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25周年精装纪念版,布艺烫印封面,带手绘藏书票,全彩影印顾诚未刊手稿《谈治史》。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消息传到留都南京,立谁为新君的问题就变得迫在眉睫,文武官员纷纷涌动,都想在新君面前占据首功,却不想,这种各怀鬼胎的心思为南明政权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武将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而这些 定策 功臣也造成了南明内部权力的失衡,继而引发内斗不断。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继立,先后与大顺军、清军展开你争我夺的角逐,但激烈的内部斗争,使南明君臣在不停的内耗中,失去了无数翻盘良机,走向了失败
《汉朝大历史》 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本书是史学大家吕思勉的史学名作。从秦末楚汉之争到楚灭汉兴,汉朝时的中国,是当时强盛的国家之一,那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强汉。在这里,有草根皇帝刘邦、政治大佬吕后、有 断袖之癖 的汉哀帝 特色鲜明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汉朝全史,尽在此书。 《唐朝大历史》 唐朝不止有万国来朝的盛世,还有民不聊生的历史。 本书是史学大家吕思勉的史学名作。从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到李渊称帝,唐朝时的中国,是当时强盛的国家之一,那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大唐盛世。在这里,有争权夺位的全能皇帝李世民、开创历史的大女主武则天、权势滔天的宦官李辅国,特色鲜明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唐朝全史,尽在此书。 《明朝大历史》 开局一只碗,结尾一根绳,铮铮铁骨,贯穿始终。 本书是史学大家孟森的史学
本书是关于明嘉靖刻本的断代版本研究,作者遵循版本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以字体风格为主要依据,将嘉靖刻本划分为苏式本、京式本和建式本三类,对这三类版本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了嘉靖刻本的地域差异及其关联,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嘉靖刻本复杂的面貌。 本书分绪论、上编和下编三个部分。绪论概括了嘉靖刻本由明代至今的研究历史,并重点引入 实物版本学 的理论。上编梳理了嘉靖刻本的发展史,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归纳出苏式本、京式本和建式本三种基本类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嘉靖刻本分布与演变的规律。下编选取天一阁所藏135种具有代表性的嘉靖刻本撰写书志,以刻书地为序,全面且直观地反映了天一阁藏嘉靖刻本的特色以及明嘉靖间两京十三省刊刻书籍的概貌。
《被统治的艺术》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 中间地带 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同时使利益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嘉靖帝的四季》 本书用 四季 来比喻嘉靖帝亲政之后,其漫长统治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突出标志在于不同的、强有力的首辅: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分别对应春、
《家人父子》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 话题 人物 (明遗民),《续编》的 制度 言论 心态 ,《家人父子 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 父子 夫妇 ,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家人父子 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 家庭 家族 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萧穆日记》收录萧穆自咸丰十年(1860)至光绪三十年(1904)共计四十余年的日记,其中光绪二十八年日记因稿本散佚而未能收录。日记除记录萧穆生平经历、日常琐屑 外,还勾勒出晚清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书籍活动、学术活动、社会世情等。在文献方面,这部日记详录了萧穆购买、借阅、传抄、校雠、刊刻书籍的情况,具体而微地呈现了一些总 集、别集的经典化过程。在史学方面,这部日记记载了太平天国战争的图景、清廷操办洋务活动的细节和江南社会的实态。在文学方面,这部日记通过对桐城文士日常读书生活和精神 风貌的叙述,展示了桐城派发育成长的文化环境。《萧穆日记》的问世,对于晚清的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桐城派研究均具重要意义。
本书是完整介绍英国近代慈善事业转型的重要学术作品。作者用70多万字的篇幅介绍了英国慈善事业如何从17世纪中期的伊丽莎白体系,途径维多利亚体系,*终成功转型到现代的福利国家体系。 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通过《慈善用益法》,为英国的近现代慈善事业奠定了基础,但这部法律也存在,对慈善事业的范畴限定过死、对慈善目的的变更限定过严、对慈善遗赠的财产种类限定过窄等问题。随着英国完成宗教改革,社会阶层逐步完成更替,一种全新的公益事业开始登上舞台。于是,英国出现了大量社会实践活动家,他们创办医院、学校,并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调查。这些举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开始成为时代主流。政府大面积接手原本为私人慈善组织所占据的领域,开始有组织,有系统的搭建一套国家福利体系
