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 红票 。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 闭关锁国 朝贡体系 文明冲突 等历史论调提出了
这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的新中文版本:经典版。经典版统一校订全书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章,精选黑白和彩色历史图片以及黄仁宇相片、手迹等40多幅,图文相得益彰,采用布面精装形式,为《万历十五年》截至目前内容完善、丰富的版本。随经典版特别附赠《经典的历程》,揭秘本书中文版传奇故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
正德帝身后无子,由兴藩世子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为嘉靖帝,文武百官请其入继大宗,作为嗣子,改认堂伯弘治帝为父,而称生父为叔,自此引发震动朝堂长达二十四年的 大礼议 。 为追尊其生父母,嘉靖帝不惜以武力镇压伏阙抗议的言官群体,导致左顺门血案;编纂《明伦大典》,构建皇权正当性的理论文本;编造罪名以阻塞言路,扼杀士人 为王者师 的政治理想;不断变更国家礼法,名为 恢复祖制 ,实为提高生父的政治地位,巩固自身皇权;又为操控群臣,大张阁权,几易首辅,朝廷政治风气日下,为党争愈演愈烈创造了条件。 本书通过 大礼议 事件,研究明代嘉靖朝政治文化之异变,尤其是围绕嘉靖帝生父朱祐杬神主入祔太庙的问题,嘉靖君臣唇枪舌剑,博弈多年,最后嘉靖帝如愿将生父称宗祔庙,也达成了皇权重塑、小宗变大宗的目的。但嘉靖帝却动摇
他是今天故宫的当家IP,他的故事,是后世无数清宫剧、穿越剧的 大学 。 勤政、多疑、冷酷、重情 似乎我们对这个复杂的雍正并不陌生,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清宫剧,也成功把这位帝王塑造成了我们身边一位熟悉的老伙计。可他到底是怎样的?那段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本书详细阐述了雍正这位 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 的成长之路,以及掩盖在 康乾盛世 背影下的雍正一朝的真实面貌。全书结合了大量的史料分析,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档案文献,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再现了清帝国拐点时期的历史群像。 特别是关于雍正本人,是结合对其他历史性人物的生动描绘所塑造而出。借外部视角、借他人之言,在轮廓清晰的雍正正颜之外,带来一份我们不曾留意过的雍正侧写。而与此同时,那个上承康熙、下启乾隆的雍正王朝,就这样款款而来。
(随机发送作者签名本)大明,一个辉煌又腐朽的朝代,一个血性又刻薄的朝代,一个奇才辈出又奸佞频生的朝代。 大明一朝近300年,16位皇帝各有特点,他们或明或暗,或刚或柔,或暴虐或仁慈,或勤政或懒政,或奇葩或多疑 有的口碑极好,有的风评很差。在十六个皇帝中,甚至找不出两个 雷同 之人。但无论如何,他们在国家层面上均守住了两条原则:一是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二是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 纵观明朝风气,虽不如唐朝奔放,不如宋朝潇洒,但自有一股凌厉之气贯穿始终。无论文人、武士、市民、才子,他们都像紫禁城里的帝王一样,身上流露出这个朝代的精神气质。这是明朝可以诞生于谦、王阳明、海瑞、张居正的原因,也是明朝覆灭后依然可以走出张煌言、史可法、李定国、顾炎武的原因。 这,或许就是孟子所说的 气
本书以治军理政为中心,全面评述了传主的一生事迹。 《全传》前前后后写了十几年,四易其稿,*终写成于1949年初,是***系统研究左宗棠的专著。为撰写《全传》,作者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前人著作,引用书目多达360余种,在已有的左宗棠研究著作中,无能出其右者。为了查找史料,有一段时期,秦翰才先生在上海鸿英图书馆将《申报》从创刊号始至左宗棠逝世止十多年的报纸逐日翻阅一过,而书中引用的《申报》材料不过十数条。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极可称道的。总之,本书足可作为学界进一步研究的基石。
