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运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最具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 冲天一击 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 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 心理事实 与 历史事实 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史上造成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 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 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
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 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在过往晚清历史叙事中,一个独立、完整,傲立于世界东方的天朝上国,在短短几十年就被打成东亚病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悲愤”成为晚清历史的主基调。 但这只是近代中国的其中一个侧面,晚清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衔接起了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中国历史到了晚清并不 是一直沉沦、不断堕落的,而是中国人面对西方工业化、 化影响,给予或消极或积极的回应,不断改变自己,不断融入世界、融入 的历史。 因此除了对晚清统治者的贻误、短视、狭隘表示遗憾,我们也应该如实描述这个时代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变化,已经凝结为我们这个族群的集体记忆,是不可 改的历史事实。 本书中, 历史学家、社科院研究员马勇对晚清,特别是甲午战争后至清帝退位这段历史,做出了细致的探讨,其中涉及诸多重要历史人物,如慈禧、光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上下)》由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编著。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香水狂魔”,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非诚勿扰”,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历史就是一种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看透这个世界,你需要有一种历史惯性的思维。 这是一部预测10年内国际格局发展趋势的作品。未来十年,中国能否成为超级大国?东亚能否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欧盟、俄罗斯、日本将风采尽失?“金砖国家”将成为历史?中国应放弃不结盟政策吗?中国应采取何种外交方式?中国的周边国家,孰敌、孰友?中国该以何种思想引领世界? 本书深刻对比、剖析了中美未来十年的实力变化,提出了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随即形成的大胆预测,同时还将世界主要大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进行深入阐述,探讨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必然性。作者还结合国内情势以及中国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三省制略论(增订本)》为1986年齐鲁书社同名书的增订本,因 版已久,学界期望再版的呼声较高,可见本书所具有的较高学术价值。作者选取从秦开始到唐五代的长时段,对三省制的形成,包括三省的形成与三省制的酝酿及破坏进行了一个综合与系统的研究。主要考察了三省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秦汉丞相、三公制向唐三省制转变的原因和过程,造成三省制被破坏的三个因素,以及破坏的原因和过程。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官职研究的经典之作。 \\\"
本书聚焦\"什么是环境史\"的问题,针对环境史学习者、对环境历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较为详细全面地介绍环境史研究的缘起、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列举 范围内环境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及其著作,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的读物。本书从历史的视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呼吁建立健康绿色的人与自然关系,不仅能够成为环境史相关课程开展的教学用书与读物,有助于推广\"环境史\"概念,还有利于环境保护理念的传播与实际运动的开展。
《平津館鑒藏書籍記》三卷《補遺》一卷《續編》一卷,著録孫星衍所藏善本書。該志受《天禄琳琅書目》影響,先按版本編排,每版內部基本按經史子集四部排列。版本依次爲宋版、元版、明版、舊影寫本、影寫本、舊寫本、寫本、外藩本。於每書之下對書名、卷數、作者、前後序跋、刊刻年代、鈔補情況、版口、行款、木印、藏印等均予細緻描述。《廉石居藏書記》內編一百二十一篇,外編十四篇,著録孫氏所藏善本書,分爲經學、小學、諸子、天文、地理、醫律、史學、類書、詞賦、書畫、說部十一類。《孫氏祠堂書目》內外編計七卷,著錄孫氏藏普通本二千餘種,分經學、小學、諸子、天文、地理、醫律、史學、金石、類書、辭賦、書畫、小說等十二類。《平津館鑒藏書籍記》以陳宗彝《獨抱廬叢刻》本、《廉石居藏書記》以《式訓堂叢書》本、《孫氏祠
本书是一本从佐餐之味的发展衍变看中国历史的图书,主要从羊肉、猪肉、白菜、豆腐、盐、蔗糖、香油、花生、胡椒、辣椒、茶、蜂蜜的出现,表现佐餐之味的地位变化在王朝盛衰、朝代 替、文化融合中的重要影响。在历 主食相对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佐餐之味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它既是主食的有效补充,又丰富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滋味, 促进了人口和不同饮食文化的往来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这对 的中国粮食发展战略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是列奥·施特劳斯的一本文集。作者试图从一些众所周知的政治现象出发来阐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本书的主题是重新发现显白写作,即极尽所能对苏格拉底谈话方式所进行的写作模仿。它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哲学必须讲究“写作艺术”吗?如果必须,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哲学的写作艺术关系问题至关重要?这本书会为我们作出解答。 施特劳斯每一本书的出版都具有思想 的标志性意义,而本书 是具有特别的标志性意义:它提醒我们古老的西方哲人一直没有忘记的苏格拉底问题。
《历史讲稿(第二版)》是雅各布 布克哈特于1865—1885年间在巴塞尔大学教授历史课程时的讲稿,最初的德文本由埃米尔 迪尔整理,以《历史段章》为题出版。中文翻译依据的是自由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哈里 琼的英译本《论历史与历史学家》。为标明此书的讲稿性质,中译本决定采用与德文本相近的书名——《历史讲稿》。
网络视频尤其是网络原创视频的勃兴,大大改变了现代人的生存及思维方式,成为网络视觉文化时代的 重要标志之一。它对于维系社会生活、实现社会整合、文化认同、价值观重塑以及审美范式转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阶段中国文化语境下,网络原创视频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政策上的合理引导与行业发展的规制已成为当前网络视频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本书从现象的考察转向对本质问题的批判性研究,把网络原创视频作为一种新型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坚持解构与建构相统一,立足于其文化传播的社会和文化向度,探讨网络原创视频文化传播的审美、伦理及价值评判问题,指出了在当下网络文化传播中,网络原创视频占据了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思维范式转移、舆论引导、文化价值观塑造、社会赋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并转化成改造社
酷刑已经以秘密或公开的形式存在于人类历史数千年,就像人类文明的另一个反面,带着极其野蛮的惯性延续至今。处于反面的酷刑,维护着正面的“人道”,共同构造了人类的文明。本书全面呈现了酷刑从古至今的历史,从肉体酷刑到精神酷刑,从中世纪的地牢、裁判所、女巫审判、现代的战争暴行,等等。人类实施酷刑通常出于两种原因:惩罚罪犯和获取情报。酷刑的本质在于使人软弱并屈服。《酷刑简史》是一部细致入微的研究著作,对于合法的权力使用和非法的权力滥用等问题,本书都做了很好的阐述。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 香水狂魔 ,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 非诚勿扰 ,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这是个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舆论压力 强大。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新闻记者生涯的职业背景,结合自身多年在清华、北大等高校讲授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和危机应对课程的思考感悟,通过分析新鲜、热门、典型的危机事件案例,总结出新媒体时代做好舆论引导,处置危机事件的具体原则和方法,阐述了什么是科学的舆论引导、怎样化解负面新闻、如何做好信息发布,以及怎样应对记者采访……既提出问题,又拿出解决方案,力求有理、有料、有用,帮助政府、企业、学校、医院等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做好舆情管理,化解负面新闻,跳出舆论陷阱。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的代表性论文,分为“空间”“制度”“社会”三部分,着意于从整体上考察中国古代的空间、人群、制度与社会等问题。在“空间”部分,作者考察“封”“疆”“界”的含义,并分析“越”的历史空间内涵。在“制度”部分,作者描绘秦代县级行政机构的总体图景及其运行机制,考察唐宋时期厢、乡里制度及新县的置立,关注王朝 自上而下的制度,也在意民间社会自生、内在的制度,诸如中国农田水利规章中体现的民约。在“社会”部分,作者关注被归属于某一阶层的人的生计与身份,探讨中国古代早期庶人的“名”与“姓名”,以及秦统治下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