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 一家一姓 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灾异变化、祥瑞谴告就与现实政治运动紧密相连。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 祥瑞 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 天下归心 的 哲人王 成为了一个 天人共弃 的篡汉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王莽勤劳王事,建辟雍、制礼乐,恢复井田,赢得了同时代其他儒士的认可。那么王莽称帝的真正动力又是什么
本书以汉武帝刘彻在位的五十四年作为时间引线,构成一部清晰、充实的汉武帝时代编年史。 作者以当时的时间节奏书写当时的历史,将符号化的汉武帝复原为血肉丰盈、灵魂复杂的刘彻,也描摹了急剧变化的时代中的众生相。 经由本书,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汉武帝,看到不同的汉武帝时代。喜欢英雄叙事的,看到了青年英豪;沉湎悲情主义的,看到了落拓老将;抱持大国情怀的,看到了煌煌盛世;惯于悲天悯人的,看到了无名苍生。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力作,选取了16个历史横断面,着重探讨在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背后,百姓生活的历史真相。作者直指封建王朝的核心理念 外儒内法 ,将秦制帝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常态化、规律化,探索帝国运转的内在理路,揭示其延绵长达两千余年的奥秘;深入每一个截点,解读信史文献,用严密的逻辑掲开王朝治世的面纱,也颠覆了世人许多想当然的认知。 这些历史横断面关联起来再现了两千年来秦制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化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王朝兴衰的视角。
巫蛊之祸是西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涉及汉武帝一朝的政治斗争,诸子夺嫡等明争暗斗。这场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真相由于史料的缺乏,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本书作者利用史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历史的空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建的论证猜想,重审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揭示其中的真相,提出了无法证伪的新视角。
本书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 通古今之变 的史学追求。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围绕天命、合法性与政治兴亡这一主题做了通透的论述,对一些争议性的问题 诸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得失、襄阳之战的明暗折冲、夷陵之战的败因、永安托孤的迷思、孙刘联盟的政治问题、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检讨等 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修订版除了在行文上更形精炼,对李严案、姜维复国之谋等细节也作了补充性的分析。
秦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部分史料已经散佚,许多史实已无从考证。但在《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中,李开元教授基于田野调查、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糅合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穿越千年迷雾,侦察你所好奇的有关秦始皇的一切。复活被严重误读的秦国历史,还原被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对秦始皇及其周围的人物身世、背景、立场、政治活动和秦代宫廷政治网络做了全面的勾勒,从而使得如谜的秦朝历史,有趣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公元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去世,其年轻的儿子刘盈即位,但实权几乎都在刘盈的母亲吕太后手中。惠帝在即位第七年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刘恭和刘弘先后成为皇帝,因两位少帝年幼,吕太后实行 临朝称制 。从《史记》《汉书》的记载开始,在很多史书和相关研究中,吕太后都是与功臣集团和刘氏一族对立,充满忌妒心和野心的形象。 汉初著名的 诸吕之乱 向来被认为是吕氏一族为了夺取刘氏的天下而欲作 乱 ,但在付诸行动之前被大臣和诸侯王察觉,吕氏全族被杀。但是,我们如果研究与该事件相关的史料记载,会发现很多与这种定论矛盾的情况。作者爬梳史料,试图解答吕太后为什么能掌权15年,她施行了怎样的统治,与其统治密切相关的这一重要事件 诸吕之乱 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等问题,并阐明了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两汉四百余年间,士人的身份经历了三次变化:由游士到儒士、由儒士到士大夫、由士大夫到名士,士人群体由游走天下的百家诸子进入王朝政治的结构之中。这个过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过程,也是士人适应政治的过程。本书主要探讨了汉代士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演变轨迹,探索士人政治身份转变的历史意蕴,系统梳理、全面呈现了士人从先秦时期怀抱道术、指点天下的自由知识分子,转化为东汉中后期内嵌于专制统治体制之中的科层官僚的全过程。
