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581~618年),一个仅维持了三十七年国祚的王朝,如同一颗流星般划破黑暗了三百年的夜空。它结束了自西晋末期至南北朝近三百年动荡的局面,是继秦、汉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它所创立和发展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州县制,是文明的进步,对后世王朝影响深远。本书将带领我们看一看 从不凡少年到开皇之治 从旷世繁华到盛极而衰 从大业之变到二世而亡 ,了解隋朝从开国到盛世再到走向崩坏的全过程。
《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一书遴选中国各大博物院馆的100件珍藏文物,以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依据,讲述国宝本身的故事,揭示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揭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将分散的国宝聚拢在一起,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国宝的魅力,便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让文物说话 ,真实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揭示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剖析宋朝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原因;第二部分讲述不同时期的宋朝政府汲取的方式,以及百姓如何辗转腾挪求生存;第三部分则是解释了两宋增加的财富没能转化成再生产资本的原因。 谌旭彬的写作打破了当前大多数宋史著作自上而下的正统史观,聚焦无法在历史中出声的底层群体,呈现他们真实而又残酷的生存状态,揭露了两宋 以九千万贫弱者,供养一千万食税群体 的 繁华 本质,颠覆了其所谓古典中国黄金时代的形象,对全面理解两宋的王朝体制富有启迪意义。
本书以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一代大儒司马光的成长轨迹、人生经历、社会活动为核心,讲述了其生命所跨越的自真宗、仁宗、英宗、神宗至哲宗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变迁,以及与其休戚相关的北宋政坛上如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轼兄弟等名臣的互动、恩怨与纠葛。 司马光究竟是谁?是宋人眼中恤民爱民的司马丞相,还是当代人悉知的顽固的守旧派、王安石变法的死对头?是古代孝子的典范、温和敦厚的友人,还是坚刚勇毅的台谏官、保守稳健的改革者?是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名垂史坛的文正公?还是充满局限的大儒、宽容政治的掘墓人?虽然时代赋予了他诸多标签,但隔着千年历史,他在当代人认知中的形象与面目依旧遥远又模糊,甚至古往今来对他的解读多少带有一些暧昧或偏见。 北京大学宋史专家赵冬梅教授以多年宋史研究积淀为依托,自司马
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剖析宋朝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原因;第二部分讲述不同时期的宋朝政府汲取的方式,以及百姓如何辗转腾挪求生存;第三部分则是解释了两宋增加的财富没能转化成再生产资本的原因。 谌旭彬的写作打破了当前大多数宋史著作自上而下的正统史观,聚焦无法在历史中出声的底层群体,呈现他们真实而又残酷的生存状态,揭露了两宋 以九千万贫弱者,供养一千万食税群体 的 繁华 本质,颠覆了其所谓古典中国黄金时代的形象,对全面理解两宋的王朝体制富有启迪意义。
本书以秦晖在清华大学讲授“秦汉史”课程为蓝本,增加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资料,几经整理修改而成。不同于最初的课堂录音,此次成书比录音记录多出近一倍内容。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著述,本书略于政治史,而从纵(时间上的周秦、汉唐对比)横(空间上的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两个维度来探讨秦汉帝国那套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在秦汉以后的影响,高屋建瓴,对于当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无赫赫战功,又无朝野拥戴,表现平凡又低调的皇四子雍亲王出人意料地突围而出,在一片质疑声中迅速登极。他为父皇办了一场前所未闻的葬礼,而自己的登基仪式却办得草率至极,还反复上演 让位 闹剧 所有的反常之举似乎在暗示什么。雍正难道真的得位不正,甚至弑父? 经历康熙61年盛世的清王朝此时积弊重重,雍正即位就刻了一方 为君难 的印玺。因为从朝堂到民间,对他继位合法性的质疑,各种抵制他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而父皇康熙的成就看起来也的确难以逾越。但雍正立志成为 一代令主 ,力图革除康熙晚年的各项积弊,扭转大清王朝早已隐现的衰亡危机。 为此, 硬汉皇帝 雍正展开了大规模的整饬行动,而在如此严重的困难与重重阻力面前,他该如何破局?该如何让大清跳出 盛不过三代 的历史怪
本书可说是自有为张居正立传以来最深入、最公正、最能“美恶不掩,各从其实”的巨著。(台湾学者徐泓语) 它不同于前人作品的优选特点,在于作者运用了丰富而罕见的史料,除实录、政书等官方出版品外,引用的私人笔记、文集、书信达150余种,以明代为主的地方志达65种。因此能深入许多以前学者所未谈到的细节。 对张居正在改革中所要面对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作者分别立档,上有皇帝、太后,旁及宦阉权竖、外戚、各派言官,特别是与之曾共事的历届内阁大学士、重要文臣僚佐都有叙及,涉及人物之多,探求研究之细,皆为同类著述所罕见。 同时,书中提出了“隆万改革”的新判断和新概念,重新审视后发现,高拱和张居正在隆庆时期已经联手进行重大的改革,在吏治、经济、军事上都取得过重大的成就,使垂危的明王朝出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
《言不必称希腊》包括“旅行现场引发的疑问”和“源远流长的西方历史、考古和文物造假”两个部分的内容,通过大量图片“以图证史”,对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所谓西方文明史提出全面、系统的质疑。作者认为,西方社会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成体系地历史造假、考古造假和文物造假,虚构古希腊、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将这个“三条河文明”推到比中华文明 古老的地位,同时在美洲也布置“古代文明”的迷魂阵,目的就是贬低、矮化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谓“历史的阴谋”。作者指出,现今教科书所描述的世界文明史, 是19世纪西方中心论的产物,充满了虚构和伪造。这部伪史处心积虑地遮蔽中华文明的光辉,造成现代中国人深度的文化自卑,阻碍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复兴,必须予以揭示。《光从中华来》用10个主题内容和大量图片,论证了中华文明
