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唐:长恨歌(全2册)》从一个普通的王子到君临天下的帝王,唐玄宗李隆基走向皇位的过程,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也让他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可以说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是好不容易才得到的。而在谋取皇位的过程中,李隆基身边聚集了不少的人才,这些人才是他政变过程中的功臣。现在李隆基当上皇帝了,他会怎样对待这些功臣呢? 事实上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唐玄宗李隆基虽然没有像刘邦做得那么,但还是显示了一定的威力。但我们也会发现一个问题,在唐玄宗处理功臣了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一个人的影子,这个人就是姚崇。姚崇作为久负盛名的大臣,为什么背后会有一些小人行径的举动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姚崇真的是一个小人吗? 唐玄宗对待功臣还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功臣一个个都遭遇了不好的下场。在玄宗处理功臣的
这是一本全景式介绍杜甫一生行藏的传记,共计8章30节,文后附有杜甫年谱,扉页有前言,书后有侧记,共11万字。从少年裘马轻狂到中年颠沛流离,一直到晚年江舟漂泊。“诗圣”之称,尝尽人间悲欢,看透世间哀乐。 这是一本重点介绍杜甫诗文艺术的传记,有情义缱绻的温情之语,也有沉郁顿挫的忧愁之句。在综述杜甫一生踪迹的同时,对他的诗文也加以详细介绍,突出诗文背后的历史解读。“诗史”之谓,笔墨有温度,句读有力度。 杜甫是唐朝人,故其脱不开时代窠臼。杜诗能万古传,因其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写不尽,只能一窥;杜诗读不透,只能千诵。这本《杜甫传》,可一观。
本书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积累而成,系统研究了司马迁其人,史记的成书和对后世的影响。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采用图说的形式介绍了封建王朝的学府、我国的古建筑国子监,讲述了国子监历史、构成与功用,以及国子监里的古代名人轶事,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一本国子监文化的旅游向导。
大家都愿意侃历史,而且抡圆了侃,但真正乐意坐下来琢磨琢磨的却不多。历史看来真像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回头率很高!)是个人都想去打扮打扮她,不仅打扮,现在的架势几乎是要给她整容而且换心换肺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家都来侃历史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了历史还是有市场的,因为有人乐意听才激发出一拨又一拨人的侃兴。可惜我们那些历史学家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坐在家里抱怨历史已经被“侃家”们糟蹋完了,却依然一门心思只顾写他们一本正经,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人才看得懂的学术论文。其实,学历史或者说研究历史的人也同样可以侃,只要能侃得深入浅出,侃出学问侃出思想,也许同样会有人特别是普通人乐意看的。十几年前,当我刚刚知道什么叫做历史研究的时候,我写出了薄薄的一本非常幼稚的小册子,我在
本书站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引证大量史料,从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个方面对中国史学传统做了全面回顾,阐述了作者眼中的中国史学精义所在和基本特征。同时也对如何看待西方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那些盲目疑古的人提出了批评。全书叙论结合,观点鲜明,充分体现了柳先生“宏通博雅”、“文理密察”的学术研究特点。
这是一部人类文化学方面的经典之作。克里斯多佛.威尔斯运用了的科学方式,诠释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整个情况对人类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有所差异的一个神话般精彩的解释。同时他也面对了许多生物学中最有趣的问题:我们正在演化成为什么东西吗?我们在一千年以后将会变成什么模样呢?这些问题悬而未决,但总是可以让人脑力激荡、吃惊不已!作者以清晰的思路,优雅的文笔,欲以证实我这一“智人”物种不仅仍然持续的深化,而且正在加速进行。人类到底会往什么方向演化?书中相当深刻而有说服力地将答案小心铺陈,书写出一切细节。
在元代卷《题记》中谈到明代前期与元代应作为一个时期看待,就是说,明代史学思想虽作为一卷,但明前期与后期差别很大。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我们说它衰老,不说它是解体,而是说它已经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但生命力还是有的,甚至还相当顽强。这种特点反映在史学上,一方面是因循保守气息的充斥,另一方面,是反映时代抗议精神的作品在不断地问世”。也正是这样基本特点,决定了有明一代史学的风貌。 明后期的史学,为明末清初史学思想大升华作了铺垫。有明一代的学术、学风也存在问题,顾炎武批评相关凌厉。从整体上说,相当于其他朝代,明代史学思想缺少力度,其弊也“浮”。 本卷写出有明一代的史学发展走势,而落墨的重点在阐述明代后期的启蒙思潮、纪世思潮、黜虚征实思潮、潮涨潮落,景象万千。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学家、古史地学家、文艺理论家。王国维对古史、古典文学、中国戏曲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突显了他的国学底蕴之深厚。 今天我们重温大师的遗著,领略大师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感悟大师精深的学术思想,享受大师特有的研究成果,不能不发自肺腑地感慨:听君一席语,胜读十年书啊!
