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中国北方陷入群雄逐鹿的争夺旋涡。中原战乱,汉人南迁,地处王朝权力边缘的南方,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彼时,来自南方前线的富春孙氏,从一个小小的县尉出发,经孙坚、孙策、孙权接续经营,成长为江南地方的中坚。在近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南方的将军们不仅建立了吴国的伟业,还为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奠定了基业。在文学演绎的加持下,孙吴的成就与汉朝的失落辉煌、魏国的璀璨夺目和蜀汉的傲骨铮铮相比,或许略为逊色;但这一有限的成功而不是彻底的失败,是现实政治层面的一大胜利。
《六朝文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丁爱博(Albert E. Dien)教授的代表作。书中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对六朝社会作了全面的考察,内容包括城市发展、建筑形式、丧葬礼俗、手工艺品、宗教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对六朝政治与社会的宏观阐述,也有对六朝日常生活的微观观察,以较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变迁中的六朝社会,展现了灿烂的六朝文明,是一部视野开阔,又不乏深度的历史考古学专著,堪称六朝研究的经典之作。
西周时代是指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叶周武王克商,创建周朝,建都于镐,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杀和周平王迁都洛邑,前后约二百八十年的这一段时间。西周是继夏、商二代建立的王朝,西周的政治文化在两代的基础上有了光辉灿烂的发展,对整个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本书即为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对西周的历史的通贯介绍,是了解和研究西周时期历史的较重要的著作。 本书是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撰写,历时四十余年。全书共分七编,分别讨论了西周的开国,西周时代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西周的政权机构、社会结构和重要制度,西周王朝的军政大事,西周时代的楚国和曾国,西周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礼制以及西周王朝的衰亡与东迁。全书资料丰富,将金石铭文与文献记载互证,考辨精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 前四史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由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他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三国人物肖像图。 《三国志精选新绎》选取《三国志》中主要人物纪传四十五篇,以人物为中心,按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演进分为六编,讲述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曹刘孙三家的兴起、魏蜀吴三国名臣武将和一统三国的人物。通过剖析代表性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示三国兴衰史以及背后的历史观和历史发展规律,史料丰富,思想性强。同时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三国时期风云人物的智慧谋略,以及历史经验与教训。
本书充分融合考古学与历史学资料,全面系统复原了晋国三分为赵韩魏之后,晋国考古学文化分野为南北二系的历史进程,并重点探索了北系赵国考古学文化。赵国大规模开拓北疆奠定了秦以后中国北方的基本格局,赵国考古学文化属于晋国文化的裂殖与更新,是三晋文化系统的中坚,在东周列国文化体系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位置。
楼劲主编的《魏晋南北朝史的新探索--中国魏晋 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为2014年10月北京召开的中圈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 十一届年会参会论文的选录,共有44篇首发论文,研 究主题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 理、思想等诸多领域,是近年来国内外魏晋南北朝史 领域学术研究的一次集体展示。
\"死亡与生命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考古所见的墓葬正是关于死亡的遗存,它不但是人类物质社会的遗存,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映;不但有关死,也关乎生动的人类社会。三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政权割据、人口迁徙、 民族交融以及外来 和文化的渗透,共同促成了汉唐之间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从这个社会背景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礼俗与生死观,是考古学的重要任务。 本书通过分析魏晋北朝墓葬材料的类型和文化因素,将魏晋北朝墓葬分为12个区域,分别讨论了各区域墓葬文化的形成与互动。在此基础上讨论汉唐之间墓葬的礼仪空间、丧葬模式和丧葬观念的转变,并对墓室图像、碑铭和器物所反映的南北朝文化交流进行了个案研究。 \"
三国,一个群星闪耀、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演绎、传说和浪漫遐想的舞台。“一吕二赵三典韦”“过五关斩六将”“白衣渡江”……时至 ,三国英雄的形象仍旧生动鲜活,三国英雄的事迹仍旧广为传颂。 然而,一千八百年过去了。经过野史、小说、戏曲、评书、连环画、影视剧、游戏等各种作品的塑造,三国英雄的形象往往和他们的本真面貌相去甚远,掺杂了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和时代特征。 那么,刘备、关羽、诸葛亮,孙权、周瑜、太史慈,曹操、许褚、夏侯惇,这些主公臣下、文臣武将的真实形象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相貌是英俊还是丑陋?他们的身材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披挂什么样的甲胄,使用什么样的 ?他们的才能、武力、功绩和传说中有什么不同?这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结合现代考古成果,以人物彩绘、装
本书是著名学者马宗霍先生晚年的一部研究《南史》的著作,全书依《南史》而编目,分为八十卷,共九十余万字。《南史》出自唐代李延寿之手,依宋齐梁陈诸正史删润而成,后世论其书为删其不当删而增其不当增,钱大昕、洪颐煊、赵翼、王鸣盛等人均对其进行过考校。马宗霍在诸人的基础上,以《宋》《齐》《梁》《陈》诸书为主证,以《晋》《隋》《后魏》《北齐》《周》诸书为旁证,以《太平御览》为广证,以《册府元龟》为参证,而以《资治通鉴》为会证,校《南史》之讹脱,证《南史》之韪非,对《南史》增删情况的分析尤为用力。对比前人之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诚为研究《南史》者之津梁。
本书立足于汉唐之变,对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探讨了河西魏晋墓门墙壁画所见中国上古的天界想象、北魏政权建立和佛教流行对北朝墓葬壁画布局和形式的影响、南朝竹林七贤壁画的时代和性质、长江中游南朝画像砖与荆襄政治地位升降的关系、高句丽墓葬壁画的分期等重大问题,并利用出土绘画资料讨论了传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传世名画的时代与特点。
魏晋士人厌弃世俗世界的虚妄伪善与礼法秩序,归玄成为魏晋士人的文化认同,代表一代知识分子由有入无的神话回归与心性追寻。本书从大传统的文化基因视角重新审视魏晋风度的编码,力求揭橥其潜藏的神性源泉与文化认同。作者综合采用文学人类学的多学科视角,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整合性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