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581~618年),一个仅维持了三十七年国祚的王朝,如同一颗流星般划破黑暗了三百年的夜空。它结束了自西晋末期至南北朝近三百年动荡的局面,是继秦、汉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它所创立和发展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州县制,是文明的进步,对后世王朝影响深远。本书将带领我们看一看 从不凡少年到开皇之治 从旷世繁华到盛极而衰 从大业之变到二世而亡 ,了解隋朝从开国到盛世再到走向崩坏的全过程。
本套书主要讲述607年到907年唐朝三百年间的故事。以官方正史和经典史书(《旧唐书》《新唐书》《大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等)为基础,以时间为经度,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事件为纬度,采用幽默诙谐的叙述方式,对唐朝二十一帝及文臣武将、士人布衣的人生进行全景式展示,并涉及对大唐政治经济制度的阐释和评价,是一部白话正说唐朝大历史的作品。该套书首版自上市以来畅销五余年,深受读者喜爱。 第一辑共三卷。第一卷讲述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艰苦卓绝的开国史,第二卷讲述李世民贞观之治,及以大唐为中心的天下秩序与战争荣耀;第三卷讲述李唐政权与武周政权的纠葛纷争,演绎王室人物的传奇命运与智慧韬略。
《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为王寿南先生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为近代著名出版家和教育家王云五及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全书共十章,对自唐睿宗景云元年起至唐亡为止之节度使、观察使、都防御使、经略使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叙述唐代中央政府对藩镇控制力的演变。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虽距离初版已过半个世纪,但仍是唐代藩镇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尤其是作者为写作《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所制作的唐代藩镇总表,包含86镇,藩镇1333人,几乎将唐代藩镇网罗在内,内容详尽,为全书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为后来研究者打下重要基础。
中晚唐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成为唐宋变革的关键环节。这一时期经历了经济重心南移、门阀贵族没落、普通民众打开上升通道以及民族政策从开放逐步趋向保守等重要变化,还形成了扬州、成都等一大批重要的商业城市,为宋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一历史性转折,也成为中国历史的大变局 从大度开放变得日益保守,从崇文尚武变得重文抑武,从开拓进取变得内敛精致,从大刀阔斧变得缩手缩脚,甚至连文坛的风格也从唐诗的大气磅礴变成了宋词的小资婉约 书中以大量史学典籍为依托,从安禄山走上叛乱道路为起点,详细讲述了中晚唐时期的开元盛世、元和中兴、安史之乱、马嵬之变的治世和变乱,以及影响历史走向的帝王名相、贤臣名将、文人名士等一众风云人物,剖析解读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现象,多角度呈现了这个治乱交织却
《为师之道》旨在探讨中唐时期士大夫的自省风气。身处困境的唐代士人,习从选士制内部道德环节的失落,理解当代士风变化。他们认为士风恶化, 非受性如此 ,而是 制法守度使之然 。本书循着唐人观点,以 政治体系下的行动者 为主轴,将唐代士人的认识、选择与行动置于宏观的政治体系下,进行制度与政治史的考察,以期掌握士人群体的动向。此次增订版增加了三篇附录,分别为《古代中国体系的抟成 关于许倬云先生 中国体系网络分析 的讨论》《 核心集团与核心区 理论的检讨 关于古代中国国家权力形成的一点思考》《东京与京都之外 渡边信一郎的中国古代史研究》。
本书把藩镇统治下的河朔作为中晚唐五代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区域,尝试以 社会流动 为线索,将传世文献与新刊碑志充分结合起来,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可改变的关系、不固定的身份使得河朔藩镇的精英集团更有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人才优势,并由此呈现了这一时期河朔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面貌及其变迁。从 社会流动 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地方社会的深厚土壤,可以看到中古时期社会变化的更多侧面。
本书以唐开元二十一年设置的十五道为基础,考证梳理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八十七个方镇的置废及其辖区变动情况,归纳方镇辖区变动的特点,分析方镇置废及辖区调整的原因,总结方镇辖区变动调整的历史作用。方镇辖区调整原则打破山河形便,呈现犬牙交错分布及跨州遥领的特点。方镇置废及辖区调整,缘于唐廷与地方利益的博弈及实力的较量,背后的主要动因是唐廷寻求各种措施实现对方镇的控制。唐廷通过肢解方镇、调整辖区的方式,使方镇势力均衡,彼此能相互牵制,实现与地方彼此均衡的状态,对于唐后期的存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五代和宋代解决方镇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本书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以军镇烽戍遗存调查整理为线索,对不同局势下,整个天山廊道军防体系在唐朝经略西域的进程中所发挥的具体战略作用进行了探讨。对道路交通,尤其是天山内部廊道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唐朝诸多保障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安全的战争,都是借助于天山内、外部廊道,与周边游牧部落等的合作进行的。全书以此为出发点,对天山廊道的交通进行了全方位的整理和研究。
盛唐 之后还有 剩唐 !人们耳熟能详的可能只有 盛唐 ,而安史之乱后的一百五十二年,不是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那么简单。这里为您讲述的是鲜为人知的唐朝中后期有生有死,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梦有痛的一百五十年。安史之乱后,大唐逐渐走向衰落,王朝疲惫,梦魇疯长。虽有中兴栋梁郭子仪,亦难挽狂澜。朽木逢春必发新芽,然揠苗助长的朝廷,还是亲手葬送了大唐*后的希望。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奋力赢来的元和中兴,那是距离盛唐*近的年华。常说梦回盛唐,但谁把此话当过真?除了盛唐之后剩下的那几代唐人,谁又会用生命去追逐注定西沉的残阳?
