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历的革命和危机有什么共同规律?每一次政权解体和崩溃是否有迹可循?美国为何会在21世纪20年代突然经历动乱的高峰期,而下一次的政治危机又将在何时降临? 为了揭开历史周期的面纱,历史动力学开创者彼得 图尔钦基于汇编的史料记录,采用数据科学的方法和建模手段,追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不同 运动部分 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网络,试图找到和平与冲突周期性交替的根源所在。 在书中,图尔钦首先回顾过往,引入民众贫困化和精英生产过剩这两大因素,以解释社会动荡局面的形成基础;为避免叙事落入抽象,第二部分结合美的现实经验勾画个例,呈现冲突各方的处境和诉求,包括面临绝望之死的底层、不满的反精英分子以及建制派精英;最后则着眼危机爆发的后果和未来的出路,在比较众多国家(如乌克兰、英国等)的应对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是 为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社会的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等。这个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版图上立于轴心位置的大帝国,曾是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容器,三百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躯上,衍生传承了多少延续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个诺大帝国的子民,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存在?本书文史结合,从唐诗中寻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大唐帝国的风物华章。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上下)》由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编著。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香水狂魔”,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非诚勿扰”,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你知道吗?在宋代,燃放烟火是市民生活技艺的一种,由此出现了职业“烟火师”。 你知道吗?至少在宋代,就有比较明确的以说唱乞讨为生的“艺术乞丐”。宋代以后,有些乞丐以传统曲艺“莲花落”乞食,也就是说,当乞丐,是需要拜师学艺的。 ?你知道吗?现在我们常用的一种书籍装订方式“蝴蝶装”(像两只蝴蝶一样,对折起来再装订),这也是宋代人发明的——这是阅读书籍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上述这些内容,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市民生活研究专家伊永文教授 力作《宋代烟火:市民生活笔记》中读到。该书收录了伊永文教授写作的读史札记、专栏随笔、学术论文,文笔通俗流畅优美,每一篇作品都能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余有所收获。
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史学论文写作》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课教材,在编者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目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吸取、参考学界相关成果编撰而成。教材从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入手,系统且有所侧重地阐述毕业论文的类型、格式、选题、资料收集、构思、表达、论证、答辩等基本环节。尽量避免框架雷同、更新缓慢、模式陈旧等缺陷和不足,力求体例安排灵活,贴近学生实际。 《史学论文写作(第二版)》试图以实际教学案例为主,除了大量列举名流和其他已发表成果外,尽可能以已毕业学生的论文为例,让教学对象感受身边鲜活的写作经验和教训。这些案例更加贴近自己,学生容易接受,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吸
《历史讲稿(第二版)》是雅各布 布克哈特于1865—1885年间在巴塞尔大学教授历史课程时的讲稿,最初的德文本由埃米尔 迪尔整理,以《历史段章》为题出版。中文翻译依据的是自由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哈里 琼的英译本《论历史与历史学家》。为标明此书的讲稿性质,中译本决定采用与德文本相近的书名——《历史讲稿》。
《三省制略论(增订本)》为1986年齐鲁书社同名书的增订本,因 版已久,学界期望再版的呼声较高,可见本书所具有的较高学术价值。作者选取从秦开始到唐五代的长时段,对三省制的形成,包括三省的形成与三省制的酝酿及破坏进行了一个综合与系统的研究。主要考察了三省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秦汉丞相、三公制向唐三省制转变的原因和过程,造成三省制被破坏的三个因素,以及破坏的原因和过程。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官职研究的经典之作。 \\\"
《大诰》是洪武帝朱元璋把自己审讯、判决定案的各类案件汇总起来,以被诛杀者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刑事法规,后来就以诰文形式颁布天下。本书作者从《大诰》中选取了“史灵芝案”“郭桓案”“小疾灵”“宋重八案”““陈寿六案”“粮长瞿仲亮案”“剁指案”“路引案”“彭玉琳案”“潘富案 ”等的审案纪实,从个体的命运出发,来解读洪武时代的生存密码。《活在洪武时代》将十三个案件抽丝剥茧,详尽地阐述了在这些毫无法理、常识和逻辑的案件背后的来龙去脉;从明初的军事、土地、政治、法制等政策制度入手,梳理涉案人员的行为动机,解读朱元璋审案和判决的依据和目的,从而勾勒了洪武时代各色人物的荒诞命运以及可怖的生存状态,再现了洪武帝“重典之治”的本来面目。