秦始皇荡平六国,建立了个中央集权制的封面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大一统的局面,这其中,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成为推动历史向前的关键,比如,吕不韦、李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人物,以及始皇出巡、大泽乡起义等事件。 本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秦朝从建立、发展到分崩离析的重要节点进行了故事性地介绍,并以史为鉴,将历史照进现实。从而让我们能够轻松地抓住历史的主要脉络,愉悦地体验历史故事,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过好当下的生活。
从早期中华帝国的西北边疆,看两汉王朝的兴衰、东汉的瓦解 本书以两汉时代的西北地区 凉州为中心,分析其自然与人文地理如何造就该地域的尚武文化和军事化进程,并融合了当地的多元族群特色而产生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认同。随着西汉与东汉的政治文化与国家战略的变迁,凉州地区及其军事精英在帝国战略顺序中的位置也有升沉,并由此形成了西北武人与东汉洛阳朝廷之间的紧张关系。西北地区与洛阳朝廷的矛盾和冲突当然并非东汉帝国崩溃的唯一原因,但其影响匪细却是本书一再强调的。
本书以秦汉帝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试图证明中华帝国的建立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过程,展现了长江以南早期区域间交流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中华帝国扩张的方向。 本书的首要目标之一是,根据传世文献、考古证据、出土法律文献及里耶档案文书等大量资料,将有关长江以南中华帝国早期势力的广泛且多元的文献证据,与重构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东亚南部互动空间的历史学、考古学叙事相结合。本书主要关注公元前3世纪晚期秦向长江以南扩张及紧随其后的一段时期,从网络视角探讨了帝国的形成,并将其视为根植于东亚大陆上,通过文化、经济与政治军事关系联系起来的各社群之间长期互动的过程。对于中华帝国克服恶劣环境、瘟疫及后勤方面的困难,以巩固对长江以南亚热带地区的统治而言,这一网络被证明至关重要。本书也首次探讨了古代东亚帝国网络与远
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汉朝大历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所著的史学名作。 从秦末楚汉之争到楚灭汉兴,再到刘邦称帝,汉朝时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那段历史时期被后世称为强汉。 草根皇帝刘邦如何夺取天下?政治大佬吕后如何手握大权?汉朝如何成为与古罗马并肩的强大帝国?有断袖之癖的汉哀帝与宠臣董贤不得不说的故事,后汉外戚宦官的祸乱与纷争,强大汉朝的灭亡原因 特色鲜明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汉朝全史,尽在此书。
周秦之变 是公认的中华文明 分水岭 ,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巨大变革,一般认为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告一段落,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终结。自此之后,中国社会陷入 朝代循环 ,直至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终止了这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循环。 《汉瓦》侧重于探索 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 的答案,也就是 周秦之变 后半段的变化历程。作者通过爬梳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资料,勾勒出一幅秦朝制度完全体的图景,认为后世延续两千年的王朝体制,在秦代仍未成形,而真正开启这个循环的,其实是汉高帝刘邦。本书聚焦于刘邦、项羽、吕雉、项梁、熊心、韩信、魏豹、曹参、周勃、刘恒等大家熟悉的名字,在史书字缝之中,一片一片地复原、审视我们耳熟能详的 汉瓦 。
《汉武帝的外儒内法》一书是一部讲述汉武帝一生功过的大众历史读物。通过对汉武帝一朝的内政外交的描写,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汉武帝一朝的风貌;通过对汉武帝身边的权臣、外戚、亲信等人物的描摹,深度剖析了汉武帝的统治哲学;着重于对权术、政治、战争、周边国家的命运进行描述,揭秘汉武帝一朝诸多大案背后的隐喻;纠正了影视剧美化或丑化的汉武帝形象,树立了正确的导向。从而可以窥探帝王学的奥秘,启迪人生智慧
