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论述的是公元398年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所建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历程。 ????以道武帝为首的一批在中原流亡过的拓跋贵族,由于感受过中原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影响,积极地推行离散诸部措施,以剥夺部落酋帅的特权,促使拓跋部落联盟迅速解体,建立起新型的平城政权。随后,道武帝推行了一系列仿效中原传统制度的政治、经济措施,特别是建立皇权和官僚系统,以取代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制度,从而将拓跋部推进封建体制的门槛。不过,拓跋部落的遗制仍然顽固地影响着平城政权,在皇位继承中兄终弟及遗制的干扰就是突出的反映,而且由此引发了道武帝末年的动乱。 ????平息动乱以后即位的明元帝,采纳汉族士人崔浩的建议,以太子监国制消除兄终弟及制的影响,,确立了父子相承的皇位继承制,使其长子太武帝顺利地继承皇位。太武帝即
钱稿本《三国会要》,是个没有完成却很有特点的本子。杨晨会见过这个本子,说“钱氏《会要》”,“稿已缺残”(《三圃会要叙例》)。我们今天见到的钱稿本,应当就是杨晨所说的“缺残”的本子。现存钱氏稿本,目录和统系、天运、礼、文学、乐、食货、民政、舆地等门比较完整,选举、职官残缺严重,兵、刑有目无文。稿本除很少一部份刊印外,大部份是手稿(或抄写本),甚至是草稿。有些草稿是用《三国志》等书剪贴而成,有些是潦草写戍的初稿,天地上还有小字眉批。细检全稿,避发现有縿荃孙的一小部份《补三国会要》草稿,另外辽有钱仪吉的《晋会要》、《南北朝会要》的少量残稿。要整理这样一部末完成的稿本,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两晋南北朝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三部。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勾勒出了南朝的概况,再以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全面介绍了北朝。作者旁征博引,系统而深刻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这段充满战乱的时期,思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与北朝。本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的之书。
三国时期,是中国中古社会的转型阶段。它与其前的两汉时期和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比较,则无论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人口与民族构成、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及社会生活,都有了明显的差异。正是因为处于这一差异的过渡时期,从而使得三国历史具有了特殊的历史地位和魅力,也引起了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 本书作者马植杰先生长期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三国史》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本书以“体系完备、新论迭出、资料翔实”而“别具特色”。作者对三国历史的开端、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关于曹操“迎天子定都于许”、对孙吴政权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张温、暨艳、吕壹事件”及史籍流传的《悲愤诗》和《胡茄十八拍》的真伪等等问题的研究,都独具刨见,不仅精辟,亦见功力。
一部三国多少英雄泪。此书以史实为依据,去伪存真,把英雄请下神坛。不再状智成妖,不再天命归攸,使人物回归本来面目,让历史回复原貌。三国中的诡诈计谋,也被提炼出朴素的生活智慧,使读者开卷有益。
本书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追求。本书内在的骨架是一种回环式的梳理:从蜀汉集团的政治论述中厘清其政治定位,以政治定位为参照衡量其政策策略的取舍,以蜀汉集团的兴衰脉络检点其主要政策策略的得失,再以这种成败与得失的比照回溯其政治定位。归结到:政治定位如何影响一个政治集团的兴衰。藉此视角,通过对蜀汉兴亡过程的完整领略刘备的崛起及其局限、诸葛亮在局限中的努力、蜀汉国策的调整及蜀政的衰败冀能对政治变迁的内在逻辑有所体悟。本书在一些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上诸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评价、永安托孤到底托了什么、襄阳之战的三方博弈、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战略与战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