提起左宗棠,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 收复新疆。 事实上,左宗棠还有奠基中 国近代海军、开创大西北民生工业等功绩。本书以左宗棠写于咸丰二年至光绪九年的158篇家书为线索,结合以正史、笔记、方志记载,再现左宗棠的传奇人生。以管窥豹,从中解构晚清政局与社会,直探帝国危机根源,同时品读成大事者的韬略与格局。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通史著作不少,其中优秀者,往往既要史料翔实,又要文字优美,又或编写方法有独特创新。本套《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几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 吕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旁征博引,大气磅礴; 张荫麟先生则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优美; 而蒋廷黻先生则是近代史研究奠基人,在近代史研究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观念,倡导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比如在写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时,就曾亲自走访李鸿章的旧部、助手、秘书等。 《中国通史》自问世以来,梁启超、钱穆、熊十力、严耕望、顾颉刚、谭其骧、费正清、何炳棣、郭廷以、马勇、杨天石、雷颐、易中天等著名史学家无不推崇备至。 本次出版采用世界视野,
清末,列强纷纷侵入中国,他们在中国领土上横行霸道,任意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伴随列强入侵的西方传教士打着传播福音的旗号,勾结官府,鱼肉百姓,招收了大量不法教民。在其庇护下,教民为非作歹,欺压良善,激起民众的普遍痛恨,民教冲突不断升级,以 扶清灭洋 为口号的义和团悄然兴起。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得势,他们迷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功,欲借其达到排外的目的,在保守派的纵容和推动下,义和团迅速发展壮大,他们毁铁路、拔电杆、烧教堂、杀教民,逐步由山东直隶进入京师。列强大为恐慌,以保卫使馆和传教士为由,组建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皇亲国戚仓皇西逃,留下千年古都被洋人蹂躏
读历史,绕不开吕思勉;看历史,跳不过地形图。 吕思勉封神之作《中国通史》自20世纪40年代出版至今传世近百年,现代地图专家、畅销书作家李不白倾5年心力以图入史,为国学经典架构历史空间,打造百年一遇之版本:上编“通贯各时代”,主要梳理中国上起远古、下讫民国的20余朝兴衰 替,李不白老师随文编绘历史大地图一百幅,以飨读者,让读者一边感受国学经典的文化底蕴,一边体会由地图带来的历史空间感;下编“周赡各领域”,涵盖婚姻、族制、财产、实业、教育等18章历史专题知识,佐以精挑细选的传世文物图27幅,新增图注3000余字,图文并茂,娓娓道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架构中国历史常识,一本足矣!
光影铸史,胶片为证。本书系统梳理了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深入考察十四年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脉络,探讨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及电影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研究了抗战初期电影生产、大后方艰苦卓绝的抗战电影宣传、根据地的人民电影创作,以及香港和上海两大 孤岛 电影生产、上海沦陷时期电影与伪满时期电影文化入侵等动荡时期的电影发展。通过对战火中中国电影业曲折命运的生动描绘,本书描绘出抗日战争的恢弘画卷,展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作者们不屈的精神风貌及电影作品在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方面的重大作用。这不仅是对电影史的回顾,更是对那段艰难岁月的致敬。
本书是中国著名生物艺术画家曾孝濂先生亲自撰写的目前专享自传。本书详实记述了作者在各个历史阶段在科学画、博物画、邮票设计及彩墨生态绘画等领域的探索历程与人生感悟,展现了一位始终以画笔回应时代召唤的杰出科学艺术家勤奋卓绝、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书中收录了412幅精美画作及珍贵图片,是一本极具可读性和感染力的科学艺术家传记。
本书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该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该书是梁方仲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书稿内容分为六大部分。“总序”论述我国历代户籍、地籍、赋役册编造的历史及其特点,并与世界各国进行比较。“正编”又分为甲编和乙编,共178个统计表,甲编是关于历代户口、田地的总情况和历代户口的地域分布,乙编汇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田地、田赋总数和分时分区的统计数。“附编”含37个统计表,对我国南北两大区域中的九个重要府州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别编”有20个表说,侧重于对相关制度的概括与说明。“历代户口、田地升降比较统计图”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历代户口、田地的升降变化。“附录”则对中国历代度量衡作必要的说明。
大明王朝的崩溃,早在建国之初便可见端倪。朱元璋和朱棣带来了统一盛世,却也在帝国战略中留下了致命隐患。终于,到了崇祯一朝,危机爆发……大明兴起时,推翻的是人类历史记录强大的游牧政权;大明衰亡时,成就的是人类历史记录强大的渔猎政权。它的成败得失,对于整部中国史都具有独特的意义。本书提出一个原创地缘概念:北纬42度温度线。这条线是古代中原王朝难以逾越的农耕温度红线,更串连起一个又一个北方战略要地,影响着整个长城的走向。历代中原王朝之兴,皆在于能突破这条生死线的束缚;每一次王朝由盛转衰,也都与这条线上的一系列错误决定息息相关。两千多年来,谁能控制这条线,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手。看懂这条隐藏在时空背后的温度线,就能找出大明王朝兴亡成败的真正原因。
本书打破了当前大多数宋史著作自上而下的正统史观,聚焦无法在历史中发声的底层群体,呈现他们真实而又残酷的生存状态,揭露两宋“繁华”的本质,重新打量宋朝的面子与里子,对全面理解两宋的王朝体制富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