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看完了河西走廊就看完了全中国?古代如何走海路从印度回到长安? 秦岭为什么又被称作 中华龙脊 ?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原来不止一条? 洛阳凭什么成为十三朝古都?为什么强盛的王朝一定要控制西域? 刘邦为什么要定都长安而不是洛阳?为什么古代的名臣名将总是扎堆出现? 《地理中的中国史》以 自然 人文 为主题,结合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南北方、边疆内陆等区位,共计36个地理单元专题,地形地貌、局势等近40幅地图,讲述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演进、人文现象;从空间角度解读地理条件制约与变化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与必然。透过这本书,在朝代更迭中寻找共同的人文归属,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史料以细致入微的笔触,生动翔实地还原了毛泽东从建国前夕至其去世这段时期走过的历史历程,真实再现了1949年到1976年共和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国事风云,生动讲述了伟人的真实故事,反映了伟人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同时也记录了伟人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书中载入多幅毛泽东这段岁月的珍贵照片,分为彩色、黑白两种许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有的照片还是首次还原色彩,全书集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集收藏价值、欣赏价值于一身。
这是一本通过解读咸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等7座历朝古都讲文化、讲历史、讲文明的通俗读物。3000年间,历朝历代对都城的选择到底藏着怎么的传统和秘密?7大古都在地理位置选择、城市布局、城市管理、城市建筑、城市文化等方面都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全书以点带面,清晰勾勒出了7大中华古都如何在空间上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垄断走向平等,进而历数每座都城别具特色的文化风情、城市精神以及其承载的中华文明的兴衰、传承与变迁的诸多往事,文字极优美,知识点极开阔,堪称7大城市的 历史说明书 和 城市名片 。
商族与玄鸟有怎样的不解之缘? 成汤不敢废夏社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传承? 挂甲出征的妇好有怎样显赫的功绩? 贞人群体在殷商时代发挥了什么作用? 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滥觞于史前时代与夏文化,定型于周秦文化,而殷商六百年的历史发展时空,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位置,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基石。 创造灿烂殷商文化的主角,包括赫赫有名的上甲微、成汤、太甲、盘庚、武丁等君王,功勋卓著的伊尹、妇好、望乘、攸侯喜等贵族重臣,还有默默无闻的?、宾等贞人,甚至微不足道的平民、奴隶,等等,都“活”在冰冷、黝黑的龟甲、兽骨上。 本书以考古学史料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字学等学科研究成果,讲解从夏朝末年至商朝灭亡六百多年的历史,解答殷商历史疑问,立体再现了殷商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殷商的
大唐王朝从盛世到没落,只有短短八年!安史之乱如何将唐朝拉入深渊,造成毁灭性后果?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作者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对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内部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唐朝外部军事政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试图追溯唐朝伟大的盛世如何一步步建立,又是如何迅速崩溃的,探究大厦将倾的历史背景下皇帝、贤相、武将、聚敛集团,以及于洪流中挣扎、沉浮不定的文人们的不同选择和结局。他们共同见证和造就了这一盛世,也在崩塌之时以己之力试图挽救,但都无力回天……本书分为《盛世》和《崩塌》两大部分,立足两唐书、《资治通鉴》原典,结合相关历史笔记、诗文等资料,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细致还原安史之乱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探寻唐帝国盛衰之变背后的
本书以远古的原始公社时期为起点,以清代鸦片战争时期为结点,横跨上下五千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古代通史。虽是通史,却并不厚重,也不晦涩。在内容上,选取历史长河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对相关事件进行梳理,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在行文上,更注重对历史进行广度上的分析,不仅涉及政治方面的变化,还涉及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全景展示数千年来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 通史要点一:时间跨度大 从原始公社、大禹以前、公元前三千多年写起,以清代,鸦片战争时期,19世纪40年代结束,按时间发展顺序记录,是真正的五千年通史。 通史要点二:涉及范围广 书中对各个时间段的政治更迭、社会制度、经济情况、文化发展进行了清晰解读,力求给一个时代进行全方位的刻画。 简编要点一:重在梳理,不在详尽 选取历史