本书是一本关于唐代宦官高力士生平的历史类研究著作。本书唐代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大量史料,从关于高力士的这两篇墓志以及其他相关资料,逐步揭开了唐玄宗、唐肃宗、高力士的死因。通过一系列史料的研究和运用,对唐代发生的西苑宫变、南都兴废、宝应宫变、广德之乱、吐蕃入京、元载赐死、德宗登基等重大历史事件,给出了全新的诠释,在注重历史研究严谨性的同时,能够使人在学习、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同时,对唐代的历史有着 深入的感触。
本书稿共分为三部分,上篇 七世纪中叶唐朝与新罗的关系 ,以时间为轴,叙述了自新罗真德王时期至文武王时期的唐罗关系,重点论述了金春秋父子入唐交涉,唐罗联合灭亡百济的前因后果,以及七次赴唐的金仁问的交涉活动;下篇 从唐朝赴朝鲜半岛将军的行迹看七世纪中叶的唐罗关系 ,利用中韩史料、新出土墓志铭等,考察了苏定方、刘仁愿、薛仁贵、柴哲威等人在新罗的活动行迹,弥补了中国史书记载的缺失,值得一提的是,书稿对所谓 唐罗密约 苏定方被杀说 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附篇是与唐罗关系有关的研究,包括中韩金石文的研究现状、唐罗海路、《万年宫碑阴题名》和移民高足酉墓志铭等。此外,书稿后还有附表,详列七世纪中叶唐罗使臣、军事行动的相关活动。
以文学笔法记叙了中国现代作家鲁迅传奇的一生。《人民·联盟文库:鲁迅传(人物传记类)》图文并茂,以丰富的文字资料和珍贵图片为基础,从一位专业研究者的视角出发,生动而细致地描述了鲁迅的人生成长经历和创作生涯,是目前国内一部面向大众读者的了解鲁迅一生的读物。
《十八史略》为宋末元初曾先之所撰,采撷正史、《资治通鉴》等史书,是简明地叙述中国历史的初学者启蒙书。至明代大为畅行,更东传日本,并且在日本产生了长久的、特殊的影响。陈舜臣所著的《小说十八史略》,将从上古到宋灭亡之间的历史小说化。尽管与曾先之的著作无直接关联,但是在将历史用简明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大众读者这点上,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部作品首先在周刊连载,1977年出书,全六卷的销售量,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超出一百万册。之后,又改版为十二卷,也一再再版,直到2006年还有新的版本出版,成为在日本长销不衰的中国历史作品。《陈舜臣十八史略:文治时代》为《陈舜臣十八史略》系列的第五本,也是最后一本。讲述从五代十国到南宋灭亡这段历史。《文治时代》以宋朝内部政治斗争和对外与辽、金、西夏、蒙古诸国的冲突与联
本书是一本关于唐代宦官高力士生平的历史类研究著作。本书唐代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大量史料,从关于高力士的这两篇墓志以及其他相关资料,逐步揭开了唐玄宗、唐肃宗、高力士的死因。通过一系列史料的研究和运用,对唐代发生的西苑宫变、南都兴废、宝应宫变、广德之乱、吐蕃入京、元载赐死、德宗登基等重大历史事件,给出了全新的诠释,在注重历史研究严谨性的同时,能够使人在学习、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同时,对唐代的历史有着 深入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