本书利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中国山西省西南部发现的考古学成果,主要研究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晋国,在春秋时代成长为地域 ,并迅速发展为强大霸权 的过程。以考古学材料及传世文献材料为基础,着重介绍西周初年从晋的先祖唐叔虞的分封开始,到奠定重耳霸权的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这段时间内的晋的初期发展过程。所谓“地域 ”,是指西周封建 体系瓦解之后,战国时代中央集权的领土 逐渐形成之前的阶段,这种 形态主要指通过合并周边小国,地域单位统治网络逐渐构建形成的春秋时代。本书大量运用考古学成果,结合传世文献,从晋国地理环境、民族关系、文化交融、 政治、外交关系、霸权建立过程等内外多个方面,对两周时期晋国的发展史做出了深入探讨,旁征博引,独立思辨,合理论证,不曲说盲从,是一部有自身体系,且具有一定深度和
程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 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 本书是一本介绍细胞的科普书籍,主要描写了细胞的发现历史、细胞内部多种细胞器的发现的背后故事,以及社会关注较多的肿瘤细胞、细胞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的基本概念及这些领域的重要事件。从细胞是如何被发现的、细胞长什么模、细胞的“肚子”里都有什么、细胞的社交圈、细胞也可以被养大、干细胞知多少等20个方面进行阐述,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可供中学生、大学生参考学习,也可供相关疾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
王安石集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于一身,在许多方面都是宋代精神风貌的缩影。本书以王安石折射宋代诗歌文化,通过其昭君诗引起的巨大争议,论述宋代诗人的翻案与求新;以其所编《唐百家诗选》的选目问题,展现宋代的唐诗选本与唐诗经典化的关系;借后世对其诗歌的评价,讨论中国诗歌审美中“晚期风格”的形成;以其禅诗,研究其在佛理与诗法上的成就;通过《君难托》中的“弃妇”形象,探讨早在“乌台诗案”之前就已存在的诗歌与政治的纠葛,指向北宋中后期语言环境的 转变。各章材料详尽、安排巧妙,推动叙事走向其背后隐含的理论思考,成功建立起以代表性诗人为视角研究诗歌文化的范式。
藩镇史一直以来都是唐朝历史的研究中避不开的一个课题,而其中又以河朔三镇 突出。大唐盛世的荣光之下藏着什么样的灰暗底色?河朔藩镇的迷局里又是怎样的波诡云谲?一边是日渐式微的大唐帝国,一边是蒸蒸日上的河朔藩镇,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碰撞与火花?本书将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结合史籍资料,以时间为轴线,揭开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帝国衰亡的秘密,逐步展现中晚唐的河朔藩镇割据史。
本书聚焦\"什么是环境史\"的问题,针对环境史学习者、对环境历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较为详细全面地介绍环境史研究的缘起、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列举 范围内环境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及其著作,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的读物。本书从历史的视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呼吁建立健康绿色的人与自然关系,不仅能够成为环境史相关课程开展的教学用书与读物,有助于推广\"环境史\"概念,还有利于环境保护理念的传播与实际运动的开展。
《唐代妇女生活》包括唐代妇女社会面貌概说、妇女阶层与群体、妇女生活与习俗、妇女教育与女教著述、妇女社会活动、妇女才华与业绩、唐人的女性观七章内容,每章又分为若干节进行条分缕析的论说。附录为作者撰写的《风流女冠鱼玄机传》。作者通过对唐代妇女生活多方位的观察,力图为唐代妇女勾画一幅群像,还原唐代妇女的生活样貌,丰富人们对唐代社会的理解。《唐代妇女生活》立论角度高、分析透辟、文笔优美、可读性强。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史书、诗文、笔记小说和敦煌文献之外,还采用了许多墓志文献,取材广泛,内容扎实,论述严谨。
本书是一本从佐餐之味的发展衍变看中国历史的图书,主要从羊肉、猪肉、白菜、豆腐、盐、蔗糖、香油、花生、胡椒、辣椒、茶、蜂蜜的出现,表现佐餐之味的地位变化在王朝盛衰、朝代 替、文化融合中的重要影响。在历 主食相对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佐餐之味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它既是主食的有效补充,又丰富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滋味, 促进了人口和不同饮食文化的往来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这对 的中国粮食发展战略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平津館鑒藏書籍記》三卷《補遺》一卷《續編》一卷,著録孫星衍所藏善本書。該志受《天禄琳琅書目》影響,先按版本編排,每版內部基本按經史子集四部排列。版本依次爲宋版、元版、明版、舊影寫本、影寫本、舊寫本、寫本、外藩本。於每書之下對書名、卷數、作者、前後序跋、刊刻年代、鈔補情況、版口、行款、木印、藏印等均予細緻描述。《廉石居藏書記》內編一百二十一篇,外編十四篇,著録孫氏所藏善本書,分爲經學、小學、諸子、天文、地理、醫律、史學、類書、詞賦、書畫、說部十一類。《孫氏祠堂書目》內外編計七卷,著錄孫氏藏普通本二千餘種,分經學、小學、諸子、天文、地理、醫律、史學、金石、類書、辭賦、書畫、小說等十二類。《平津館鑒藏書籍記》以陳宗彝《獨抱廬叢刻》本、《廉石居藏書記》以《式訓堂叢書》本、《孫氏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