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各卷由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两卷都有所论述时期和课题和详尽书目;并有书目介绍,评述各章有关的资料和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隋唐卷、辽西夏金元史卷、明代卷、晚清两卷、*史上下两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两卷,丛书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担当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史》不是按卷次先后印行的,在这卷之前,第10、11和3卷业已先后问世,并且已经由
高国藩编著的这套《中国巫术通史(上下)》主要是以敦煌巫术为轴心,考察和探索了我国各类巫术流变史,共分为五十余章,第一至五章是总说巫术的概念,让人知道巫术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在第六至五十六章中,按时间顺序、朝代先后,展示了中国巫术史的全貌。
本书是复旦大学教授樊树志先生对晚明史研究的近期新成果,也是学界迄今的巅峰之作。樊树志先生虽八十有余,但对学术孜孜以求,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借助各种新资料和各种数据库,大幅补充原有对晚明的研究成果,今成五卷本《重写晚明史》。 《重写晚明史》(五卷本),200万字,第一卷《晚明大变局》,第二卷《 新政 与 盛世 》,第三卷《朝廷与党争》,第四卷《内忧与外患》,第五卷《王朝的末路》。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全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海陆空军的作战情况、战场史料,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军队在陆海空三方面对日本侵略的抵抗情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一)国民政府对日作战方针与计划部署;(二)卢沟桥事变、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长沙会战(第一、二、三次)、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四)封锁江阴要塞、粤海军抗战、长江布雷作战、海军抗战纪实;(五)空军抗战概要,中苏中美联合抗日经过,空军常德、中原、长沙、衡阳、桂柳、湘西会战经过。另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陆军序列表。
本书讲述了作者阎明复的少年时代、大学岁月的成长经历,本书的重要部分是作者作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翻译,在全国总工会工作和就任中办翻译组组长期间,亲身经历的中苏两国关系、苏共与中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了中苏关系由蜜月期到出现裂痕,再到急剧恶化,中苏论战乃至断交的历史过程,以及作者“文革”期间的遭遇、在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的一些经历。全书历史时间跨度长,内容涉及人物、事件众多,而且语言文字亲切通俗,有很强的可读性。
《赛雷三分钟漫画三国演义》大全集礼盒,包含全部18册书,以及超值赛雷三国群英卡收藏礼盒(144张三国卡+集卡册)。 “赛雷三分钟漫画三国演义”系列以“三国演义”为底稿,按照章回目录从前到后,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连环计,舌战群儒,赤壁之战,关羽之死,白帝托孤等经典场景,精心绘制的全彩漫画三国演义,将三国场景化,希望为新生代读者打造一套最立体生动的“三国演义”,让读者在哈哈大笑中了解三国的历史。它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用赛雷漫画的幽默风格按时间线索将三国的历史讲述出来,让读者在哈哈大笑中知晓三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纲鉴易知录》107卷,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纂的纲目体史书,记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明末的历史。本书取材于《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大事删繁就简地编成一部完整且简明易懂的中国通史。邓小南教授主编、岳麓书院承担编撰的《纲鉴易知录评注》,以1925年扫叶山房石印本《纲鉴易知录》为底本,改正原书文字讹误,并对其中的史实错误以注释的方式加以说明,形成准确、完整的文本;对地名、纪年、职官典故、生僻字词等施加注释,疏通文意;在每卷开头、卷末和文中重要关节,加以评论,体现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为治国理政和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本书以中国古代历史地图为纲,将自远古时期的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等,到清朝的各个历史朝代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面貌、人文历史、艺术文化,将古时候平民的生活,以及历 大事件、战役等,一一加以视觉化的展现;还根据课biao 要求对应的地理、历史教材内容,提炼了孩子要学习的知识点。 全书用美观的手绘图片和朝代地图、专题性质的设计、历史年表等,把历史知识加以视觉呈现,充分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的兴趣, 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是一个后起且综合多种学科视野的概念。本书就社会变迁与明代生活质量、明代生活质量变迁及其内涵、明代生活质量的历史定位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借助“生活质量”这一概念,采用社会经济史与社会文化史两个研究路径,通过对明代收入、物价、消费、负担乃至各社会阶层生存状态等的考察,探求明朝人生活观念的变化乃至真实的幸福感知,藉此弥补以往研究过于集聚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局限,进而深化明代生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平津战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战场记忆)》: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战场记忆)》收录了曾参加平津战役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如安春山、林泽生、孙兰峰等人,对该战役的回忆。