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来自6000千年前的陶罐,彰显着新石器时代工匠出色的陶冶工艺; 一组陶制墓柱,投射了安定富庶的汉代社会 视死如生 的丧葬观念; 异域主题的唐代jiu器,则是盛唐时期繁荣的商品贸易与文化融合的产物; 由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汉学家霍吉淑撰写,以承载着文明印记的文物为基点,透视其背后社会的人、事、时、地。有别于一般的宏观讲述,以文物为线索,从石器时代到现代中国,诠释数千年的文明脉络。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由大英博物馆和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 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代表性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这是一项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 ,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
《中国历史大辞典》于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本典共收词目67154条,900多万字,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概貌。全书条目涵括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个领域。原出的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历史地理、思想史、史学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其后又出版有汇编本、音序本等不同版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全面发掘和整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了以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泱泱古国的历史文明,放眼世界,堪称一部全面、权威的
这是一部史实之外,更有 人性 与 趣味 的中国通史。通过对于 人性 的理解,填补史书记载的缝隙,让人物变得鲜活而自然,让 不可理喻 的史事变得可以理解,让读史变得快乐。作者以两百个篇章,细致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文化与思想,不止步于历史事实的浅显叙述,对于影响深远的制度等,也有生动而深入的介绍,有趣而不猎奇,努力以温情与敬意,呈现这一延绵五千年而从未断绝的伟大乐章。
《汗青堂丛书121 大汉帝国在巴蜀》 本书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 通古今之变 的史学追求。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围绕天命、合法性与政治兴亡这一主题做了通透的论述,对一些争议性的问题 诸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得失、襄阳之战的明暗折冲、夷陵之战的败因、永安托孤的迷思、孙刘联盟的政治问题、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检讨等 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修订版除了在行文上更形精炼,对李严案、姜维复国之谋等细节也作了补充性的分析。 《汗青堂丛书103 魏晋南北朝》 从秦汉到隋唐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时期。这是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也是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波澜壮阔的时代。本书宏观地聚焦于
中国文明从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它产生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第一本通过横纵比较中国史与世界史,帮助读者建立对中国史的整体概念;第二本贯穿汉唐宋元明清,还原中国古代官员的真实生态;第三本对古代东亚地区中国主导下的对外关系作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最后一本则探究中国国民性格的过去与未来,进而了解古老中国的内核。各自独立,又从四个方面互为补充,完整呈现了中国千年历史的发展脉络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第三辑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1127年,金军攻陷宋都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和3000余近支宗室。徽宗之子赵构在杭州重建宋朝,他死后帝位回到了匡胤子孙手里。流落到南方的宗室继续得到政府的特权和照顾,但获得了应举、做官的自由,逐渐融入士大夫阶层,个中佼佼甚至官至宰相。1279年,宋朝灭亡,赵氏三兄弟后裔作为宗室的历史宣告结束,作为宗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家与国的联系为紧密直接的,莫过于宗室。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宋朝宗室充满传奇与变幻的历史长卷,其中有娓娓的史实叙述,也有深刻的制度检讨。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 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
《山东台头:一个中国村庄》 本书是关于中国最古老农业区一个典型村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家乡,凭着对那里人们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写出了这本书。作者把台头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家庭、村庄、村际这三个层次入手向读者呈现台头村总体的生活面貌,建构起一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传统乡村经验研究体系。本书是切近理解和科学精确的完美结合,是第一本把中国乡村生活各方面综合起来加以完全贯通和透彻理解而成的书。该书和早于它出版的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林耀华的《金翼》,以及晚于它出版的许烺光的《祖荫下》并列为早期中国人类学的里程碑作品。 《寻找六边形: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1949年,康奈尔大学年轻的博士候选人施坚雅怀着对中国研究的热情来到战争中的四川,安顿在成都西南的高店子,展开了对中
《传统十论 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 增订珍藏版》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这套书主要围绕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展开论述,从皇位、相位、宠位以及忠奸之臣四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多面性以及手段和方法的残酷性和阴险性。经过作者独具匠心的条分缕析,一条是非、善恶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追览历史的风风雨雨,而且可以了解史学家的观点和其对历史的客观评价;不仅可以追睹历史上惊心动魄的厮杀,而且可以掩卷沉思,得到历史的启迪。这套书中的每一个事例都是作者从史料中精挑细选编著而成的,以多元的视角,讲述王朝中的权力、欲望和真情,让读者从中看到文化密码、政治逻辑和人性经验,挖掘王朝兴衰的秘密,探究王朝内争的实质。
我的我的,都是我的! 秦始皇拍案而起,那么究竟什么是他的?是一统天下的铁腕?还是剥削压迫的暴政?翻开本书,答案马上揭晓。古代皇帝们将陪你一起,沿着历史的脉络,开启不一样的群聊故事。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秦始皇的功与过;汉武帝在远亲与近邻中周旋的智慧;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三国鼎立。你还可以参加趣味性格测试,看南北朝 i人 和 e人 讨论变法改革那些事儿。接下来共赴大唐盛宴,在珍馐佳肴和琼浆玉液中感受盛世繁华;与宋朝君主相约踏青,举杯共品诗词歌赋;同元朝帝王一起策马奔腾,潇潇洒洒;认识各忙各的、潇洒快乐的 明朝兼职皇帝 ;见证由盛转衰、割地赔款的晚清悲剧。 故事的结尾还有皇帝之 蕞 大评选活动:蕞能打的皇帝是 世界征服者 成吉思汗,还是 天可汗 李世民?各朝 仁宗 齐登场,到底谁更胜一筹?蕞长寿的皇帝真
