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后,嬴政面临着怎样的千古难题?旧制度为什么无法搞定新的欲望问题?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没杀刘邦?刘邦军事崛起的真正秘密是什么?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韩信的“背水一战”成功了?……楚汉争霸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中 璀璨的一颗珍珠。自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一统天下,神州大地上群雄并起,色彩纷呈,高潮迭起。无数英雄豪杰蜂拥而至,奋战过百年之余烈,在秦末的这把大火点燃下,燃烧得热热烈烈、通通透透。自此,刘邦开创的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多年。这八年时间,可谓中国古代史中 为精彩的八年。
十五年前,文学青年张宏杰将历史散文《无处收留:吴三桂》投入邮筒,信封上的地址是“上海市巨鹿路675号《收获》杂志社”。从此,这篇作品开始了漫长的“退稿—投给下一本杂志”的循环,五年之后,才获发表。这是张宏杰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此后的作品,大都保持着此文所确立的纵横捭阖、杂糅各种文体的“合金体写作”特色。 2000年1月,张宏杰出版了本书《千年悖论》。本书是《千年悖论》的大幅增补版。除了原有的“合金体”散文,如写曾国藩、慈禧、袁世凯、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字之外,张宏杰还敞开心扉,回顾了自己的投稿生涯以及不同阶段的生命体悟,畅叙对自我、欲望、爱情、记忆等的看法,同时披露了数枚此前从未示人的童年和文学青年时期的照片。
《明通鉴》是继《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后一部重要的古代编年体史书。该书继承了通鉴传统,同时体例有所创新,前编、后编保留了元末、南明的大量史料,是通鉴著作中有相当价值的一部史部要籍。
这本书一共收入了作者近十年相继发表的文章20篇。内容包括:北朝发展的轨迹、论北魏迁都事件、北朝与高句丽、刘渊与石勒、简牍学的大有之年、王士稹笔下的女侠、力空与《霍山志》、古文发展的脉络等等。
这是一份历史细节的真实记录。都统衙门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在天津成立的临时政府。本书是都统衙门执政两年惟一存世的正式文本,三百余次政府会议的纪要,再现了一个特殊时期的详细历史过程。内容涉及市政制度、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城市卫生以及经济、社会、法律等诸多方面,为了解和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手资料。本书用文字记录了一幅真正的历史图景,透过这些记录,可以看到在跨入20世纪的时候,一个中国城市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历史是如休在复杂的社会进程中进入一个新时期的。
黄约瑟兄在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廿二日离开人世结束了他四十一年的短暂生命,但他在推动海峡两岸唐史学界的联系,促进香港与海峡两岸学界的往来,留下永不磨滅的贡献。为了纪念约瑟兄在学术上所作的努力,故編选了约瑟兄八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並辑錄了他生前友好的怀念文章,作为对亡友的一种纪念。 约瑟兄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三方面:隋唐时期的东亚世界,武则天研究及唐代社会风尚。本書也是按此三领域来編选,同性质的论文则选取在内地比较离找到的。约瑟兄极重视研究动態,定期为海峡两岸学界撰写研究情报,对研究信息有深入的掌握,《近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最能显示他这方面的长处。《读司马光〈稽古錄〉隋纪劄记》则显示约瑟兄重视找寻史源和对比史料的努力,可以反映他作研究的勤懇態度。
有人说,此时最适宜为20世纪的人文中国“结账”;也有人说,现在最应该为20世纪的知识大众“招魂”……然而,我们却不禁要自问:我们究竟要何为?我们究竟能何为?在这里,我们想说的和所能做的只是要对20世纪中国所走过的历程作一回顾,对人文中国的发展作一概括,阐释其文化精神的内涵。为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丛书。我们的宗旨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20世纪,面向21世纪,将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熔于一炉,使历史总结与展望未来相得益彰。我们将努力使学术问题大众化,追求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力求做到意新文美。
《文史哲》杂志创办于1951年5月,起初是同人杂志,自办发行,山东大学文史两系的陆侃如、冯沅君、高亨、萧涤非、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张维华、黄云眉、郑鹤声、赵俪生等先生构成了最初的编辑班底,1953年成为山东大学文科学报之一,迄今已走过六十年的历史行程。 由于一直走专家办刊、学术立刊之路,《文史哲》杂志甫一创刊便名重士林,驰誉中外,在数代读书人心目中享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她所刊布的一篇又一篇集功力与见识于一体的精湛力作,不断推动着当代学术的演化。新中国学术范型的几次更替,文化界若干波澜与事件的发生,一系列重大学术理论问题的提出与讨论,都与这份杂志密切相关。《文史哲》杂志向有与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将文章按专题结集成册的历史与传统:早在1957年,就曾与中华书局合作,以“《文史哲》丛刊”为名,推
