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明嘉靖刻本的断代版本研究,作者遵循版本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以字体风格为主要依据,将嘉靖刻本划分为苏式本、京式本和建式本三类,对这三类版本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了嘉靖刻本的地域差异及其关联,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嘉靖刻本复杂的面貌。 本书分绪论、上编和下编三个部分。绪论概括了嘉靖刻本由明代至今的研究历史,并重点引入 实物版本学 的理论。上编梳理了嘉靖刻本的发展史,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归纳出苏式本、京式本和建式本三种基本类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嘉靖刻本分布与演变的规律。下编选取天一阁所藏135种具有代表性的嘉靖刻本撰写书志,以刻书地为序,全面且直观地反映了天一阁藏嘉靖刻本的特色以及明嘉靖间两京十三省刊刻书籍的概貌。
本文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登峰战略 资深学科带头人项目 清代满汉关系研究(2018-2020) 子课题之一。选编了作者自1987年以来发表的清史、满族史论文58篇,分编为 清初史 八旗制度与社会 旗民关系 三个专题。文集的基本特色:从满族史角度研究清史,从八旗史角度研究满族史;注重利用满汉文档案、契书、碑文、家谱等史料;研究视野从清前史延伸到近代,始终围绕满汉关系的主线展开;继承实证史学传统,解读历史中的疑难问题。
《被统治的艺术》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 中间地带 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同时使利益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嘉靖帝的四季》 本书用 四季 来比喻嘉靖帝亲政之后,其漫长统治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突出标志在于不同的、强有力的首辅: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分别对应春、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 清朝宫廷典章制度 研究项目,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清朝陵寝各项制度的学术著作。清朝陵寝是我国保存*多*完整的古代陵寝,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对清朝陵寝感兴趣的读者越来越多,但是迄今为止,全面系统地介绍清朝陵寝的图书尚属市场空白。为满足广大读者了解清朝陵寝知识的需要,作者以研究清朝陵寝四十余年之功力,历经五个寒暑,遂完成此著作,是其研究成果集大成之作。 全书以清朝官方正史和大量的清宫档案为依据,同时结合作者几十年来对陵寝的实地考察和对社会的调查,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其对清朝陵寝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清朝各陵寝的介绍、陵寝的选址、陵寝的营建、陵寝的命名、陵寝的管理和保卫、祭祀礼仪、与陵寝有关的制度,王公大臣、公主园寝的选址、规制,并附有各皇帝陵的碑文、皇帝表、皇帝陵表
人类历史演变,主要靠文字、文物、口述和音像去传承,其中文字是文明史传承的主要手段。历史如果没有文字记载,今人怎么会知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文字传承历史,贵在一个“正”字。《汉书·艺文志》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言记事,中正求真。许慎《说文解字》日:“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又日:“又,手也,象形。”“史”,就是用刀笔,记言载事,持中公正。因此,“中正真实”是历史学的基本特征。“正说”就是按照历史原貌,向广大受众中正地、真实地讲述历史。“正说”是针对“戏说”而言。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达20年间,中国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清朝历史、清朝皇帝和清朝宫廷,情有独钟,戏说成风。既引发了民众对清史关注,又使得人们对之疑惑不解。人们普遍期待正说清史,
本书是主要依据曾国藩已公开或者尚未公开的亲笔日记、书信等,对他在读书、写字、品鉴、修身、悟道等等方面的言论思想进行分析、总结、评点,既与读者分享了一代名相生活与工作中的故事,又向读者尤其是年轻人讲述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学习工作能够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李兆良编著的《坤舆万国全图解密》通过对明朝时期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详加研究,通过比较14世纪至19世纪间六百多份地图,并综合世界史原始资料,分析地名、语源、地形、按语,解答东西海上交往目前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如郑和下西洋的终点、明代中国人是否到过美洲、谁很先发现了美洲,等等。本书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历史真相,用刑侦推理方法去侦破历史悬案。
站在大历史维度,充分尊重历史真实,塑造了给因袭萎靡、积弊丛生的大明王朝带来清明刚健新风,以忠诚、干净、担当著称,锐志匡时、肩大任而不挠的执政者的真实形象;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中, 再现了大航海的时代潮流、惊涛拍岸的转型时代犹暗乍明、朦胧躁动的历史。小说故事饱满,情节曲折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相当的思想深度。
川边,特指今四川与云南、西藏、青海交界处的藏族地区,旧称康区,现大部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辖地。唐代以降,中央王朝开始在这一地区实行羁縻统治,元时设土司制。至晚清,形势一变,于该区域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将其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统一管辖。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是在藩篱渐失、西南边患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在加强西南边防的战略总体格局中,思谋川边的整治,其对川边的认识随国际国内局势的变更而逐步深化。原先仅为区区川藏通道的川边在清中枢的总体谋划中愈发举足轻重,最终被抬至援藏基地的地位。在于西藏设省不成的情形之下,清廷转而注重川边经营,以图固川保藏。正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晚清几位的封疆大吏鹿传霖、锡良、赵尔丰等人谋划并具体实施了在川边的改土归流、设治、筹建行省等经营活动,执行、推动并发展
本书为享誉海内外的明清史大家南炳文先生的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上编为50篇明清史专业论文,汇集海内外明清史学界众多专家和知名学者,涉及明清史方面关于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相关领域研究,堪称一部极具学术水平的明清史研究专著。下编为21篇访谈、回忆录等,从南炳文先生的生活、交游、学术、人格等各个方面,表达了对南先生六十载研究、教学的深情纪念和回忆,充满温情与敬意地为读者展现一个有血有肉、可敬可爱的史学大家。
本书是 汉学家窦德士的代表作。作品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讲述了大明王朝的边防战史,并从战争史的视角,对明代的政治制度、地方管理、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书将明朝北部边境防御历史划分为14个时期,论述明朝皇帝、官员和将领在实际处理边境防御问题时,是如何思考、争论、做出决策的,探究明朝是如何在长达276年的统治中确保领土完整的。本书为审视大明王朝的兴衰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助于全面认识明朝北部边境的防御体系,有助于了解明朝军事决策机制和军事防御思想的变迁过程,有助于思考北部边防对明朝政治、经济的影响。
逯耀东教授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四十馀年,范围集中于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史学史、现代史学、中国饮食文化史。擅长历史随笔、文化散文的写作,一生勤于著述,笔耕不辍,历年所撰史学论集、散文集二十馀种。《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为逯耀东教授研究魏晋史的代表作,广为学界所知。该书着重考察这一时期史学主流之外出现的一系列非儒家价值体系的新史学写作形式,并结合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流变,探讨这些新史学写作形式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