《大汉帝国在巴蜀》 本书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 通古今之变 的史学追求。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围绕天命、合法性与政治兴亡这一主题做了通透的论述,对一些争议性的问题 诸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得失、襄阳之战的明暗折冲、夷陵之战的败因、永安托孤的迷思、孙刘联盟的政治问题、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检讨等 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修订版除了在行文上更形精炼,对李严案、姜维复国之谋等细节也作了补充性的分析。 《成吉思汗》 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书写传记,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在写人物所处时代的简史。弗兰克 麦克林从铁木真崛起的时代背景入手,博采中西方史料,详细叙述了成吉思汗一生的征战与草原帝国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明末清初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促进了 才女文化 的繁荣。其中突出的是坊刻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本书的要旨是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本书认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她们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论、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交叉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过妇女生活,本书提出了一种考察历史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具体了解妇女是如何生活为前提的。 《内闱: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 《内闱》考察的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 饿死事小,
《历史大变局:形塑中国三千年》是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主编的一部特殊的中国历史读本,全书收录历代经典文章139篇,按照纵向的时间顺序,以原点的形式,全面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书中收录的139篇文章,起于尧舜,终于孙中山先生过世,可分为改变了历史的文章和标记了历史改变的文章。改变历史的文章是说中国的历史因这些文章而改变了命运,或者可以说这些文章形塑了中国历史,如若无李斯的《谏逐客书》,秦国可能就把包括李斯在内的各国游士全部赶回老家去了,那么后来秦也就未必能统一天下;又如如果没有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引发了倒袁风潮,袁世凯称帝的事情到底如何了局,也没有人可以预料。所以这类文章具体牵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标记了历史改变的文章则是历史变动的直接证词,如政事方面的汉文帝的《除肉刑诏》
世界观下的中国通史
本书全面系统地调查梳理了我国现存的古塔,范围囊括佛舍利塔、佛教供养塔、佛教墓塔、风水塔、文峰塔、道教墓塔,乃至佛教、道教经幢,共涉及古塔(及经幢)约2400座(包括双塔、塔群、墓塔林中单独的塔)。其中专门配有图文介绍的古塔约960座,其余千余座则以塔群、塔林的形式集体呈现。我国现存的精品古塔已基本收录于此书中。 同时,本书也绝非一本简单罗列所有古塔信息的“名录手册”,作者以简洁通俗的语言,生动地梳理并呈现了中国古塔的发展脉络,融合过去几十年学术界对古塔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创新观点,为普通读者构建起了认识、欣赏古塔的专业知识体系。可谓一本的“从入门到精通”的古塔介绍之作。 本书名为《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座中国古塔》,但“1001”是个虚数,其零头“1”,代表着无尽可能的全新开始。也衷心希望读者朋
《纲鉴易知录》107卷,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纂的纲目体史书,记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明末的历史。本书取材于《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大事删繁就简地编成一部完整且简明易懂的中国通史。邓小南教授主编、岳麓书院承担编撰的《纲鉴易知录评注》,以1925年扫叶山房石印本《纲鉴易知录》为底本,改正原书文字讹误,并对其中的史实错误以注释的方式加以说明,形成准确、完整的文本;对地名、纪年、职官典故、生僻字词等施加注释,疏通文意;在每卷开头、卷末和文中重要关节,加以评论,体现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为治国理政和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共三卷,卷出版于1910年,其余两卷在1918年出版,马士(1855-1933)是美国人,哈佛大学毕业,他到中国后长期在英国人赫德控制下的中国海关服务,作为赫德的亲信,参预了许多机密工作,掌握大量手资料。所以他写的这部书,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对外关系史的主要的参考物。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所说,许多新的研究都只是在马士的基础之上,做了局部的补充。当然如上所述,作者虽然也企图给读者以不偏不倚的印象,但其立场是极其鲜明的,是为殖民主义者张目的。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为你逐字解读《资治通鉴》汉纪七至汉纪十五的内容你会遇到文景之治,也将见证武皇开边,沿途风景依旧无限这是一个贤才辈出的时代——“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汉武帝迫不及待地要建立文治武功,所以才会求贤若渴。而他既有求贤若渴的动机,又有慧眼识人的能力,所以人才如滔滔江水般涌现——司马相如、公孙弘、霍去病、卫青……成就了这一时期的繁荣辉煌。 这是一个开疆拓土的时代——汉武帝一朝在各个方向开疆拓土,在河西地区设置一个又一个据点,终于打通了河西走廊,连通西域, 的丝绸之路就这样囫囵成型。如果把汉帝国想象成一个站立的人,这段疆域的经营相当于他把一直蜷缩的左臂伸展开来,向左上方伸直,与西域牵手。 这是一个儒法结合的时代——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实践有法家的底子、儒家的面子
“故宫三书”是一套关于故宫建筑、馆藏国宝、皇家生活的经典读本,是1980年代集故宫各部门权威之力,用一流的解说团队和珍贵的一手资料打造的经典之作。由《紫禁城宫殿》《故宫国宝100件》《故宫与皇家生活》三本组成,这套书全面揭开六百年紫禁城建筑的隐秘角落,精心遴选故宫九十多万件藏品中的一百件珍品,全景披露三百年来清宫别苑的生活实况,是一套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的精深之作。
本书是由著名学者李学勤和出版家郭志坤联合主编,由新生代中国学者撰写的可信又通俗的中国历史。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清朝覆亡为止,以十二分册完整展现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分别是《中华文明的端:夏》《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殷商》《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西周》《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灿烂辉煌的放世界:隋唐五代》《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元》《沉暮与新生:明》《从康乾盛世到惊天巨变:清》。
中国史-社会学-文明史
《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文化篇)(全34册)》由马明博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