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荧、俞钢编写的《中国历史悬疑系列(宋元卷) 》选入的91篇文章,内容从陈桥兵变、宋仁宗生母之谜、《清明上河图》真迹何在到《光明之城》的真伪,涵盖了宋元时期各个方面的历史谜团。在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的基础上,作者结合*新研究成果,对这些谜团进行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清思路,了解历史真相。
本书通过详解十八处南宋历史遗迹,将作者探访历史遗迹的经历、历史遗迹的现状和在此地发生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从 宋金战争 南宋朝廷内部和战之争 理学家与权臣群体的权力斗争 南宋的灭亡 四大主题,向读者介绍与史书中不同的南宋历史。
1.专业学者,文献可靠:作者温海清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矢志于蒙元史研究多年,精熟相关史料原典和研究论著,对蒙元史的古代典籍《史集》《蒙古秘史》《元典章》《元史》等了若指掌,对中外的蒙元史的研究成果也十分熟悉,为本书的文献史料依据提供了可靠保障。 2.用语通俗,文笔细腻:作者语言不仅通俗易懂,难能可贵的是,文笔比较细腻,行文没有生硬之感,文法也合乎逻辑,不同于一般史学作品的晦涩难读。作深入浅出的勾画,着重于从欧亚大陆世界体系以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的角度,展现蒙元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意义和地位。 3.故事性强,图文并茂:本书每章都有大量的历史故事穿插其中,引人入胜,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作者尽力还原历史现场及当时人的切身感知,通过细节勾勒出一幅别开生面的游牧帝国与世界历史。
本书融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纪传体、章节体等几种体裁于一炉,而尤以纪事本末体为全书主干,编制各朝史实、制度、学术、文学、风俗、□□等,并辅以图表,以简驭繁,条目清晰,内容丰富,堪称能够将变乱纷呈的宋辽夏金元历史和关系史厘定清楚。 邓之诚采用顾炎武 搜落史料,印证实物 的史学观点和治史方法,书中大量采录原文,一字不易,涉及正史、编年、别史、典故、传记杂事、碑版石刻、州郡地志、文集选本、稗官小说等,取材广阔,考订精严。顾颉刚认为本书 能达到理想地步 。作为一部颇具特色的历史著作,本书自问世以来就在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长时间用作高校中国史教材,一直到今天,仍是青年学生学习历史的之书。
忽必烈是中国和蒙古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了蒙古族从早期的游牧奴隶制到中原封建制的飞跃,创建元王朝,行用汉法,统一全国。他的活动,对中国疆域的奠定,多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以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巨大的影响。本书充分肯定了忽必烈在上述诸方面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详细分析了在其治下蒙古贵族、色目人及汉人官员间相互倾轧、争夺的政治升沉,其纵横捭阖的政治权术以及穷兵黩武的对外侵略战争等。本书是我国部系统研究忽必烈的专著,立体展现了忽必烈跌宕起伏、功过纷纭的一生,同时也是探讨元朝政治史的一项重要成果。
随着宋军在崖山海战中全军覆没,立国300余年的赵宋王朝*终灭亡。 回望300年王朝浮沉,大宋承唐末乱世立国,却从未能完全恢复汉唐时辽阔的疆土,又遭逢 靖康之耻 被掠去半壁河山,偏安秦岭、淮河以南。政治上重文轻武,策略上守内虚外,大宋王朝终日周旋在强敌环伺的夹缝里,直至在蒙古铁骑的崛起中灭亡。 但正是这同一个宋朝,无论是士大夫政治的成熟,农业文明精致内敛特点的强化,商品经济、手工业的显著发展,还是技术领域众多的创造发明,思想领域划时代的迸发创新,皆被认为打开了中国帝制王朝历史演进的 新局面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价: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何以同一个宋朝,一面有历代的积贫积弱之讥,另一面却又达成了精神气质、思想文化上旷古烁今的成就?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窥入历史的
本书通过梳理北宋前期的政治过程,分析宋代古文运动展开的历史脉络。上篇探讨1008至1033年的所谓 天书时代 ,如何在真宗与徐铉后学的合作下,融合汉唐经学、谶纬学、道教思想于一体;下篇探讨仁宗朝的古文运动如何在批判天书时代的政治文化中诞生。为探讨此一政治过程,本书所关注的士大夫群体远多于范仲淹及其政治支持者,从而深化仁宗朝古文运动的历史过程。本书认为,天书时代是赵宋君臣将汉唐君主对 太平 的想象与操作,进行总结性的重组与展示,以为统治的正当性张本;天书时代在仁宗朝的破产,意味着此时士大夫反省,甚至放弃汉唐儒学所赋予的政治理念。是故,从天书时代到古文运动,可谓是中国政治史与儒学史典范转移的关键时期。