本书是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卫所制度、明代疆域管理制度方面、明代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文章结集。 卫所制度是顾诚先生晚年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他创造性地提出明帝国两大管理系统的论断,并打算作为既《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之后第三部专著的主题。本书另收集有顾先生的参编作品4篇,对明代后期军事、清代的建立、明史研究等进行了梳理。
《洛阳明清碑志(孟津卷)》分为碑志图录和碑志释文两部份,均按立碑时间(墓志为葬年)先后顺序排列。若朝代、年号相同,依月日顺序排列,无月日的排在同年号*后。无确切年代的排在该朝代的*后,再依题目首字的笔划多少顺序排列,笔划少的在前,多的在后。若首字笔画相同,再依第二字笔画多少排列,依次类推。
清末新政是继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后,清政府发动的第三次也是*后一次改革运动,其力度远远超出前两次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及边疆地区的改革。本论文集是2014年7月17~18日在兰州召开的第六届晚清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辑集,共收录论文40篇,内容涉及新政各项改革及清末边政思想、边防政策、新政在边疆、边疆民族关系及边疆新政与近代化等议题,对推动晚清史和清末新政史、清末边疆史和清末民族关系史的研究,都不无学术价值。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自1980出版后,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高度赞扬,是郑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值此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原编者之一郑一均先生在原书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相关历史资料,是郑和下西洋资料最权威的汇编本,也是郑和航海乃至明代海外交通史,明代外交史资料的集大成者。本书增编本对初编本原有章节、内容全部保留,只对极个另地方作了必要的修改。本书增编本对初编本原有分册标准作了改进,初编本从主要内容出发,按章分册,造成上、中、下册厚薄悬殊,中册又分成两大厚册的状况。这次分三册出版,三册厚薄基本相同,上、中册又能按章分册,下册虽不得已以“节”开篇,但保证全书三册厚薄基本相册,匀称美观,此一“美中不足”之处,也就不足以计较了。
本书是一部上起清代先世,下至辛亥革命,包括整个有清一代的历史。全书分两编,上编和下编的分界是鸦片战争。 本书合 史学家郑天挺所编《上编》与南炳文所编《下编》为一部完整的清史名著。本书熔铸各位撰稿人的学术见解与研究心得,吸取了清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详实,生动精炼,篇幅适中,兼顾了学术性与普及性,风格独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全书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结构布局安排合理,尤其是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历史内容设专章专节予以讨论,将时间线索与重要事件相结合眉目清晰,有利于读者研读。二是内容丰富,同时重点突出,善于发掘清史中富有特色的内容,并将之穿插于各个章节,多方面、多角度的记述清代历史上的各种现象。三是在朴素扎实的史实陈述中吸收以往学术成果,并见出独立的学术见解,给读者以意味
本书是一部上起清代先世,下至辛亥革命,包括整个有清一代的历史。全书分两编,上编和下编的分界是鸦片战争。 本书合 史学家郑天挺所编《上编》与南炳文所编《下编》为一部完整的清史名著。本书熔铸各位撰稿人的学术见解与研究心得,吸取了清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详实,生动精炼,篇幅适中,兼顾了学术性与普及性,风格独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全书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结构布局安排合理,尤其是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历史内容设专章专节予以讨论,将时间线索与重要事件相结合眉目清晰,有利于读者研读。二是内容丰富,同时重点突出,善于发掘清史中富有特色的内容,并将之穿插于各个章节,多方面、多角度的记述清代历史上的各种现象。三是在朴素扎实的史实陈述中吸收以往学术成果,并见出独立的学术见解,给读者以意味
书写思想史, 需要创新的思想,而思想史植根于文学史、文化史、文明史。 本书囊括了综合性的文明观照、先秦诸子发生学、历代思想文化的界碑式人物、思想文化向民间的位移、思想文化的边缘活力与外来挑战以及思想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了中华文化的深厚性,中华文化的原创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丰沛性,中华民族文化景观的丰美性。提出思想文化的边缘活力与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挑战,拓展了思想文化史的空间。 展开了一个既有本体性、又有开放性的宏观视野,形成一种深入文明史的思想史。
清末官制变革,将原来“内外相维”格局改为上下贯注,是近代政体转型的重要内容。改制的总体目标是仿照西方,由君主向君主立宪制过渡。清廷试图通过官制改革奠定立宪的官治基础,进而刷新吏治,提挈政纲;可是改制反而导致统治秩序严重失范,社会矛盾急剧尖锐,清廷速亡。其弊端,主要是君臣上下只顾一己之私,阻挠改革,不能回应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结局也与他们的预期相去悬殊。本书引用大量未刊档案与清人文集、日记、书信,揭示了清季改制中新旧体制的复杂纠葛,折射出制度兴革与中西历史传统的缠绕,以及对后来政体设置的重大影响。
柳兆薰手稿《柳兆薰日记》,记载了咸丰九年至光绪十六年间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以一名江南乡绅的视角,真实地记录并还原了一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生活。该日记不仅对 重大历史事件记录详尽,对日常生活之琐事,亦无不详实记录,从中我们可以依稀感受到晚清江南乡居生活的日常缩影。日记是琐碎的,既有乡邻、亲朋的家长里短,也有太平军以及 当时清军抢杀掳掠的真实描述;日记也是客观的,因受众为写作者本人,因此其中所记述的均为记录者的所历所感,因此相较于书本中的历史,它 能真实反映记录者所处的时代特 征。 征;同时日记 是详尽的、无所不包的真实生活,涉及当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