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
本书是吕思勉史学代表性的学术论著。上半部分叙述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下半部分按历史顺序叙述了中国政治历史的变革。 独特的体例结构与内容编排,展现了吕思勉作为历史学家的学术追求: 搜求既往的事实,加以解释,用以说明现社会,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本书是由张大可、韩兆琦等多位学者教授共同点校注译的《资治通鉴全本全注全译》,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共计二十四册。《资治通鉴》正文以清代胡克家本为底本,参考章钰校记与当今研究成果厘定文字。每卷开头皆有 题解 ,指出该卷大事内容, 段旨 则以注释段落首尾完备的大事件为单元,述与评结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释 详尽明确、 校记 勘校严谨、 语译 通顺流畅。卷末则有 研析 ,评点大事、总结史实。真正达到普及学术,雅俗共赏,对于专家学者与一般读者,都有极大的帮助。《资治通鉴》是司马光领衔修撰的历史名著,全书两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战国初年迄于五代末叶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其史学价值主要有三∶第一,帮助人们贯通古今、以史为鉴。对于了解历史、总结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全书采用黄帝与岐伯问答的方式,总结古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而成。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目前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典之祖。本书版本权威,注释简明,翻译晓畅,硬面精装,装帧高雅,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推荐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者是精神为富足的人,也是懂得幸福、享受幸福的人。”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所有的奋斗者,都是新时代的楷模。本书通过《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团队亲身采访、深度挖掘,精选了30余位科学界功勋模范人物,既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又有“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用事迹和感人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激发各行各业的人士更加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这本书开启中国史的阅读!“李硕中国史”开篇之作。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
本书以秦晖在清华大学讲授“秦汉史”课程为蓝本,增加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资料,几经整理修改而成。不同于最初的课堂录音,此次成书比录音记录多出近一倍内容。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著述,本书略于政治史,而从纵(时间上的周秦、汉唐对比)横(空间上的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两个维度来探讨秦汉帝国那套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在秦汉以后的影响,高屋建瓴,对于当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悠长的历史从何而起?中华文明如何生根发芽、经久不衰?中华民族怎样繁衍生息,发展为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葛剑雄教授近年的数十篇新作,以其深厚史学积淀与独到现实洞察,从承载文明曙光的甲骨、青铜,到孕育无数灿烂文化的黄河、长江,再到影响区域与世界交流的运河与丝绸之路,娓娓道来中华文明的源起与发展。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深刻探讨,引导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当下,再思中国文化的根基与未来。
本书首次出版于1952年,经由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专题演讲讲义整理修订而来。 作者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考试制度、经济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的流变沿革进行考察,分析了中国历代政治的利弊得失。 全书在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文化精要提要钩玄之余,还对近代以来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读乃至否定,做出了反思,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荒野上的大师》讲述的是1920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中国考古的诞生经过。这四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考古名家,(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等),作者以细腻感性的笔法,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专业为国效力的事迹。《荒野上的大师》还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让中国在世界考古舞台上有了话语权。值此中国考古百年,《荒野上的大师》意在重温先行者的精神和品德,希冀今人再创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它们是近代中国文化目前
本书可说是自有为张居正立传以来最深入、最公正、最能“美恶不掩,各从其实”的巨著。(台湾学者徐泓语) 它不同于前人作品的优选特点,在于作者运用了丰富而罕见的史料,除实录、政书等官方出版品外,引用的私人笔记、文集、书信达150余种,以明代为主的地方志达65种。因此能深入许多以前学者所未谈到的细节。 对张居正在改革中所要面对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作者分别立档,上有皇帝、太后,旁及宦阉权竖、外戚、各派言官,特别是与之曾共事的历届内阁大学士、重要文臣僚佐都有叙及,涉及人物之多,探求研究之细,皆为同类著述所罕见。 同时,书中提出了“隆万改革”的新判断和新概念,重新审视后发现,高拱和张居正在隆庆时期已经联手进行重大的改革,在吏治、经济、军事上都取得过重大的成就,使垂危的明王朝出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
《言不必称希腊》包括“旅行现场引发的疑问”和“源远流长的西方历史、考古和文物造假”两个部分的内容,通过大量图片“以图证史”,对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所谓西方文明史提出全面、系统的质疑。作者认为,西方社会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成体系地历史造假、考古造假和文物造假,虚构古希腊、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将这个“三条河文明”推到比中华文明 古老的地位,同时在美洲也布置“古代文明”的迷魂阵,目的就是贬低、矮化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谓“历史的阴谋”。作者指出,现今教科书所描述的世界文明史, 是19世纪西方中心论的产物,充满了虚构和伪造。这部伪史处心积虑地遮蔽中华文明的光辉,造成现代中国人深度的文化自卑,阻碍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复兴,必须予以揭示。《光从中华来》用10个主题内容和大量图片,论证了中华文明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近期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
本书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僅举大纲,删其琐简,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
乾隆的统治占据了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将康乾盛世推向巅峰。除了康熙、雍正为其打下的良好基础外,自制力强、勤政、处理问题果断迅速、善于吸收历代统治得失、感情生活比较专一、健康长寿等才是乾隆能够成功缔造盛世的重要因素。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然而,乾隆身后却是盛世的崩塌和一个逐渐衰败的大清王朝。乾隆晚年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爆发;他死后不到半个世纪,鸦片战争爆发。 乾隆是成功的,其成就足以让他跻身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之列;乾隆也是失败的,18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让他的统治显得没有任何新意。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可以看到,乾隆时期中西历史发展正经历另一种“大分流”。
读历史,绕不开吕思勉;看历史,跳不过地形图。 吕思勉封神之作《中国通史》自20世纪40年代出版至今传世近百年,现代地图专家、畅销书作家李不白倾5年心力以图入史,为国学经典架构历史空间,打造百年一遇之版本:上编“通贯各时代”,主要梳理中国上起远古、下讫民国的20余朝兴衰 替,李不白老师随文编绘历史大地图一百幅,以飨读者,让读者一边感受国学经典的文化底蕴,一边体会由地图带来的历史空间感;下编“周赡各领域”,涵盖婚姻、族制、财产、实业、教育等18章历史专题知识,佐以精挑细选的传世文物图27幅,新增图注3000余字,图文并茂,娓娓道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架构中国历史常识,一本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