张荫麟生前对于《中国史纲》的宋史部分已有写作规划,即:一、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二、北宋的外患与变法;三、宋代的文学与思想;四、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五、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但写作未半,即已去世。本书以张氏拟定章题为纲,收录已成文的*章、第二章及中辍的第三章*节全部内容,并将张氏所撰论文中与各章主题相关者择要选编,附于各章之后,以便读者加深对宋代历史和张荫麟史学成就的理解与认识。
本书以宋代政治史的书写为主干,将两宋分成兴起、守成、争执、突变、中兴、僵持和沉沦七个时期,详细梳理了宋代政治演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宋朝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每个时期的政治状况、军事形势等皆有精到的分析和概述。同时,该书还简要叙述了宋朝周边的辽、西夏、金、蒙古等古代兄弟民族政权的兴衰,以及彼此之间战争与和平、分歧与合作的关系。另外,该书对宋朝的政治体制、经济、社会与文化也有简明扼要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坐开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重文抑武的王朝,在开国之初是怎样一番刀光剑影的征伐。定蜀地,收南唐,灭北汉 一系列战事奠定了赵宋王朝坐开封的基石;杯酒释兵权、庆历新政、熙丰变法、元祐更化 一系列改革又开启了赵宋王朝的共治时代。从宋太祖、宋太宗到宋仁宗、宋神宗,一个战乱频仍的衰末之世终成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想王朝。
本书着力于为王安石辩诬,为恢复历史上本来面目的王安石贡献颇多。 自1950年代以来,作者四次为王安石写传,本书为后一个版本。王安石是北宋政治改革家,对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变革都有理想和抱负、韬略和办法,他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 的精神,积极推动以富国富民强兵为宗旨的变法革新运动。 面对大量史料,作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全面客观地把握王安石的人格和业绩、气度和胆识,清除近千年来以莫须有的罪名丑化他的种种谤言谤语、虚枉记载,改变千年来所铸成的传统成见,恢复他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展示了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的图景。
11世纪,宋、辽两大国并立之时,活动在 白山黑水 地区的女真诸部,逐渐发展壮大,形成统一之势。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为了摆脱辽天祚帝的统治,主动兴师夺取宁江州等边陲重镇,然后讨征辽东,席卷燕云、深入塞北,经过十一年(1114 1125年)的作战,在宋军的遥相呼应之下,最终灭亡辽国。女真人在对阵辽军的过程中,常常以少胜多,由此赢得了 女真满万不可敌 的盛誉。 作者长期研究古代战史,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搜集研究,没有将史料简单地堆砌,而是删繁就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双方决策与两军对阵的具体过程,并从中总结出战争的发展规律,力图揭开输赢的秘密。 读者从中可以观摩到女真骑兵与契丹骑兵、宋军步骑兵的对决,女真攻城法与宋军守城法的对决,领略火器与冷兵器并存、兵法交流频繁时代的战争的精彩画面。
本书延续了卷的风格,通过严谨细腻的文字、引人入胜的内容,向读者展示宋徽宗时代的风起云涌。作者将这个时代比作拼图,在时代的拼图里,有人活的精彩,有人过的平庸,有人万众瞩目,有人悄无声息,有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凡此千人千面,恰是时代的内涵和精彩。文中全面描写了宋代的繁荣与倾覆,承上启下宋徽宗时代的三卷。蔡京、李师师、梁太后、完颜阿骨打,以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串起两宋、辽、夏、金、元三百余年的历史。以现代史家之眼,还原宋徽宗的真实生命历程,以趣味笔法带读者领略宋徽宗时代的魅力。
《战厓山》向人们展示了风雨飘摇的赵宋王朝,面对强大的金军和元军,那些有志之士如何拯救将亡之国。辛弃疾、韩侂胄、李庭芝、文天祥虽挺身而出,浴血奋战,但终难转大势。公元1276 年,宋恭帝率百官向元军投降,临安陷落;公元1279 年,元军围攻厓山,陆秀夫背起宋帝昺毅然蹈海,宋朝灭亡。厓山之战书写了赵宋王朝覆灭的悲歌,展示了宋朝最后的风骨。
熙宁二年到熙宁八年(1069—1075),是两宋历 一个罕见的喧嚣时代。一方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紧锣密鼓地推行新法;另一方面,围绕每一项新法的酝酿 ,新法派和反对派都势不两立,吵得不可开交。 本书借着重审史料中对王安石众口一词的评价——“强辩”,考察这场新法大辩论中两方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思想,观其汇聚,观其沉淀,观其激荡,观其向后变化之端倪,由此勾勒出一个有血肉、有生气的熙宁政治的独特面貌。 熙宁变法,就像一个超大型的思想实验场,使许多重大政治议题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但为什么没能通向成功的变革?