《秦汉史》是吕思勉所著中国断代史的第二部,写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九四七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印行。后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汉史*基本的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全书共二十章,上部分讲王朝兴衰,朝代更迭,下部分专门将秦汉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作为大一统帝国的起源,秦汉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草创时期,吕先生以四史等正史为基本资料,通过对史料的缜密对比、解构、重整,建立新的秦汉史逻辑,并借抉发曾经遮蔽的史实,呈现更多价值的历史细节。既作了全面系统的叙述,又能抓住重点进行比较详细的阐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书的主旨在于说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在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怎样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创立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来为秦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统治集团服务。 从*章到第七章,说明在阴阳家和方士的气氛下成就的秦汉时代若干种制度;第八章到第十八章,说明博士和儒生怎样地由分而合,又怎样地接受了阴阳家和方士的套,成为汉代的经学,又怎地从他们的鼓吹里影响到两汉时代的若干种政治制度;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说明汉代的经学如何转入谶纬,谶纬又发生了怎样的作用。 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解说。
全书分三部分依次考察秦汉时期的文化流播、简牍释读、简牍画像的文献互证。其中,在文化流播方面,作者考察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吏员,考察的内容既有书写能力的分析,也有书写内容的解析。在简牍释读方面,既有针对某一组出土文献的纵向的深入研究,也有从秦至晋的长时段历史时期下的横向比较分析,还有作者及其领导下的简牍研究小组在历时一年多的居延汉简校读工作中所累积的学术心得。作者在第三部分中着力于简牍画像的释读,通过和文献资料的互证,对史学研究尚存的一些难释之处作出了独到的解读。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疆域犬牙交错,且时有盈缩,历来没有一本较为详细的能够反映战国各诸侯国面貌的考释性地图文本。本书系统梳理了《战国策》等史籍中关于战国地理的资料,以公元前333年为立足点,复原了其时各诸侯国疆域的具体范围。填补了缺乏明晰、可靠、足以作为历史地理研究出发点的历史地图的空白。第 一 部分主要对《中国历史地图集》 战国时期 地名及方位进行校补,第二部分分章详细考证了公元前333年各诸侯国疆域范围,并形诸图像。全书考证较为详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本书是了解秦始皇和大秦帝国的通俗读本。作者陈舜臣秉承其一直以来对历史的严谨态度,亲自赴西安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史料、出土文物,以及考古发现,运用其擅长的推理分析手法,为读者重新审视秦始皇及其所处的大时代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全面勾勒出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为读者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大秦帝国画卷。
作为曾经雄踞欧亚大陆的草原霸主,匈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的游牧民族之一。但是关于这个如西伯利亚寒流一般定期袭扰东北亚,甚至深入西欧腹地的马背文明,我们却知之甚少。即便其与汉帝国漫长的交锋史,留在世人记忆中也不过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的辉煌,却往往忽视了为孕育这一幕的高潮,汉匈两大帝国之间曾展开了数个世纪的拉锯。本书将首次采用西方年鉴学派的理论,对汉帝国及其继承者们与匈奴之间五百年的交锋史进行全面的梳理,全面展示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对抗和博弈,为读者深入解读期间种种高层决策背后的考量。
同样是开国皇帝,其名气却远远不如刘邦、李渊、朱元璋等帝王大。正史中对刘秀的评价多是溢美之词,鲜有批评的话。刘秀麾下的文臣武将们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易被忽略的部分,大家对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很熟悉,但对 云台二十八将 却很陌生。真实的刘秀是个什么样子?东汉王朝的初期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作为西汉皇室的远亲,他依据什么当东汉的皇帝?作为开国皇帝,刘秀如何处理 创革 与 中兴 的关系?又是如何施展政治手腕构建权力体系的? 作者翻阅多本史料,结合多位史家观点,力图揭晓一个真实的刘秀,探寻东汉权力场中真正的叱咤风云。
《细读秦亡汉兴》一书作者以全景视角结合关键人物,完整复原了从秦始皇晚年到群雄起义推翻大秦,再到楚汉相争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那个风云时代。作者的叙述既有精彩的宏观叙事,也有独到的细致分析,并通过生动的文笔,为读者详尽道出秦汉王朝更替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