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 红票 。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 闭关锁国 朝贡体系 文明冲突 等历史论调提出了
这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的新中文版本:经典版。经典版统一校订全书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章,精选黑白和彩色历史图片以及黄仁宇相片、手迹等40多幅,图文相得益彰,采用布面精装形式,为《万历十五年》截至目前内容完善、丰富的版本。随经典版特别附赠《经典的历程》,揭秘本书中文版传奇故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
这本《中国近代史》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100余万册,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对于编著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说是鼓励,因为编著者的劳动,通过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公众的承认;说是鞭策,因为编著者感到书中还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鉴于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这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决定再作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上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同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
全面展示*读史评史治史 《*评点历代王朝》(精装)是一部全面分析*读史、评史的专著,内容涉及*对历代王朝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学术典籍、文学作品、朝政得失乃至内外关系等方面的评点,力求理清*评点文字的来龙去脉,以及他品评历史时的心态、角度和目的,并对其评点给予适当的评价。所引资料不局限于*在 二十四史 上的批语,而是广泛吸纳了*在各种著作、讲话、书信、私人谈话中的相关内容,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系统性和丰富的学术文化内涵。
他是今天故宫的当家IP,他的故事,是后世无数清宫剧、穿越剧的 大学 。 勤政、多疑、冷酷、重情 似乎我们对这个复杂的雍正并不陌生,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清宫剧,也成功把这位帝王塑造成了我们身边一位熟悉的老伙计。可他到底是怎样的?那段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本书详细阐述了雍正这位 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 的成长之路,以及掩盖在 康乾盛世 背影下的雍正一朝的真实面貌。全书结合了大量的史料分析,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档案文献,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再现了清帝国拐点时期的历史群像。 特别是关于雍正本人,是结合对其他历史性人物的生动描绘所塑造而出。借外部视角、借他人之言,在轮廓清晰的雍正正颜之外,带来一份我们不曾留意过的雍正侧写。而与此同时,那个上承康熙、下启乾隆的雍正王朝,就这样款款而来。
两千多年来,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礼仪制度 朝贡。通过这套朝贡体系,各国与中国之间保持着频繁的交往,中国式的政治体系和文化观念被慢慢传播,这个原本风俗、语言各异的世界,在千余年间被逐渐编织成了拥有统一文字、统一价值观的 文明 世界。 本书通过详述朝鲜、琉球、日本、越南等九种不同的朝贡类型,为读者呈现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秩序的内在运作机制。朝贡秩序下的 美丽旧世界 ,恭顺与臣服的的表象下隐藏着野心和计算。了解朝贡体系的 表 和 里 , 名 与 实 ,是我们认识中国史和东亚史的一个关键。
朋党 之zheng对北宋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新旧党zheng,zheng的是什么?为何北宋的朋党屡禁不绝?激化的党zheng之下,朝野之上受害最大的又是谁? 本书是一部北宋党zheng研究的经典之作。书中以王安石变法为关键节点,立足于神宗熙宁以来的新旧党zheng,聚焦庆历至靖康近八十年间的党zheng历史,关注其政治侧重、人事变动以及对政局的即时因应,细致分析了北宋中晚期政治人物、统治集团的作为以及政局对王朝统治根基的影响,解释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和士大夫政治的异化,揭示了士大夫政治为何走向僵局的某种必然性。全书史料扎实,考证严谨,作者文笔颇具感染力,具有较强的叙事感和可读性,可作为理解北宋党zheng的重要读物。
本书由原始公社一直写到鸦片战争,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选择出真实材料,完整勾勒出古代人民的生活百态,全景概括了工农生产和赋税制度背后的经济问题,精准剖析了古代政治和军事的得失,清楚厘清了学术思想和宗教哲学的交锋与传承,此外还对文学、艺术、外交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独到精辟的分析。 本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有趣好读,带领读者看清中国历朝历代文治武功成败兴衰的根源,透视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为现代社会发展注入鲜活的智慧。
Array
北宋年间,传言蜀地逢甲午年必有动乱,王朝中枢与地方官府由此展开怎样的合谋与博弈?建立南平军,重新布局西南边陲军事重镇,特殊地缘条件下,宋朝开启了怎样的文化大整合?度正不远千里寻找朱熹,李处和在战争年代 获利百倍 ,地方士人不同的生命图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多重生存之道?本书为新锐历史学者黄博力作,在独特的时空坐标上寻找巴蜀的复杂性,权力关系的再书写,透视两宋王朝的边缘与中心。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 既大且强 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全书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 收复 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 靖康之耻 。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 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 围城战 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境内自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内容简介: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以政治发展为主线,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阶级状况、民族关系以及思想文化学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立论严谨,材料扎实,详略得当,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简明清晰的历史画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原为田余庆教授为《中国史纲要》撰写的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比较充分地展示了作者对这一时段的基本学术认识,为纪念田余庆教授百岁诞辰,特推出单行本,除修订少量文字讹误,主体内容保存原貌。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 中间地带 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同时使利益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甲午海战惨败,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洋务派失势,以变法图强为口号的维新派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变法运动,然而各方势力在既得利益的驱使下暗中较量,变法最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野心家的工具。改革是共识,而借改革重新分配晚清这块利益蛋糕却是最终目的,更加激烈的派别斗争在一轮一轮的改革中展开,让清王朝逐渐走向瘫痪。无论是慈禧太后、袁世凯、李鸿章、保皇党、满清权贵,还是亲西方势力、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乃至来自民间的义和团,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在权力的漩涡中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而无论是谁,只要踏入权力中心,都将毫无例外地转变成一种势力 既得利益集团,参与到各方势力的殊死搏斗中,最终走向同归于尽的死局,而封建王朝也将随着清王朝的轰然倒下走向终章 翻开本
