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宋朝是中世纪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那么,宋代的福建就是宋朝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以泉州港为枢纽的海上交通通达世界各港,以北苑茶、银矿开采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宋代闽人的刻书业和书院教育堪称时代的典范;朱熹、李纲、郑樵、袁枢、宋慈、柳永、蔡襄、苏颂等文化名人时代潮流,并将福建文化推向世界。
本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六章。绪论部分重点介绍选题的缘起以及君主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拓展空间,这也是此一研究的起点。章是“引言”,在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君主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君主论的特征与发展作系统论述。第二至六章,分五个方面阐述两宋君主论,这五个问题分别是:,宋代类书对君主现象的表述;第二,宋人的正统观念与君主论;第三,以史为鉴和资于治道为旨趣的君主论;第四,宋人的“春秋学”及其民族观与君主论;第五,宋人君主论的两种思想倾向——“内圣外王”与“王霸道杂”。笔者通过这这五个方面的研究,力求从不同角度阐述宋人君主论的关注重点与发展脉络,以及这些君主论与当时的君主制度和社会政治之关系。
大宋王朝,武运国势萎弱不振,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政治军事与经济文化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貌似不和谐地并存于一体,从而引出历代读史者迥然不同的评价,褒贬毁誉,在在有之。 千年前的宋朝已成历史,然而宋朝的名人贤哲、才子墨客、市井生活、工艺珍玩,却依然鲜明的留存于今天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相当繁荣的朝代。然而两宋政权却在北方民族的攻掠下,渐次衰亡。个中原因相当复杂,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民间传说和小说、戏曲也颇多宋人故事。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有关立宪运动的史料相当丰富,内容广泛。它包含历史档案馆与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所藏的各种未刊档案和私人档案、已刊的档案及官方文书、大量报刊、清朝官员的著述和有关人物的著述、往来文稿、师友书札、日记、笔记、电稿、年谱、回忆录、各立宪团体所发表的文件、会议记录、各种宪政宣传资料等。
在古代社会中,都城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综合性功能。元朝是中国蒙古族建立起的大一统政权,先后建设了元上都、元大都、元中都,其选址与建设承前启后,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元大都、元上都和元中都,这三座元代都城已经成为人类公认的文化遗产。今天,中国和世界其他许多地区处于城市化的过程中,而且北京也在努力建设现代国际性大都市,通过研究与重构元代都城建设以及过往人们的生活,或许可以使我们从先贤的智慧与经验中获得启发,以规划并建设出更宜居、更合理都城。
暂时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