《中国通史简编》是史学大师范文澜先生的经典之作。全书从原始社会写起,一直写到鸦片战争,重在阐述中国历代政治、军事兴亡的根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况、文化与艺术生活。本书在写法上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文字简洁生动,论述深入浅出,开创了中国新的通史的著述模式,是一部地位极高、极其重要的中国通史著作。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丝绸之路简史,是近年来整体研究解读丝绸之路的扛鼎之作,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史学家荣新江权威作品。全书综合运用中外稀见历史文献、近期新考古资料和权威科研成果,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走向、城镇、战事、物质交流、人口流动、政权与聚落、考古发掘与文化遗存等18个问题的深度分析,阐述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辉煌历史,呈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了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博雅而厚重,对我们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全书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学术性、前沿性、权威性兼具,是一部可读性很好的丝绸之路通俗历史读物。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 本书自初版以来,广受好评,于1993年荣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本版为纪念田余庆教授百岁诞辰而推出,除修订少量文字讹误外,主体内容一仍其旧,以存原貌。
本书结合了《天龙山石窟》《天龙山石佛集》 两书内容。《天龙山石窟》是20世纪初期,在北京开设东华照相材料店的外村太治郎随关野贞、常盘大定、田中俊逸一起调查天龙山石窟遗迹后,以照片忠实记录了当时石窟的状况。此书出版于1922年,是研究天龙山石窟的重要参考书籍。《天龙山石佛集》初版面世于1928年,为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所著,书中包含了以天龙山石窟为主题的风景、人物、佛首等照片五十余张。 书中不仅囊括了各个窟洞的造像细节和佛首照片,还包含了石窟全景以及周边的地理风貌。本书对年代久远的褪色图片做了统一修复处理。在本书第二章中以文字的形式对二十一座窟洞的历史背景及石窟状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可以作为雕塑艺术及石窟艺术爱好者们珍贵的参考资料。
《藏书家》(第25辑)秉承刊物一贯宗旨,刊载文章26篇,分年度书志、书界人物、文津茶座、天禄寻踪、雪泥鸿爪、版本鉴定、书海披沙、缥缃闲话、海外书情、馆藏故事等栏目,收录有关藏书知识、藏书家访谈、藏书家遗迹寻踪、版本介绍等方面的文章,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记载爱书人访书的辛苦、读书的痴情和藏书的乐趣,从而展现爱书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读者能从随笔式的文章中体味到读书的乐趣,提高品位,并能藏以致用。
《疑案里的中国史》 《疑案里的中国史》是一部解读历史上的疑案的通俗历史读物。全书分为8个章节,分别以“帝王的生死之谜”“被遮蔽的皇嗣秘闻”“王朝夺权疑案”“将相结局奇案”“帝国惊天大案”“女名人疑案”“颠覆历史的悬案”“全民‘热搜’的离奇案”为主题,选取了40个历史疑案,从先秦到晚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三教九流,糅合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穿越千年迷雾,力图为读者还原历史真相。 《疑案里的中国史 2》 艾公子新作,“如果说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历史中的疑案就像是河面的水纹,随风即起,层层扩散。而透过波纹,我们得以窥见水面之下的生态,从而对历史长河的全貌有更深刻的感知。本书精选40个独立的历史疑案,以新闻特稿式的写法,
近4个世纪以来,茶在英美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7世纪中期最早进入伦敦以来,茶是一种舶来品,价格高昂,只有少数幸运者才能享用。随着喝茶的习俗逐渐融入伦敦和费城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国际贸易商迅速跟上由此带来的对糖、家具、银器、瓷器和织物的需求,以装饰大西洋两岸的客厅。 19世纪20年代,茶室热潮蔓延到美国。但袋泡茶和机械化几乎耗尽了茶的浪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茶饮在欧美市场失去了吸引力。 21世纪初,茶叶卷土重来。现在,随着茶吧、茶馆和茶室在英国和美国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种世界上很受欢迎的饮料正在迎来当之无愧的复兴。
《浩荡七十年:大清衰亡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由张守涛著
《中国粮政史》 以纵向深邃的历史视野,详尽梳理了中国数千年间粮食政策的演进脉络。如同一面映照社会变迁的镜子,深度剖析历朝历代农业政策的核心与细节,粮食税收制度的起落变化,以及关乎民生福祉的种种民食举措,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经济、文化、政治等的起落变化。 《中国盐政史》 是一本系统研究中国盐政历史的学术著作。书中涵盖了从古代至近现代中国盐政制度的发展历程。作者通过详细的史料分析,梳理了中国盐政的重要历史变迁。本书分为几个章节,主要涉及盐制、盐产、盐官、盐禁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还附有图表,如全国盐产量和销售量的统计表格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的盐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