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 红票 。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 闭关锁国 朝贡体系 文明冲突 等历史论调提出了
近代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蒋廷黻以独特的内政与外交并重的视角,将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凝练在一条主线、四大主题中,为读者提供了洞悉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视角。
本书由六篇讲座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单元: (一)《华夏群星闪耀时》是最简版的北宋政治文化兴衰史。上篇介绍北宋前中期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展现 帝制时期儒家政治的最好成绩 。下篇讲述 大变法 如何造成了 北宋政治的法家转向 ,是 最好成绩 的消失史。 (二)《东坡过岭》讲述 过岭 之后的苏东坡在惠州的快乐生活。《苏轼,在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苏轼兄弟是如何看待司马光和王安石的。 (三)《帝制时期的王朝政治:我的想法和做法》试图从《白虎通义》等帝制国家官方树立、承认的理论文本出发,抽象出帝制时期王朝政治的理想形态,为不同王朝的政治史研究建立坐标。 (四)《传统中国,何为真实?》讨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古人所说的 真实表达 (或者说 实录 ),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 真实表达 ,真的是一回事吗?
本书是吕思勉史学代表性的学术论著。上半部分叙述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下半部分按历史顺序叙述了中国政治历史的变革。 独特的体例结构与内容编排,展现了吕思勉作为历史学家的学术追求: 搜求既往的事实,加以解释,用以说明现社会,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秦帝国的诞生》收录了西方汉学界罗泰、叶山的权威论文,日本汉学界渡边英幸、高村武幸、吉本道雅的代表作,上野祥史、土口史记的点评之作,以及江村治树的论文,文后首次系统整理了英语世界秦史研究文献目录。 本书采用考古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整合睡虎地秦简等简牍材料及近五十年重要考古成果,聚焦秦统一前夜至秦帝国形成的历史阶段,系统地分析了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揭示了秦国自我意识和他者认识的发展变化。书中收录的论文不仅涵盖了秦国的起源传说、外部关系、经济政策等主题,还对秦国法律、行政体系以及统一后的国制变革进行了深入讨论,为理解秦帝国的形成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作为跨语际学术成果的集成,本书不仅勾勒出海外汉学界秦史研究的差异化路径,更通过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的互
清政府为何允许曾国藩等人组建私人地方武装?清政府朝中有哪些高官亲贵明里暗里帮助湘军?湘军与太平军之间发生过哪些战斗?天京之围是如何形成的? 湘军和太平天国是晚清大变局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二者的对抗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从田家镇之战到武昌之战,从三河之战到九江之战,从安庆之战到天京之战,湘军与太平军展开了数次战斗,以天京被围,太平军失败告终。清廷侥幸渡劫,又延续了数十年的封建统治。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昏暗的统治者一个响亮的耳光,促使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走向变革之路。 湘军和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立宪新政等共同构成了晚清大变局历史的丰富内容。本书从湘军崛起的视角观察晚清大变局,围绕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数次战斗来布局谋篇,清晰勾勒了湘军从组建到攻克南京的发展过程,深刻分析了湘
《吃透中国史·春秋战国》是不白吃漫画大历史系列第4部。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拥有有传奇色彩的时期之一,从周平王东迁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历时549年。 在这期间,诸侯争霸、战火纷飞,贤主名将良臣辈出;同时,它也是百家争鸣、文化开放、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年代。经历这段纷繁复杂的时期后,中国逐渐走向大一统。 不白吃带你翻看《史记》《左传》《战国策》,一起去了解这段有些混乱却又精彩纷呈的历史。
......