巫蛊之祸是西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涉及汉武帝一朝的政治斗争,诸子夺嫡等明争暗斗。这场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真相由于史料的缺乏,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本书作者利用史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历史的空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建的论证猜想,重审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揭示其中的真相,提出了无法证伪的新视角。
两晋是黑暗、屈辱、不幸的朝代?晋朝如何突破二世而亡的历史瓶颈期?皇室与士族共治秩序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这是一本完整的两晋政治史读物,全面揭示了两晋兴衰背后的深层次治理逻辑与历史因果,多角度透视了晋王朝的困境。书中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出发,结合人物个案和家族研究,剖析了导致晋王朝衰败的死结现象,并关联东汉与三国时代的历史经验,指出北朝、隋唐兴起背后的机理,揭示晋朝在中国历史上两次绝无仅有的价值。本书以简明晓畅的文字勾勒出两晋历史演变的线索,为普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入门指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者是精神为富足的人,也是懂得幸福、享受幸福的人。”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所有的奋斗者,都是新时代的楷模。本书通过《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团队亲身采访、深度挖掘,精选了30余位科学界功勋模范人物,既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又有“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用事迹和感人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激发各行各业的人士更加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毒物和药物看似对立,但翻开中国医学史,我们会发现毒物曾被如此广泛地用于治疗风寒、疼痛、瘟疫等多种疾病与日常养生。本书研究了在3-9世纪中国药学的形成期,医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员和非专业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药物来医治顽疾、强身厚生。通过聚焦汉语中 毒 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导医者采取各种方法,将危险的毒物转化为灵丹妙药,作者清楚地揭示出毒物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古社会的重要地位。 本书讲述了汉末到初唐时期涉及毒药的医疗纷争和政治事件,彰显了 毒 对于当时人们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政治至关重要。作者还研究了中国古典药学中大量有毒的矿物、植物和动物制品,包括有剧毒的 百药之王 附子和一度非常流行的五石散,展现了强效药在身体上如何产生作用,以及这种药效如何塑造了对药物及其治疗的疾病的知识。该书还发
一个多世纪来北朝墓志的出土大大改变了中国中古史料的基本景观,为中古史的新视角和新叙事提供了可能,其中聚焦于北朝女性个体生命史的书写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彼美淑令 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所收十一篇文章,都是利用新出墓志,加上其他类型的石刻史料和传统文献史料,尽力描摹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讲述一个个具体的女性故事,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生际遇的女性故事,合起来,力图展现一个不同以往的北朝历史画卷。
大唐王朝从盛世到没落,只有短短八年! 安史之乱如何将唐朝拉入深渊,造成毁灭性后果?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作者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对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内部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唐朝外部军事政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试图追溯唐朝伟大的盛世如何一步步建立,又是如何迅速崩溃的,探究大厦将倾的历史背景下皇帝、贤相、武将、聚敛集团,以及于洪流中挣扎、沉浮不定的文人们的不同选择和结局。他们共同见证和造就了这一盛世,也在崩塌之时以己之力试图挽救,但都无力回天 本书分为《盛世》和《崩塌》两大部分,立足两唐书、《资治通鉴》原典,结合相关历史笔记、诗文等资料,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细致还原安史之乱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探寻唐帝国盛衰之变背后的
本书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 通古今之变 的史学追求。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围绕天命、合法性与政治兴亡这一主题做了通透的论述,对一些争议性的问题 诸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得失、襄阳之战的明暗折冲、夷陵之战的败因、永安托孤的迷思、孙刘联盟的政治问题、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检讨等 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修订版除了在行文上更形精炼,对李严案、姜维复国之谋等细节也作了补充性的分析。
从这本书开启中国史的阅读!“李硕中国史”开篇之作。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
本书是一部法律史领域研究性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书中运用了唐代以来的大量法律史文献,聚焦清代社会中寡妇、娼优、雇工、乞丐等底层人物,用比较史的眼光对性行为管制、寡妇守贞、 光棍例 、 卖娼 等问题进行分析,还原真实案例,展现了微观视角下的平民婚姻,以及女性短缺、妇女歧视等现象。 作者将性别史、法律史和社会史等不同研究进路熔为一炉,将性犯罪与法律问题进行宏观考察,探讨了清代对性行为和性观念的规制与引导。书中案例生动鲜活,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语言流畅,展示了一个复杂且富于动态变化的中华帝国晚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