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历史》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所写的孔子传记。生动书写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层单亲家庭中成长,一步步做到鲁国 的官“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 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后周游列国,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但他的学说经后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他也被弟子“制造”成了至圣先师。 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孔子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孔子大历史》正是要去掉孔子的这层“圣人”光环,还原他作为普通人的成长历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忧惧,也有困惑、纠结与执着。作者李硕探究了孔子面对各种人生事件的心理状态与动机,从而描画出一个丰富、完整的孔子形象。 通过解读经史文献,《孔子大历史》再现了孔子在寡头世袭政治游
拂去岁月风尘,翻开历史长卷,追溯到先秦,政治、文化、科技、人才诸多方面繁荣兴旺。走进先秦时代,犹如观景入林,目不暇接,沿路每个人物,都是颗闪亮的星星,在黑暗的夜空里,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先秦,是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它使大地焕发盎然生机;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它开启中华文明记忆的篇章。五千年来,华夏儿女谱写了一曲人文传承的赞歌。女娲造人,伏羲画八卦,人类开始繁衍生息;黄帝定九州,开启华夏文明之路;尧舜禹三代圣王,禅让制美名传遍天下;夏启建国,从此之后家天下,中国进入新的生产力时代。 此后,中国进入奴隶制国家政权更迭时期,夏朝近500年江山,经不起商汤的振臂一呼;商朝500多年基业,牧野一战成为过眼云烟,周王朝由此开端原以为能江山永固,不料风云突变,西北山戎攻人中原,中原各路诸侯联兵还击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 》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 《尚书》号称难读,它约成书于5世纪,“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也是儒家核心的经典之一。 此次出版加上了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戍国教授对原文的精当校注,系陈教授整理古籍的主要成果。
《春秋史》是一本大学者所作的通俗史,将极其深奥繁复的考证化为极通俗浅显的白话文,体例谨严,文字通俗,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关于春秋历史的著作。《春秋史》纵横会通,将二百四十二年的春秋时期的周以及各主要封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关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脉络梳理的清清楚楚,将我国动荡变化 激烈时期之一的春秋时期的各个方面动态的展现给读者。
本书选取了中国古代从秦代至清代这两千多年里的16个历史横断面进行论述,讲述了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如何构造出秦帝国,此后的历代王朝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无论历史怎样向前,王朝的统治者们对“理想国”和“理想民”的追求却一如既往。可以说,用商鞅、韩非之道治国,而讳言自己是商鞅、韩非的信徒,是古代中国两千年秦制时代的常态。本书作者深入每一个截点,解读信史文献,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掲开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治世的面纱,也颠覆了世人许多想当然的认知。这些历史横断面关联起来,再现了秦制两千年来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化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王朝兴衰的视角。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诸侯兴,卿权、宗 胁君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大致可分两类:瓜分型危机和替代型危机。前者的代表是“三家分晋”,后者的代表是“田氏代齐”,本书讨论的对象便是后者,以田(陈)氏家族12位宗主在齐国的发家史为主线,作者着墨 多的是田无宇、田乞、田恒、田和,这四人基本演绎着田氏家族的起、承、转、合,支撑起田氏家族从“入齐”到“窃齐”计约286年的历史,同时也勾勒出春秋战国相交之际的历史画卷。
该书是 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新一期的集刊。共收录论文47篇,涉及甲骨钻凿、甲骨缀合、甲骨文字词考释、殷商史实的考证、甲骨新材料的介绍、甲骨文献校正及甲骨文数据库建设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领域的 成果。
《先秦史》是吕思勉先生所著的四部断代史其中一部,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初版于1941年,此后多次再版,是近现代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经典之作。本书前半是一部先秦纪事本末,从开辟传说讲到秦灭六国,后半分类论述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学术宗教。先秦时代是华夏文明的萌发时代。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这一时期既昭示了先祖的生存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者于 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民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 也颇有心得。正文后附作者自撰的人名、地名、书名索引。
本书是郭丹教授从文学角度来研究《左传》和《战国策》两部先秦典籍的讲堂实录,共分十讲,约30万字。 对于《左传》一书,作者主要分析了它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倾向,分析了书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左传》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特征;同时,作者还对全书中的战争进行了细致的统计,论析了《左传》的战争思想。对于《战国策》一书,作者主要分析了《战国策》的思想特征,考察了《战国策》史料的真伪,列举历代学者对《战国策》的评价;分析了《战国策》的人物形象,还对战国策士的智慧与谋略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对《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进行了总结。
《吕氏春秋》是我国先秦的重要典籍,对研究我国先秦的历史和文化有极大价值。此书自东汉高诱为之作注以来,注释研究者代不乏人,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一直未有集释校注的新版本。陈奇猷先生积四十余年之辛苦经营,于1984年纂成《吕氏春秋校释》一书,其后,又以近20年精力进行补正,成此《吕氏春秋新校释》;不仅对以往的校释进行了大量补充,还对古人的论述作校正。比如,对司马迁《史记》周公封微子于宋一事重新作了考证,认为当是武王封之。其他如武王伐纣的年代等等多有新的观点与证据。
夏国是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南迁匈奴的一支 铁弗匈奴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强盛时期所领有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中部一带。自407年建立政权至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所擒,存在了大约25年时间。本书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对夏国的历史做一全面、系统的探讨。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铁弗匈奴的形成及其早期活动,夏政权的建立及其发展,夏国的衰弱及其历史影响,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夏国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都城统万城的研究六个方面论述。
《左传》以叙事见长,尤为突出的是战争描写,故后世有人戏称之为“相斫书”。此选本以故事为纲,连缀各篇相关记述,还原春秋大事始终,补《左传》原书编年之不足。
杨宽著的《战国史》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图说中国历史:夏 商 西周》向我们展示了夏启商汤周文武,奏响了历史乐章的华音;夏桀商纣周厉幽,埋葬了上天之子的尊严。华夏族正在悄然兴起,“商人”的称呼至今还述说着三千年前的繁华。洛水之畔的洛邑领导着诸侯万邦、井田纵横的西周王国。在这华夏文明的源头,有多少古老的传说,又有多少久埋地下的历史之谜?
《孔子大历史》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所写的孔子传记。生动书写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层单亲家庭中成长,一步步做到鲁国 的官“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 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后周游列国,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但他的学说经后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他也被弟子“制造”成了至圣先师。 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孔子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孔子大历史》正是要去掉孔子的这层“圣人”光环,还原他作为普通人的成长历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忧惧,也有困惑、纠结与执着。作者李硕探究了孔子面对各种人生事件的心理状态与动机,从而描画出一个丰富、完整的孔子形象。 通过解读经史文献,《孔子大历史》再现了孔子在寡头世袭政治游
杨宽著的《西周史(精)/中国断代史系列》系统论述了自公元前11世纪末叶周武王克商、创建周朝,迄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平王东迁洛邑西周时代约280年历史,对西周的井田制度、社会结构、军事制度以及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作了细密的考证和深刻的论述,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了中国奴隶社会在西周时代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