本书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代表作,是他为中学生写作的一本白话中国历史教科书。该书出版即造成轰动,并影响了几代读者。全书30余万字,将中国五千年历史娓娓道来,开创了通史写作新的纪元。 本次出版以民国《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为底本,全新精编精校。全书分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章,以历史事件贯穿各个历史时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各个领域,条理清晰、见解独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经典的通史版本。即便在今天看来,依旧是一部常读常新的通俗历史佳作。
为什么现代化发展了,传统反而复兴了?认识传统,认识你自己,本书《脉动中国》所展示的,是一张整体性的中国文化认知地图。 从纵向的时间脉络来说,讲的是中国文化的过去、现代和将来。从当下的问题意识反思中国文化的过去,从文化的传统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 从横向的空间结构来说,提供了一个打通千年历史、站在高处俯瞰中国文化的系统性框架,揭秘中国人的道德心灵秩序和社会政治秩序。 在这一张中国文化认知地图上,全书依次有所谓“天龙八部”——甲部(核心结构“儒家”)、乙部(互补结构“儒、道、法、墨”)、丙部(信仰结构“儒、道、佛三教”)、丁部(政治结构“周秦之变与宋元之变”)、戊部(社会结构“江湖”等)、己部(总体结构“共同体”等),前有导论部(“留在我们血脉里的传统”),蕞后是结论部(“中
《前浪后浪》,飞越百年,在上一部《脉动中国》兄弟书的历史延长 ,重新出发,继续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聚焦上百位知识精英心路历程的个案研究,关注这一百年来我们的中国。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谈何革命?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从晚清激进知识人那里,找到 初的基因。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看到有两条脉络、三次世代 替和四个内部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 替和内部分化,反映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中国”一词从何而来?中华文明为什么诞生于中原大地?为什么说关中地区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地理基础?历史上,黄河下游源何发生多次重大改道?为什么山东山西之间没有山脉相隔,却以山命名?历史与地理密不可分,历史决定思维的深度,地理决定视野的广度。《大地中国》是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写给大家的历史地理通识,二十六个专题,贯通上下五千年,遍及南北东西,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问题,是理解中国历史大脉络的一把钥匙。侯仁之先生说,历史地理是“昨天、前天的地理”,本书将历史的时间体系纳入地理空间,依循山河地理,讲述历史.上的那些事,城市、农田、牧场、道路、关隘、江河、集市、寺庙,每个题目都是大地上的一块耀斑,虽然不能涵盖大地,却有着地理的魅力。
本书通过对时空测量工具的研究,探讨秦汉时代的时空观念。为了确定时间与空间,古人发明了多种测量工具,包括规矩、准绳,以及圭表、浑仪、漏刻,等等。进入战国秦汉时期以后,这些仪器的设计和制作逐渐成熟,除了部分仪器仍然具有神秘功能之外,其他多数仪器已逐渐走向实用,在历法修订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有赖于时空测量工具的发展,人们思想中的理性因素逐渐加强,而其深远之影响,显然又不仅仅在时间和空间观念方面。
10世纪 14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期,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先后建立的辽、夏、金、元四个少数民族政权,不仅成为广阔草原的霸主,更越过草原界限统治了北方,乃至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 传统历史学家以宋朝为正统,这些少数民族王朝往往被视为配角,作为落后者和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历史叙事中也被忽视。实际上,从东北的原始旷野到西北的戈壁绿洲,在兼具游牧、渔猎、农耕经济和多民族、多文化共处的疆域内,这些王朝在各自不同的传统与现实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在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一次次碰撞之中,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发生,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本书由国内辽夏金元史领域的中坚学者联袂撰写,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不
从公元16世纪,我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开始施行的一条鞭法,是中国田赋目前的一大枢纽,是现代田赋制度的开始。书稿收录的梁方仲先生的十篇论文,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释和比勘,对一条鞭法的名称、内容、实施过程、社会影响、推行中涉及的社会经济问题及暴露出来的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几十年来被学界公认为一条鞭法研究拥有权威性的经典之作。由王毓铨先生编译、杨联升先生校正的英文版《一条鞭法》,作为“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丛刊”第一种于1956年出版,是梁先生相关研究学术影响力的一个很好例证,今作为附录,以飨学界。
《戴国煇讲台湾》是一套全新讲述台湾与台湾人故事的作品,是传奇学者戴国煇先生一生呕心沥血,将他的生命与研究化为一体的智慧成果,是一趟台湾一百多年历史抽丝剥茧的探险之旅。 戴先生著作等身,生前著作多用日文写就,其夫人林彩美女士组织近百位专家学者将其著作翻译整理,于2011年在台湾出版了《戴国煇全集》27册,近700万字。此次《戴国煇讲台湾》编选《全集》有关台湾历史精华,经过10年筹备,是中文简体版首度出版,填补了台湾史知识空白。 戴先生出生与成长于台湾,在日本学习、工作与生活了40多年。他的独特经历,使他对 台湾人认同 、两岸人民的共生关系、台湾少数民族历史、台湾与日本殖民者之间的关系等议题长期关注,且阐述翔实。 两岸的长期分离,使两岸中国人失去了共同的历史体验,难以理解彼此。《戴国煇讲台湾》真实还原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史与家族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突破既往“政治集团”与“党争说”的分析范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对魏晋之际的政治过程作了细腻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考察了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梳理还原了其间错综复杂的政治人事关系,探究这一社会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在现今魏晋隋唐史研究领域,仇鹿鸣算得上是极为突出的学术新锐,本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不断重印也显示了此书的市场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