本书为一本简明的史学史著作。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一作者从学科史的角度,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照中见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大义。
本书收录作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史学方法论、美国研究、中国历史通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是作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史学探索的成果汇集。作者史、论、中、外兼治,反映了新时期史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特色,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性。
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应以文化为其主要之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学家、古史地学家、文艺理论家。王国维对古史、古典文学、中国戏曲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突显了他的国学底蕴之深厚。 今天我们重温大师的遗著,领略大师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感悟大师精深的学术思想,享受大师特有的研究成果,不能不发自肺腑地感慨:听君一席语,胜读十年书啊!
《汤因比论汤因比》是在汤因比与厄本的广播对话记录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由于意识形态上的隔阂和认识上的片面,汤因比对战后东欧、前苏联以及中国的某些看法未免失之偏颇,但汤因比对历史本质的认识、研究历史的方法以及他的一些见解,确实发人深省。1972—1973年间,英国“自由欧洲”电台播出了一组广播对话节目。对话双方,一位是电台播音员厄本,另一位便是被誉为“国际性智者”的历史家汤因比。对话以生动的言辞、敏感的话题、独到的见地,谈古论今,纵论时势,引起当时世界各地关注。
本书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专著,原为高中历史教材,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中国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章节安排简要得当,文字技巧活泼动人,思想智慧透彻通达,随处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 此次出版,另将作者未完成的第十二章和他为该书宋史部分撰写的三篇文字一并列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顾颉刚(1893——1980),总括而言,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具体而言,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颇的影响的“古史辨”的运动的主将。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本书的特殊意义。我们从中既可看到这位博涉子多个史学领导、亲历子多项史学活动、交接了多位史学名家、编辑了多种史学论著的奠基人对学科和同行的观察与评论;也可看到这位主将以特别的篇幅对他领导的史学运动所作的阐述与估价。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作反思 与总结的时候,“古史辨”的影响——包括其正与负面——是不能忽视的,而本书的有关部分,正是出自当事人一份直接亲切的概要。
《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先生“学识的记里碑”,某种程度上是其史学的综合性总结之作。全书辑胡注精语七百数十条,引证书籍二百五十余种。体式首引《通鉴》原文,退一格排胡注(第七篇取材于《通鉴释义辩误》,故皆是《辩误》之文),再退一格为“发微”。(此为陈先生创例,原为刘乃和《三国演义中征》而设,参刘氏《重读 札记》,见《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而首十篇史法,后十篇史事的格局,则得自早年对赵翼《二十二史扎记》的体会:陈先生曾将《札记》分诉为“史法”、“史事”两大类研读(参陈乐素撰《陈垣》,见《中国史学家评传》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至于各篇宗旨,陈先生于篇前小序皆有明文抉发,幸勿忽焉。
《历史的镜子》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论述了改良社会风气、限制权力、腐败、民主政治等问题,表达了吴晗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照。本书是极具可读性的历史知识普及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