构的整体面貌。 本书依托史学史专业,调整问题意识,改进考察方法,旨在从“史著”和“史家”研究的老话题中挖掘出新的意义,开拓了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的新空间。
本书是《制器尚象》的第二辑,仍旧以中国古代器物为中心,收录相关论文20篇,概括为三大部分:第一类为传承与流变研究,包括中国传统器物的形制、造型、功能、纹饰方面的传统以及演变情况(如特定器物与使用环境、适用对象以及使用方式、时空规定等问题)等。第二类为工艺与技术研究,包括探讨古代器物制作的工艺、技术、流程以及有关模范、工具等辅助加工设备的特点及相关情况的研究。第三类为文化与交流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历史时期、族群、区域所流行的观念和信仰之间的关联的研究以及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研究等。
本书是一部水利社会史研究学术专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金元以来山陕水利图碑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最终结项成果,并获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水利社会史尤其是山陕水利社会史研究是一个在国内外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热点领域,成就斐然。本书以金元到明清的山陕水利图碑这一并未受到高度关注的珍贵资料作为切入点,将图像与文本、实地调查相结合,在视角、方法乃至理论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作者既从总体上对山陕水利图碑的发展变迁状况进行梳理,同时也以分属不同类型的几通水利图碑为中心,结合学界已有研究和其他民间文献,进行个案性的综合研究,分门别类,抓好问题和重点,为学界呈现出山陕水利图碑的个性特征及其与全国其他区域水利图碑的共同点,并努力挖掘差异性背后的原因所在。本书既以山陕区域的水利图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