《历史讲稿(第二版)》是雅各布 布克哈特于1865—1885年间在巴塞尔大学教授历史课程时的讲稿,最初的德文本由埃米尔 迪尔整理,以《历史段章》为题出版。中文翻译依据的是自由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哈里 琼的英译本《论历史与历史学家》。为标明此书的讲稿性质,中译本决定采用与德文本相近的书名——《历史讲稿》。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暨汉唐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全书从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角度,全面探讨了汉唐时代历史的魅力、汉唐盛世的历史内涵,以及汉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本书的特点是,打破朝代断限的研究传统,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在回归原典的同时,注重新史料的整理和解读。
《陈垣史源学杂文》是作者结合自己从事史学研究的经验,创设的史源学实习课的范文。书中举例考订《廿二史劄记》、《鲒埼亭集》、《日知录》等史学名著,用以指导学生读史冶史,训练考证辨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此次增订,补充了各篇考订文章的史著原文,还增加了与教授这门课程相关的备课资料和手迹等。
《历史学家茶座》是面向知识大众的通俗历史学读物。第三辑文章更加精彩。本期“话题”栏目刘平、陈平原等学者展开了“历史与文学”的对话,展现了历史眼中的文学,文学视角中的历史。两门不同学科之间一交流一碰撞便产生了很多想法。“名家”、“口述”、“学界”、“札记”等栏目也有许多精彩的文章呈现给读者。
对于时下流行的某些东抄西凑、胡编乱造甚至是搜奇猎艳、不堪入目的历史普及读物,史学家往往义形于色、激愤不已。但当出版社请他们写点雅俗共赏的普及读物时,他们又大多表现出几分矜持,婉言加以谢绝。史学家既然不屑为之,拱手相让,普通大众又有需求,有些门外汉便操起剪刀浆糊,加紧炮制,平庸粗劣的作品于是越来越多,造成恶性循环。 我们的史学家对普及读物,显然存在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自己的职责是从事专门的研究,发掘新的史料,提出独到的创见,撰写高深的史学论著。不错,史学家肩负发展历史科学的重任,有重要价值的史学论著当然越多越好。但是,我们切莫忘记,历史研究的终目的,在于探明历史真相,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现实、开创未来。这里就有个把专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普
青岛地区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重要集结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即墨北阡遗址、胶州三里河遗址和平度东岳石遗址为代表的东夷文化精彩纷呈。逮至周秦汉时期,以即墨、琅琊和不其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异峰突起,呈现了海陆一体化的文化视野,在文明对话与文化自觉方面蕴含着诸多有益于未来启示。本文分“海洋聚落:东夷文化在青岛”“周秦汉时期青岛地区的城市文明”两篇,探讨了青岛地区东夷文化暨早期城市起源问题。
《大话中国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意公子用她 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 的艺术色彩。《大话西方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
炳松是我国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何炳松的学术贡献主要在历史学方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的史学家。他致力于将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引入中国,并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予以阐发,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抹杀的作用,与梁启超并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葛剑雄主编的《何炳松讲历史》呈现了何炳松的学术论著及其学术研究过程,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其学术成就与思想,对其在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中应具有的学术地位作出了客观评价。
班主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世纪末回顾的时候,应当充分肯定,建国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风气好转、社会主导价值观确立、社会稳定、劳动者文明素质提高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长期的实践中,班主任工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累了宝贵经验,诸如重视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理想、纪律教育,善于指导班集体建设和开展课外活动,“尊师爱生”,“教书育人”等。这些,在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目前不少学校存在重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忽视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倾向;存在习惯“说教”而忽视对学生品格、志向、情感、个性等心理素质全面疏导、培育的倾向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施行,也违背学生主动、自由、生动活泼地
天文分野是由中国传统星占学衍生出来的一套认知天地对应关系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传统星占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天文分野的历史演变、理论模式及其政治文化涵义做了系统研究。全面梳理了天文分野学说的起源、释义和理论类型,重点考察影响z大的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形成、定型与衍变,以及在古代王朝政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折射出的天下观思想,进而透过天文分野的视阈对东西方世界观试作比较,体现出一种全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