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者是精神为富足的人,也是懂得幸福、享受幸福的人。”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所有的奋斗者,都是新时代的楷模。本书通过《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团队亲身采访、深度挖掘,精选了30余位科学界功勋模范人物,既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又有“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用事迹和感人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激发各行各业的人士更加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书首次出版于1952年,经由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专题演讲讲义整理修订而来。 作者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考试制度、经济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的流变沿革进行考察,分析了中国历代政治的利弊得失。 全书在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文化精要提要钩玄之余,还对近代以来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读乃至否定,做出了反思,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近期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
乾隆的统治占据了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将康乾盛世推向巅峰。除了康熙、雍正为其打下的良好基础外,自制力强、勤政、处理问题果断迅速、善于吸收历代统治得失、感情生活比较专一、健康长寿等才是乾隆能够成功缔造盛世的重要因素。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然而,乾隆身后却是盛世的崩塌和一个逐渐衰败的大清王朝。乾隆晚年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爆发;他死后不到半个世纪,鸦片战争爆发。 乾隆是成功的,其成就足以让他跻身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之列;乾隆也是失败的,18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让他的统治显得没有任何新意。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可以看到,乾隆时期中西历史发展正经历另一种“大分流”。
本书聚焦新中国成立这一改变中国命运、影响世界历史、照耀复兴征程的重大节点,抽丝剥茧与新中国成立有着关键联系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以大量亲历者的视角和不为人知的细节,细腻描绘了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开国往事,既有百万雄师扭转乾坤的大决战,也有隐蔽战线出奇制胜的传奇故事,既有从西柏坡走向中南海的宏伟擘画,也有从农村走进城市的转折探索,生动再现了党和国家在千难万险中创造辉煌、在千锤百炼中成就伟大、在千头万绪中书写不朽的峥嵘历程。翻开本书,让我们走进那个日出东方、红旗如海的神圣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历史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一部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热忱之作”。
本书选取了七个能够全面反映大明王朝运作规则的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以文学化的笔法描述七个人物在历史场景与文化中的境况,剖析其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展现出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全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本书实证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的悠久文明,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讲述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问题,解释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成因。 《溯源中华文明》使全世界炎黄子孙得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明确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的历史。本书揭示了中华文明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 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 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 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 关系等方面,分析 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 未来的忧思与期盼。“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 人 的精神与困境的书。”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历史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一部94岁老人写给 同胞的“热忱之作”。\\\"
《世说俗谈》是文史作家刘勃解读《世说新语》的历史随笔。刘勃以讲段子的形式来趣味解读《世说新语》中各种知名人物,如阮籍、嵇康、王羲之等人的行为和思想。全书分为“汉魏易代与始畅玄风”“竹林七贤”“中朝的浮华与梦幻”“江河之异”“绕不过去的老贼”等五大章节,刘勃以《世说新语》文本为基础,参照《晋书》等相关历史资料进行精准考据,将魏晋时期的诸多名士放进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并展开多重线索的想象与推理,以更多元的视野来诠释魏晋时期的风流与苍凉。
在历代的王侯将相当中,刘裕的声望和影响并不十分突出,但他的战绩谋略,在中国历史中却罕有人与其匹敌——他出身低微,凭实力在一次次血战中崛起,两个北方政权、两个江南王朝、若干割据势力,先后覆亡在他脚下;他终结了江南士族百年共和政治,建立起血腥、高效的军人政权——而且从战争的紧张程度、从实力与战绩的“相对值”来看,刘裕战史的精彩度,不亚于横扫亚欧大陆的成吉思汗。 本书作者以细腻的文笔,书写了刘裕一生跌宕传奇的战争生涯,同时在写法上进行了若干有意识的探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指向一个藏在历史深处的家族:琅琊王氏。他们鼎盛300多年,在幕后操纵着一个王朝的兴衰。即使高坐御塌上的皇帝,也只是他们家族的代理人。他们被誉为“中古第一家族”。本书钩沉史料,全景式记录这个家族的崛起之路,并揭示了他们基业长青的关键所在:成大事者,慢半拍。深藏九地之下,才能蓄积冲天之势。在别人狂热的时候清醒,才能看清大局。避其锋锐,寻机而动,才能后发制人。
从来没有哪个时期,有如此多的女性同时投身于,激烈复杂的政治角逐!武则天,成功颠覆了时人心目中只有男人才能当皇帝的传统观念,也刺激了一批宫廷女性的政治野心。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权倾朝野。韦皇后,武则天的儿媳,意欲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武则天的孙女,立志要当“皇太女”。上官婉儿,武则天的“内宰相”,品评天下才子。她们目睹了武则天惊人的成功,都把她当成自己的楷模,于是飞蛾扑火般,前仆后继地追逐着优选权力。隋唐史学者蒙曼,引经据典,讲述唐朝历史上宫廷动荡的八余年。
熙宁二年到熙宁八年(1069-1075),是两宋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喧嚣时代。一方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紧锣密鼓地推行新法;另一方面,围绕每一项新法的酝酿出台,新法派和反对派都势不两立,吵得不可开交。 本书借着重审史料中对王安石众口一词的评价——“强辩”,考察这场新法大辩论中两方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思想,观其汇聚,观其沉淀,观其激荡,观其向后变化之端倪,由此勾勒出一个有血肉、有生气的熙宁政治的独特面貌。 熙宁变法,就像一个超大型的思想实验场,使许多重大政治议题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但为什么没能通向成功的变革?本书从政治思想层面入手,通过剖析宋代书生政治家话语背后的思维框架,及其在政治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杰克·古迪教授的作品一直致力于批判无孔不入的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论的偏见,目前他仍然在努力进一步扩大这种批判的影响力。古迪教授还检验了西方成就中“偷窃”自其他文明的创造物,尤其是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和爱。《偷窃历史》详细地讨论了很多学者,如马克思·韦伯、埃利亚斯、还有其他著名的充满争议的学者,如布罗代尔、Moses Finlay 和佩里·安德森。古迪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研究跨文化现象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提供了更成熟的基础来评价多元的历史成就,并替代了已过时的、中西方简单差异的方法。该书的读者群包括了历史学者、人类学家和社会理论家,范围非常广泛。
该书是著名学者、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行龙教授开展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近期新成果。全书围绕清末民国时期山西太原县乡绅刘大鹏及其《退想斋日记》,以社会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在运用史料细致地勾勒出刘大鹏个体生命史的同时,围绕个体生命与地方社会的互动,真正关注到了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并通过反观互动,对处于大变局时代的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实现了“解剖麻雀式”的深入研究,是一部集中展现当下学界研究水准的微观史研究前沿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