分为全战役概述、新保安战役、张家口战役、天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绥远起义等章。并附有国民党军作战序列表和战役地图。比较全面、详细地记录下了国民党军视角下的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战场记忆)》: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 《辽沈战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战场记忆)》收录了曾参加辽沈战役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如范汉杰、廖耀湘、郑洞国等人,对该战役的回忆。分为全战役概述、锦州战役、辽西战役、增援锦州、长春起义、沈阳解放、营口葫芦岛撤逃等章。并附有国民党军作战序列表
《汉朝那些事儿(1-8)》由飘雪楼主著
本书是一部长篇传记,从政治、文学、情感等方面生动立体地再现了苏东坡的形象。苏东坡一心为民,体恤百姓,刚直不阿,为民谋福,是百姓眼里的“活菩萨”,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人。苏东坡年少得志,后历经坎坷,与妻子王弗、王闰之,知己小莲、王朝云扶持着走过大宋的许多山水,一路苏东坡广交好友,广施好事,广为人民。本书所讲述的,正是苏东坡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记录了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宏大历史,并以史料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被视为古代君臣士人的治世教科书,历代学者如王应麟、胡三省、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等,都对《通鉴》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至高评价。即使在现当代,《通鉴》也有重大影响,一生对历史研究孜孜以求的,所读历史典籍的规模之巨难以统计,但他最为钟情的还是《资治通鉴》,反复研究、批注、阅读达17遍之多。 由于《资治通鉴》为文言文,现代人阅读多有不便,1983—1993年,柏杨倾注十年,将《通鉴》全书翻译为白话文,使得原本晦涩难解的文言文《资治通鉴》,从此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柏杨在翻译《资治通鉴》时,还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
本书全面系统地调查梳理了我国现存的古塔,范围囊括佛舍利塔、佛教供养塔、佛教墓塔、风水塔、文峰塔、道教墓塔,乃至佛教、道教经幢,共涉及古塔(及经幢)约2400座(包括双塔、塔群、墓塔林中单独的塔)。其中专门配有图文介绍的古塔约960座,其余千余座则以塔群、塔林的形式集体呈现。我国现存的精品古塔已基本收录于此书中。 同时,本书也绝非一本简单罗列所有古塔信息的“名录手册”,作者以简洁通俗的语言,生动地梳理并呈现了中国古塔的发展脉络,融合过去几十年学术界对古塔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创新观点,为普通读者构建起了认识、欣赏古塔的专业知识体系。可谓一本的“从入门到精通”的古塔介绍之作。 本书名为《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座中国古塔》,但“1001”是个虚数,其零头“1”,代表着无尽可能的全新开始。也衷心希望读者朋
蒋蓝笔下的《成都传》呈现出浓郁而独特的西南气质与诗性空间结构:“成”(古蜀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干栏式建筑的发祥地)与“都”(两江汇聚的低地)的分野,到“成”与“都”的汇聚为城市的演变;重要历史人物情感踪迹与物理踪迹两条线路是《成都传》的复线构成,比如杜宇与凤凰山、开明氏与茶叶入川、司马错和张仪与成都城的雏形、李冰与天府富庶格局的形成、文翁兴教的人才格局……成为贯穿《成都传》的两大经纬之线;成都自古以来的水路、陆路的交通史,成为了成都包容吸纳的两条血脉;成都经历十几次的移民,形成了人种、文化、风俗、园林、饮食、建筑、街区、植物的落地与繁荣,充分彰显出成都近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变的底蕴。这一世界城市目前**罕见的现象,充分显示了成都这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
为帮助广大领导干部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汲取治国理政历史经验,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我们从“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中遴选80多堂经典讲座,汇编整理成“‘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 周年纪念版丛书”隆重出版。丛书共分6册,分别为《以史为鉴:从家国兴衰看治国之道》《诗书礼乐:传统文化与立德修身》《良法善治:建制史鉴与吏治得失》《酌水知源:文化源流与民族精神》《问道思辨:哲学经典里的思想智慧》《文明激荡: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丛书名家汇集,由楼宇烈、冯其庸、叶嘉莹、金冲及、钱乘旦、王蒙、樊锦诗、金一南等80多位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担纲主讲,生动分析解读世代治国安民的历史经验,堪称历史文化集大成之作,有思想、有情怀、有深度、有温度,是80多位史学泰斗、文化名家
本套书共八册,自王朝初兴到王朝覆灭,以时间为序,讲述了近300年的历史。中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档案,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动有趣的人物故事将王朝历史娓娓道来。全书结合史实,真实地再现了清代帝王的生平事迹,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全方位、多视角地解读历史事件,领悟历史智慧。清史洋洋洒洒近三百年,怪事、奇事、惨事、恨事迭出,三百年年年都精彩,年年都有挥之不去的喜怒爱恨。本书也不失为一套通俗易懂的清史入门读物。
《传统十论 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 增订珍藏版》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