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六篇讲座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单元: (一)《华夏群星闪耀时》是最简版的北宋政治文化兴衰史。上篇介绍北宋前中期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展现 帝制时期儒家政治的最好成绩 。下篇讲述 大变法 如何造成了 北宋政治的法家转向 ,是 最好成绩 的消失史。 (二)《东坡过岭》讲述 过岭 之后的苏东坡在惠州的快乐生活。《苏轼,在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苏轼兄弟是如何看待司马光和王安石的。 (三)《帝制时期的王朝政治:我的想法和做法》试图从《白虎通义》等帝制国家官方树立、承认的理论文本出发,抽象出帝制时期王朝政治的理想形态,为不同王朝的政治史研究建立坐标。 (四)《传统中国,何为真实?》讨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古人所说的 真实表达 (或者说 实录 ),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 真实表达 ,真的是一回事吗?
10世纪 14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期,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先后建立的辽、夏、金、元四个少数民族政权,不仅成为广阔草原的霸主,更越过草原界限统治了北方,乃至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 传统历史学家以宋朝为正统,这些少数民族王朝往往被视为配角,作为落后者和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历史叙事中也被忽视。实际上,从东北的原始旷野到西北的戈壁绿洲,在兼具游牧、渔猎、农耕经济和多民族、多文化共处的疆域内,这些王朝在各自不同的传统与现实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在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一次次碰撞之中,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发生,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本书由国内辽夏金元史领域的中坚学者联袂撰写,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不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帝国兴衰的深层根源。
我国史学自古以会通为己任,太史公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郑夹漈取历代之籍,通为一书,无不高屋建瓴,以求鸿博。近世以后,西学东渐,学尚分科,史为断代,以求精深,或失褊狭,有昧于史事演进之大势。唐代结束魏晋以来相承之旧局面,宋代呈现历史文化之新面貌。唐宋之间有一个长期的变革过程,唐宋并称,既有文化形态上的相继,又有历史风貌上的转型。时代特色及历史定位,要求史学研究突破单一的唐史与宋史研究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旧局面,构建 唐宋史观 的新思路,树立 唐宋史研究 的新框架,在更为宏观、通达的历史视野中观察、理解从中古到近古的唐宋之变。编辑部同人创办《唐宋历史评论》,正是这种学术新思路的践行与推动。 《唐宋历史评论》以关于唐宋历史的专题研究与评论为特色。主要刊发问题导向的关于唐宋历史专题研究
13 14世纪,蒙古统治下的元朝和伊利汗国关系密切、交流频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对伊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书聚焦蒙元时代中国西迁伊朗的移民群体,以及元朝和伊利汗国之间的使者,考察他们为中华文明西渐所做的贡献。同时,重点讨论了中国物质文化在伊朗的传播,揭示出中国文明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物质文明层面, 中国制造 为改善古代世界人民的生活贡献了巨大力量。
近年来,由于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南宋史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而建炎、绍兴之际南渡君臣的所作所为,不仅左右着南宋初期的政局走向,而且影响着整个南宋的政权格局与历史命运,很值得深入研究。本书为作者虞云国有关宋高宗时代的研究文章结集,内容涉及靖康之变北宋王朝刹那覆灭到建炎南渡高宗政权初步立足的历史过程、宋高宗于岳飞在宋金和战上特殊的君臣关系等,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不仅代表了作者对于南宋初四十年历史的认识, 有助于一般读者深入认识“中国转向内在”这一主题。
司马光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史学 的重要人物,他凭借多卷本《资治通鉴》家喻户晓,也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而闻名。这是用英语撰写的关于司马光从政和思想的著作。冀小斌博士追溯了司马光的宦海沉浮,分析了其保守思想的的优势。冀博士的研究为读者理解宋代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和雄心勃勃的改革运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文笔生动,但又不失学术性。严谨的史料勾陈、史实辨析,辅之以轻松有趣的轶事,不仅有助于说明本研究的分析要点,还使其读来引人入胜。
傅伯星著的《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精)》是一本古代服饰断代史。它将充分展示通史式服饰图书难以顾及的细节、局部和变异,从而使读者对该时期的服饰获得 全面、 立体的认识。本书引用的图例基本上来自宋代绘画与雕塑。本书资料的识别与图例的绘制,全由具有数十年宋史研究经验与连环画创作实践的作者亲手完成,努力保证史料的可信性与插图还原临本的准确性。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在西藏西部地区建立的 古格王国 的早期历史,全书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结合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的相关成果,在考订出10~13世纪古格王国的准确而丰富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的角度,解析这一时期古格王国的政教关系史的基本问题。以10~13世纪古格王国的政治与宗教生活中,政教两界共同参与的各种重大事件的互动模式为线索,考察各阶段古格王国政教关系的时代特点、具体走势和关键环节,揭示10~13世纪西藏社会的世俗政治力量与宗教教派力量的权力关系的具体演进过程。
