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部文学史,实质上都是特定时段内被保存和记录的文学的历史,某一时代所能保存和记录的文字数据,决定了这一时代文学史的基本内容。就两周时代的诗歌发展史而言,我们所能见到的诗歌数据,绝大部分就是通过《诗经》保存下来的。因此,通过《诗经》文本的形成过程,可以透视出两周时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本书中,笔者试图通过考订两周时代诗歌作品的年代及其与礼乐制度的关系,把周代诗歌的创作结集还原为一种制度与文化的存在,将两周时代诗歌的发展历史与两周时代社会生活及其礼乐制度的发展过程结合起来,在周代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传世文籍与考古出土的金石简帛资料,参借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制度史等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来追索和复现诗文本产生、存在的历史真相。
《中国教育通史(2):先秦卷(下)》承接先秦卷(上),撰写了战国时期我国教育史上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内容。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为了寻求更为合适的治国安邦之道,使春秋以来的“养士”之风愈演演烈。这就为士阶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一时之间,学派林立,处士横议,儒、墨、道、法、纵横、农、兵、名、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竞相在战国这个历史舞台上亮相,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立场上,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写下了中国学术文化为辉煌的一页。诸子百家学术思潮的勃兴,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次教育思想发展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