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西汉至初唐之间史学发展的线索与特点。作者指出在此期间,经史分离突破了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汉末皇权的衰落导致了私人修史的盛行;隋唐皇权对修史的强力干预导致了官修正史传统的形成。
本书完成于1939年,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在开创时期一部影响较大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作者自己较为满意的著作。作者从史官、史家、史籍、史学四方面展开,阐述中国史学的源流、义例、发展及其趋势,在此基础上,把中国史学的发展分为五期:上古至汉初为创造期,两汉为成立期,魏晋至唐初为发展期,唐至清末为蜕变期,清末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革新期。本书版本采用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本书原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研究主要趋势》系列丛书(Alain Trends of Research in the Social andHuman Sciences)的第三卷,后以Main Trends in History为题出版单行本。作者为英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各国历史研究的主流和新趋势作了系统、全面、详细的阐释和分析。本书取材广博,评论公允,被欧美大学列为史学史研究的参考书。
李忠林编著的这本秦至汉初历法研究依据出土历简资料对秦王政元年(前246)至汉武帝太初改历前的历法做了系统的探究判定这一时期分三个阶段行用过不同的历法,三个阶段的起止时间为:秦王政元年至汉高祖五年(前206年)十二月汉高祖五年正月至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至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三个时段历法的岁首建正置闰规则节气算法相同,但朔望月起算点存在明显差值这反映了当时历法改革的基本情况,据此对这一时期历法后天进行了探讨
本书是一部笑话集,也是一部幽默小品集,共分36部。作者冯梦龙从历代正史及野史笔记中搜集了大量可笑和有趣的故事,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及各种怪态、病态,既可使读者消遣自娱,也可以益智自警,是一部很具启发意义的读物。 以通俗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冯梦龙,留给后人的不“三言”,还有不少用浅近文言文写成的名篇侄构。《古今谭概》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汇集历朝历代的上千则故事传说,涵盖了世间百态。这些故事传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可笑可乐,往往诙谐中带着机智,幽默中不乏哲理,而且多数故事都有事实依据。可以说,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它接近《聊斋志异》,而在内容上更像《笑林广记》,但比之深刻得多。读此书如人宝山,金玉琳琅,美不胜收。愿大家在恣情赏览之后,都有所斩获,携得几件宅贝归来。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战后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成果与趋向。全书共四章先后着重讨论了近代中国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涉及的美国当代史家、学者一百二十余人,对其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评介。
本书由24篇论文组成,集中研究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初法律,如贼律、盗律、户律、捕律、津关令、奏谳书等,基本涵盖了这批法律简牍的主要内容,并特别讨论了这批汉律的制作时代等问题。书中各篇论文:多为历史考证性质,考细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较多创新,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历史知识,把它看作是一种革命力量。恩格斯说:“他(指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做这种力量来加以利用,在他看来,他所掌握的渊博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历史的一切领域的知识,用处就在这里。” 本书是一本以研究为基础的国际政治普及读物。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要地论述了15世纪以来世界9个强国的历史演变,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考,并且各章作者都对相关问题做过专门研究。
本书收录有关唐代律令、礼仪、军制、商业碑刻等论文共计26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史学要论》包括李大钊《史学要论》、《史学思想史讲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是其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史学要论》,全文3万余言,分六个部分,深刻阐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史学观,阐述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现代史学的价值和功能,初步建立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
本书收录1925年至1940年国外期刊上的西夏学论文,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列。 本书所收的论文只涉及西夏语言、文字、文物和文献的研究,单纯就汉文史书描写历史事实的文章不予收录。惟伟烈的《华北居庸关古代佛教铭文考》一文,虽然没有谈及西夏,但却是后人论述欧洲西夏学史时要首先提到的,所以破例收入本书。 收录的每篇论文都译成了中文,题目、出处的原文及相关说明在译文标题注释中注出。 原文中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印刷错误在译文中径予改正,不再出校注说明。因当时科研水平所限而出现的知识性错误,已经有定论的用'译者注"注明,其他则原样保留,以待读者甄别、研究。
《中国历史文选》是大学文科教材,分上下两册。其中,《中国历史文选(上)》选录近四十篇文章,上起上古的甲骨文卜辞、金文、《尚书》、下至南北朝的《洛阳伽蓝记》;而下册选录三十余篇文章,自唐至辛亥革命前为止。文章选自《史通》、《大唐西域记》、《三通》、《通鉴》、《纪事本末》、《明实录》、《明儒学案》以及清代学者名著,还选了近人章太炎、梁启超的文章,每篇附有详细的解题和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