《唐宋历史评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以唐宋史研究为主的专业历史刊物,以关于唐宋历史的专题研究与评论为特色,主要刊发问题导向的关于唐宋历史专题研究论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学术史为目的的专题述评和书评。文章类别包括论文、书评、序跋、读史札记等。
《唐宋历史评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组织策划的以唐宋史研究为主的专业历史图书。 唐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周秦之变以后再次经历重大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时期,魏晋以来相承之旧局面,赵宋以降之新文化都在此时期发生转变与定型。唐朝以其富强,振作八代之衰,宋代以其文明,道济天下之溺;唐宋并称,既有时间上的相继,又有文化上的相异。唐、宋的时代特色及其历史定位,要求唐宋历史的研究突破原先单一的唐史研究、宋史研究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旧局面,构建 唐宋史观 的新思路,树立 唐宋史研究 的新框架,在更为宏观的历史视野中观察、理解中古史上的唐宋之变。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唐宋历史评论》的出版,正是这种唐宋史研究新思路的践行与推动。 《唐宋历史评论》以关于唐宋历史的专题研究与评论为特色。
金朝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历时120年。在此期间,北部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发展变化不仅对金国本土,而且对同时期的南宋及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金朝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 本书在撰写体例、史料运用和观点方法上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或开拓。如改变了以往断代史著作通篇以历史发展阶段为纲,将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穿插其间,最后简要介绍文化的格局,而将全书分为金朝兴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科技、社会生活5编,全方位、多侧面展现金朝历史;在史料运用上,除主要依据官、私史书文献外,还注重利用碑刻、考古资料,乃至笔记、诗文,扩大了史料来源;在方法上,除使用传统历史学方法外,还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辽金史研究,是辽金史研究名家,撰有专著
《江西通史》是一部系统、全面准确反映江西有人类活动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百姓生活等方面状况的著作。全书共11卷,分别是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清后期卷和民国卷。 本书是吴小红著的《江西通史(7元代卷)(精)》,为其中的一册,叙述的是元代时期的江西历史。 书中对这一时期江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及社会状况做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和介绍。是一部难得的图文并茂的好书。
宋元之交,天下大变,向来固守夷夏之防、自视甚高的汉族士人如何面对草原上来的新政权,这是一个研究知识分子心态史以及知识社会学的极好切入点。本书根据多种史料描摹了处于社会与人格裂变中的汉族士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并且对士人与政权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新颖而又不失偏颇的评价。 本书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森田宪司的代表作,其充分利用了现存的大量石刻资料与拓片,细致入微地研究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形态与真实处境,其与众不同的切入口使其成为历史学界的一项具有标杆意义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反响。
自仁宗朝以降,北宋政府为因应西、北二方面之威胁,以 强兵 为目标进行各种军政改革工作。相关的军事政策不仅形成武举、武学、保甲等长期延续的制度,也改变了以 和戎 为核心的对外政策。从神宗朝开始,拓境行动积极展开,一改之前受制于敌的边防形势。但是,对外战争损耗大量的物资与人力,获致的成果却相当有限,从而在统治阶层内部引发激烈的和、战争议,成为无解的政治难题。因此,宋政府致力军政改革,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是理解北宋后半期历史发展时必须关注的议题。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从公元10世纪至公元13世纪初,与当时的北宋王朝对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南北朝。辽宋分立,各自都按照自己的政治制度与统治模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辽宋以后,元人两次议修宋,辽、金三史,即以“谁为正统”的问题迟迟确定不了而历时80余年不能成书。最后只得“各予正统,各系其年号”而修《宋》《辽》《金》三史。《辽史》虽然首尾欠缺、记事也不完备,但仍然是今人研究该段历史的基本史料。李锡厚先生从事辽史研究30余年,成绩卓著,是国内公认的辽史研究大家。本书即是他毕生研究的心血结晶。 书稿共7章29节、另有绪论、征引书目与索引。分别以不同的篇幅叙述了辽朝的建立、兴盛与衰亡及辽朝的典章制度、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