本书从政治思想层面入手,通过剖析宋代书生政治家话语背后的思维框架,及其在政治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以北宋端拱至皇祐年间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为线索,以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吕夷简、韩琦、富弼等诸多著名历史人物间的交集为视角,以《宋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为依据,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60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部:风云际会,主要介绍与范仲淹同时代的大人物间发生的故事,意在交代范仲淹所处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同时还介绍了他少小立志、寄人篱下、良相良医、断齑划粥等生活。
蒙元灭亡南宋的历史,其实很多国人都早已耳熟能详。但无论是 大哉乾元 的感叹,还是 崖山之后无中国 的悲悯,感性的认知并不能真正诠释那段风起云涌的 大时代 。本书将首次运用西方 年鉴学派 的理论,以空前的 长广角 的视野为读者还原那段百年历史。系统的展示当时东亚大陆各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社会生态,以及其兴亡背后的真正推手。
一部讲述宋辽澶渊之盟的通俗历史读物。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崛起于漠北,统一契丹各部族,开始与中原政权相抗衡。1004年(宋景德元年,契丹统和二十二年)秋,契丹天辅皇帝与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南犯。宋真宗针锋相对,御驾亲征,双方对峙于澶州(澶渊)。冬十二月,宋辽议和,缔结盟约,实现邦交正常化,是为 澶渊之盟 。一纸盟约,戏剧性地结束了双方数十年的恩怨,化干戈为玉帛,宋、辽各自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时期。宋、辽百余年无战事,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百姓无罹兵火,社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澶渊之盟 的积极性毋庸置疑,但盟约自缔结之初便聚讼不已,有说是城下之盟,有说是共赢的和平条约,有说是宋王朝的奇耻大辱,更有甚者将北宋羸弱直至覆亡归咎之。其实,契丹与北宋倾其所有的这次争锋,是关乎双方国运之战,谁
发生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是历史上一场国破家亡、天崩地裂的大悲剧。那么导致两个同朝在世皇帝被俘的靖康之变是怎样发生的呢 ?一个繁华而富足的 世界中心 怎么竟被兴起时间不长的女真人如此轻而易举地毁灭了呢?庞大而文明的北宋帝国何以在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呢?岳飞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壮士的慷慨悲歌声中,又是带着怎样的遗憾和深痛? 本书通过长时段、多层面的考察,全景再现北宋王朝衰亡的过程,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发人深省的思索和解答。
《忧边患》向人们展示了与宋朝为邻的辽夏金政权为何会跟宋朝发生边境纠纷和战争,游牧民族政权又是如何兴亡的。党项建立的西夏,与宋朝打了五次宋夏战争;契丹族建立的辽,数次攻宋,给宋朝带来较大威胁;而女真人建立的金,灭掉了辽,又对宋朝进行多次攻略,掳走徽钦二帝,灭亡了北宋。宋、辽、金、西夏之间的多元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和军事扩张,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造就了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书写了一部悲壮华丽的历史诗篇。
公元1118年,大宋周边,辽朝正在急速衰落,女真已是如日中天,西夏依旧傲然挺立。东京皇宫内,一场生辰宴会正待进行,主角是宋徽宗*宠爱的柔福公主,徽宗却不见了踪影。借着等候徽宗的时机,我们在时空中切换,站在徽宗的视角,脑补他作为大宋皇帝,需要了解的内政外交和历史背景。逛逛繁华喧嚣的东京城,回顾徽宗成长、登基之路,历数北宋皇宫里那些女人的往事。讲述天祚帝之前辽朝那些大人物的故事,还有党项民族自拓跋思恭到李元昊的奋斗史。徽宗终于回来了。他并非如大臣们想的是去寻欢作乐,而是办了件机密事。这件事,直接改写了徽宗本人,还有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
宋史难治,实在是因为它是中国历*矛盾的一笔,本书可谓是迎难而上。作者没有将笔墨放在众人皆知的外在病因上,而是深入宋人的内心,去挖掘大宋帝国衰亡的内在病因,向世人展示了宋人的无奈、无能、无聊乃至无所事事的心态轨迹,构成了一部大宋衰亡的心史。对这个只剩下半壁河山,经济却超过了盛唐;党争不止,却形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对外软弱无能,但无妨他们的皇帝成为历朝历代帝王中文化修养*的朝代,没有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正因为如此,当它转化成历史故事时,会令人惊奇地好看,因为这里的人真实,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英明之处也有糊涂之处,就像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