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早期历史之重构》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考古实物资料,采用多学科、多角度、多视野的探讨,校正了传世文献记载之讹误,补充了失传的历史史料,对秦国早期历史进行了重构与解读,揭示了秦史的真相。本书深入探讨了秦人的族源、迁徙与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校补了《史记》秦襄公至出子年代事迹,揭示了秦襄公伐戎,秦襄公、文公营建秦国之真相;首次集中考察了秦襄公至出子对秦国制度建设,考索秦国制度的内容、特点与渊源;立足于对秦国早期历史的年代事迹的复原,剖析与解读了秦始封地秦邑与秦国早期都城;深入研究了秦国早期陵墓,确定了西垂陵区、雍城陵区秦公陵墓墓主身份;重新考察了秦与西戎的关系史,揭示了秦人与西戎的战争、共处与融合。通过研究秦国早期历史,对于考察秦国的形成与秦文化的变迁、澄清秦国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部要籍选刊史部之一种。《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 前四史 之一,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范晔以前,有关东汉史史书已有多种,如汉末官修《东观汉记》、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晋薛莹《后汉记》、晋司马彪《续汉书》、晋华峤《后汉书》、晋谢沈《后汉书》、晋袁宏《后汉纪》、晋张莹《后汉南记》、晋袁山松《后汉书》等。范晔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剪裁提炼,取其精华,弃其冗赘,自成一家,大致沿袭《史记》、《汉书》纪传体,并因应东汉具体情况新增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七种类传,从内容到形式都超过了当时同类著作。自其行世以后,其他各家东汉史书逐渐淘汰,成为研究东汉历史最主要的参考资料。今据清同治金陵书局
本书为《剑桥中国秦汉史》的后续研究成果,是对以往中国秦汉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与《剑桥中国秦汉史》不同的是,本书并没有按照秦汉历史脉络进行论述,而是主要利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考古资料,从广义的政治文化史角度,分 考古 行政 技术 辞章 四部分对秦汉史中的墓葬、城市生活、出土医术、阴阳五行等议题做了颇具新意的专题研究。 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梅可,与英国著名汉学家鲁惟一召集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学者,通过跨文化比较以及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仔细考察,就以前较为薄弱的领域,诸如性别、科学史和辞章文体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同时也对相对成熟的佛教、道教、法律研究和社会史等领域做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
本书以《资治通鉴》所记载的西汉后期至东汉末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斗争事件为主线,并参照了《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中的有关人物传记,把分散的、碎片化的历史事件,按照历史逻辑和时间顺序连缀起来,试图复原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与后果,使这些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丰满与鲜活起来,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是2000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项目编号:00BZS009)的最终成果。结项鉴定等级 优秀 。出版后,《文摘报》2007年10月21日发表书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通讯》2007年(总第36期)发表书讯,《中国文物报》2008年1月16日4版发表孙闻博书评《领域开拓与史料发掘 读〈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科学时报》2008年3月13日 读书周刊 B3发表李迎春书评《透过生态史看秦汉》;2008年6月被评为 2007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 ,2009年9月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此次增订,补充了初版后新的若干研究收获。增列的部分,有第二部分 秦汉时期气候变迁 中的 5.河西汉简气候史料解读 ;第三部分 秦汉时期水资源考察 中的 7.秦汉关中水利经营模式在北
秦始皇结束了一个绵延千年的旧时代,也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他的一生就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幽暗和光明。 在秦始皇登上权力之峰的过程中,先后有权臣当权,嫪毐作乱,亲母背叛,郑国祸秦……他是怎样一一应对处理的?统一六国以后,他定封号,去谥号,大兴土木,寻求……他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覆灭的?以“强道”治天下,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成为战国时代的胜利者,但将“诈”与“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又使他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 回顾秦始皇充满争议又波澜壮阔的一生,让我们不禁思考:像他这样聪明绝顶的人物,他一生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何在?如何在巨变时代中找到一条出路?答案或许就在你早已遗忘的“历史”里。
在中国古代,君臣关系处于治理体系的中心,而诏策与奏疏则是治理能力优劣的集中反映。本书的研究向人们展示出汉代诏策、奏疏的生动面貌与独特地位: 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文笔雄健典雅。这是中国诏策与奏疏走向成熟定型的时代,为后世君臣的交流与互动确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首先,汉代的诏策奏疏或可成为当代中国如何审时度势吸取外来先进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的典范。汉代吸取秦代唯法至上、独尊的治理方式,在早期试行了休养生息、谦和守成的“黄老之治”,造成了文景之治的一度繁荣,但是董仲舒看出了其中蕴藏的与高度中央集权相悖的文化危机,汉武帝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尚法尊儒”并稳定2000年之久的文化格局与治理方式。其次,汉代的诏策奏疏可为中国当代边患的“战”、“和”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