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思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存续和变迁,尤其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阶层群体、典章制度乃至文化宗教的生成演变和相互作用,所见深切,所析通正,论断自出机杼,检讨折中均衡而精密,读者可从中了解中国数千年的基本状貌和内部律动。本书运思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存续和变迁,尤其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阶层群体、典章制度乃至文化宗教的生成演变和相互作用,所见深切,所析通正,论断自出机杼,检讨折中均衡而精密,读者可从中了解中国数千年的基本状貌和内部律动。
炳松是我国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何炳松的学术贡献主要在历史学方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的史学家。他致力于将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引入中国,并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予以阐发,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抹杀的作用,与梁启超并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葛剑雄主编的《何炳松讲历史》呈现了何炳松的学术论著及其学术研究过程,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其学术成就与思想,对其在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中应具有的学术地位作出了客观评价。
本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科学与人文的概念辨析、科学与人文的差异、专家与学者、科学与人文的隔阂、科学与人文的社会学研究、科学与人文的历史演变、科学面临危机、科学与人文:发动机与方向盘。
这是一份历史细节的真实记录。都统衙门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在天津成立的临时政府。本书是都统衙门执政两年惟一存世的正式文本,三百余次政府会议的纪要,再现了一个特殊时期的详细历史过程。内容涉及市政制度、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城市卫生以及经济、社会、法律等诸多方面,为了解和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手资料。本书用文字记录了一幅真正的历史图景,透过这些记录,可以看到在跨入20世纪的时候,一个中国城市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历史是如休在复杂的社会进程中进入一个新时期的。
《经典丝网花制作教程》采集了已出版的书中的花草、蔬果植物作品84件,动物作品4件,人物作品11件。这些作品不愧是历年来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工艺成型之精、色彩形态之美、品种门类之新,皆是目前我国丝网花园地中首屈一指的。
本书为原生态中国节丛书之一。该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描写了历史上中国人过春节的各种风俗习惯、历史传说、诗词书画、文史知识等内容,融可读性和知识性为一体。 全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常常,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是心灵的舟搁浅了,理想的帆停滞了,只剩下徘徊徘徊。难道远行只是为了忘却,得到只是为了失去,让我们把人生拨回原点,回到自然,回到本真,回到桃花源,品读那些原本属于我们的故事。
班主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世纪末回顾的时候,应当充分肯定,建国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风气好转、社会主导价值观确立、社会稳定、劳动者文明素质提高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长期的实践中,班主任工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累了宝贵经验,诸如重视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理想、纪律教育,善于指导班集体建设和开展课外活动,“尊师爱生”,“教书育人”等。这些,在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目前不少学校存在重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忽视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倾向;存在习惯“说教”而忽视对学生品格、志向、情感、个性等心理素质全面疏导、培育的倾向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施行,也违背学生主动、自由、生动活泼地
《中国史学名著》为一本简明的史学史著作,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扼要介绍了从《尚书》、《春秋》到《文史通义》的二十多部中国史学名著。作者从学科史的角度,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照中见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思想和艺术的精神与大义。
放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史记解读》,是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新编的中国古代名著解读课的教材,它将作为一本课内的基本教材,再结合《史记》三家注、《史记会注考证》及《史记笺证》等其他一些著作,选入了《史记》中的本纪三篇、世家五篇、列传十四篇,及《太史公自序》共计二十三篇。书中有对于《史记》全书的扼要评介,有对于所选篇章的“解题”、“注释”,“段意”和对各篇思想内容及有关艺术问题的探讨与解析。是高等院校文史专业选修课的良好教材,也可供文学史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之用。
《史学论文写作》是在编者们长期的教学心得基础上,依据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吸取、参考学界研究成果编撰而成。教材从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入手,内容涵盖毕业论文的类型、基本格式、选题、资料收集、构思、论证及其答辩等基本环节。教材尽量避免现有同类教材框架雷同、知识更新缓慢、模式陈旧等缺陷和不足,力足灵活安排体例,力求贴近学生实际。
《郑玄三礼注研究》要对郑玄的《三礼注》作研究,首先必须对《三礼》进行通论性概述。众所周知,《三礼》历来被认为不仅是难读的书,而且又是争议的书。如认为《周礼》“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四库全书总目》)。而《郑玄三礼注研究》作者对《三礼》的作者及成书年代、书名、流传、篇次、内容及其价值等棘手问题都直抒己见,或申述,或辩驳,或补纠,或论定,新知迭出,颇多创获。
本书集作者近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研究之精华,涉及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悉心钻研,涉猎范围之广,见解之独特与深刻无不反映出作者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地道的学院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