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述了靖康之变的全部过程。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滴水花,却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值得永远记住的年份。这一年,经济文化发展处于巅峰,甚或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北宋王朝,顷刻间覆亡。史称 靖康之难 靖康之耻 。 作为皇帝,以徽宗的才能,治理国家本可游刃有余,但他却是失败者,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弄得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十室九空,民怨沸腾。在断送了繁花似锦的北宋江山的同时,也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本书是一部社科类历史读物。我国帝制时期,父死子替、兄终弟及是较普遍的皇位更迭方式。这种方式下,皇位继承只会发生在上代皇帝去世之后。但在南宋前期,皇位的传承却连续以 内禅 的形式出现。南宋前四帝,继位时上代君主均仍在世,他们同样面临血统上后继无人的困境,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并不常见的。这固然与一直困扰宋朝皇室的身体与生育问题有关,但也受宋代所处的时代氛围、国际环境所影响。此外,宋朝所秉持的皇帝、大臣之间特有的 君臣共治 体系,以及后妃的特殊政治地位,都多少影响着皇朝在继统方式上的选择。每次内禅前后上演的充满戏剧性的皇室 父子 情仇背后,透视着从深宫之中、朝堂之上到万里疆场内外的各方角力,也揭开近古皇朝极权模式所面临的新困境。
在中华四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中,对后世子孙起着巨大精神影响的历史伟人,为数并不多 而岳飞则是其中的一位。岳飞 尽忠报国 的精神,他的高风亮节,不仅为表率于宋代,也激励着后世。 在战争史上,不乏好战嗜杀的名将。岳飞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仁心爱物 。他英勇善战,却从未将杀人视为乐趣。这不仅表现在他平定吉州、虔州叛乱和对杨幺叛军的处置上 即使对金军也不例外,这种 以仁为本 、珍视人命的军事观,是十分难得的。 《孙子兵法》是古代一部天才的军事著作,然而自此部兵书问世后,尽管中国历代名将辈出'军事理论上却无重大突破和更新。岳飞反对防守,主张进攻的方针,仁严兼济的治军实践 连结河朔 的策略以及。以仁为本 的军事观,无疑是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四项重要贡献。
本书是一部社科类历史读物。开禧北伐,是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南宋为收复失地之举。这样的国家大事,非止一件事情而已,而是可以上溯,可以下追,可以左右寻源。可以对战争的来龙去脉,远因近程,后果影响,作出分析。本书便是从绍兴和议谈起,顺着历史之河,顺流而下,读者观看当时人事物,从宋高宗到宋宁宗,从朱熹到韩侂胄,从孟太后到李皇后,金国复去又旋来,南宋和议又北伐,良臣将相、宠臣佞幸,换了一批又一批,政局波涛汹涌,暗潮明流,一并具现。 本书便是以 开禧北伐 为中心点,辐射出南宋当时政坛动荡、朋党之争、外交路线、萧墙之内、接班人选的诸多问题。
本书是一部社科类历史读物。北宋王朝由于立国制度和规模的限制,导致先天不足,积贫积弱。如何改变这种困局,成为士大夫的政治理想。熙丰新法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推动的变法,王安石、宋神宗是这场变法的核心人物。熙丰新法是宋代重要的历史事件,贯穿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影响深远。关于熙丰新法以往多侧重于学术研究,通俗性读物相对较少。本书以熙丰新法为中心,采取通俗易懂,历史叙述的手法,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演义,不脱离历史,以真实的笔法走进历史现场,再现熙丰年间宋神宗君臣、帝后势力与变法派之间围绕新法的互动和斗争;以事件为中心,增强故事的吸引性、可读性;以人物为中心,串联历史故事,增强耐读性,普适性。并把熙丰新法置于整个宋代历史,透析熙丰新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
本书是一部社科类历史读物,以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的天书封禅为中心,展现宋真宗朝的政治发展,进而讨论北宋政治的走向等问题。宋真宗阴差阳错幸运地获得了皇位继承权。真宗登基后,通过澶渊之盟,与辽朝达成和议;又暂时取得了西夏的臣服,对外取得了成功。此时真宗本可以将精力放在发展内政上,但他却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精心策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天书封禅活动。这场活动持续了数年,耗费了大量的国力、人力,不仅让北宋错失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也给政治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随着宋真宗的去世,表面上天书封禅活动停止,但它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一直影响着北宋未来的发展。
宋高宗所处的时代是各个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十分剧烈的时代,历史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活剧。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是中国古老的历史哲学命题。两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有一点道理,却又很不完全。历史现象纷繁复杂,难以作科学的剖析和说明。迄今为止,历史学中虽也有一点数学和统计学,但在很大程度上并无数学的精确性。往往出现以下的情况,时势出英雄,却又不能成全英雄,特别是理想的、成功的英雄。相反,时势有时也可让小丑充当主宰国运的角色。结果是一小撮人的闹剧、丑剧和绝大多数人的悲剧交互演出。这本宋高宗的传记,他本人及其宠信者所制造的一个时代的闹剧、丑剧和悲剧,他们在国难当头、国耻深重的情势下,依然制造、纵容和包庇腐败,纵情声色,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书名以寥寥几个单词,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全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宋末年首都临安的日常生活。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
八百多年前蒙古高原出现了威名赫赫、令人闻风丧胆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他的带领下,蒙古各部落走向联合并开疆拓土。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子孙继续其未竟的事业,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将欧亚大陆的广阔疆域纳入到蒙古帝国的版图。然而看似辉煌的蒙古帝 部却危机重重。 在其问鼎中原的战争中,偏安一隅、向来孱弱的南宋成了难啃的硬骨头……
本书分为四章,100余篇,主要讲述了王侯将相、名流士大夫、市井百姓,以及包括疑案、外交、文化在内的冷知识。作者从底层、中层、上层各类人的生活角度出发,将分散于历史长河中的历史碎片梳理出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脉络,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宋朝。
北宋后期的近半个世纪,是政治家们的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时代。北宋元丰八年,哲宗以年幼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朝廷开始全面否定熙丰新政,史称“元祐 化”。高氏去世后,哲宗、徽宗两兄弟,怀着继承父志的理想,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复兴”之路。在哲宗短暂的亲政岁月中,着眼于对熙丰条法的恢复,却造成了严重的新旧党争。而徽宗在漫长而活跃的皇帝生涯中,为了 父兄之治也是新政迭出, 终却令大宋顶着虚假太平的帽子轰然倒塌……
举目四顾,豺狼遍地,有王法管不住的藩镇,有分庭抗礼的藩镇,有垂垂欲动的藩镇,更有契丹铁骑的肆意掠劫,当时朝廷虽在,天下已亡。 公元927年至公元951年,大宋前三十年,是中国历史的暗黑年代。了解这三十年,就明白何为野蛮与残暴,就明白大宋王朝为何被称为文明盛世。 大宋立国前三十年是豺狼纵横、铁骑肆虐的兵场,是藩镇割据、分庭抗礼,阴谋与残暴罪行的发生地,是文明沦丧、道义尽失,让世人噩梦不断的炼狱。 大宋立国前三十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篡逆成灾的动乱史,一部被鲜血与悲情遮蔽的中国人的苦难史。了解这三十年历史,看清五代乱世的因果,就明白大宋帝国的由来,明白赵匡胤建构并推演大宋文明的良苦用心,明白中国为何演变至今日样貌。 作者博览万卷,披阅十载,以正史为胚,野史为料,依年代顺序,透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