甲午海战惨败,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洋务派失势,以变法图强为口号的维新派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变法运动,然而各方势力在既得利益的驱使下暗中较量,变法最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野心家的工具。改革是共识,而借改革重新分配晚清这块利益蛋糕却是最终目的,更加激烈的派别斗争在一轮一轮的改革中展开,让清王朝逐渐走向瘫痪。无论是慈禧太后、袁世凯、李鸿章、保皇党、满清权贵,还是亲西方势力、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乃至来自民间的义和团,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在权力的漩涡中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而无论是谁,只要踏入权力中心,都将毫无例外地转变成一种势力 既得利益集团,参与到各方势力的殊死搏斗中,最终走向同归于尽的死局,而封建王朝也将随着清王朝的轰然倒下走向终章 翻开本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 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 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
本书以明朝后期的历史为论述核心,运用经济学框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明朝后期的衰落原因,以此揭示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规律。全书以明朝后期七位皇帝的治理情况为脉络,完整展现了明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直至覆灭的乱世图景;以明朝后期的变法为核心,讨论了明朝后期张居正、海瑞及崇祯皇帝等人锐意变法,但面对党争乱局和战争失利,一系列改革最终都走向失败,没能挽救明朝于覆亡的命运,并指出官僚腐败、明末党争是盛世转衰的重要原因。
◎内容简介 本书按明朝历代帝王的时间序列,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介绍了大明王朝近300年的历史。不仅讲述了明朝的启蒙思想、人文主义、市井文化、党社与市民运动、商品经济的兴起,以一种崭新视角展现明朝向近代转型的宏伟历史进程,而且讲述了明朝的官僚政治、君臣冲突、党争与政争、民变与外战等,最终从文化桎梏、体制顽疾、经济畸形几个方面揭示了明朝灭亡最本质的原因。
熊廷弼,明末 辽东三杰 之一, 有胆知兵 ,以严明称,但万历、天启年间因性格刚烈, 好谩骂,不为人下 ,招致颇多非议。他一生三入辽东,终为党争所陷,其跌宕起伏的官场人生,正是晚明政局的缩影。 本书围绕熊廷弼之死,记录了熊廷弼后十七年的人生,以及晚明的边防形势和政治争斗。通过对历史细节的剖析,书中一改熊廷弼过去相对单一化的传统形象,以公允持正的目光审视历史,深挖熊廷弼复杂、摇摆的政治生涯。作者以熊廷弼作为晚明史的小切口,刻画诸多细节,描摹出晚明众多历史人物丰满的形象,还原了大明危如累卵却无以自救的迟暮困局。
清政府为何允许曾国藩等人组建私人地方武装?清政府朝中有哪些高官亲贵明里暗里帮助湘军?湘军与太平军之间发生过哪些战斗?天京之围是如何形成的? 湘军和太平天国是晚清大变局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二者的对抗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从田家镇之战到武昌之战,从三河之战到九江之战,从安庆之战到天京之战,湘军与太平军展开了数次战斗,以天京被围,太平军失败告终。清廷侥幸渡劫,又延续了数十年的封建统治。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昏暗的统治者一个响亮的耳光,促使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走向变革之路。 湘军和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立宪新政等共同构成了晚清大变局历史的丰富内容。本书从湘军崛起的视角观察晚清大变局,围绕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数次战斗来布局谋篇,清晰勾勒了湘军从组建到攻克南京的发展过程,深刻分析了湘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 中间地带 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同时使利益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朝政已成死结、财政陷入僵局、灾变此起彼伏、百姓离心离德,大明渐入死地,正在倾覆前夜
随着 14世纪危机 的爆发,由蒙古帝国构建的欧亚世界体系解体,东方和西方走向分离,逐渐演变为影响至今的近代世界新秩序。推翻蒙古统治的明朝建立起新的东亚体系,在 17世纪危机 到来、明朝终结之后,这一体系又被清朝所继承。 夹在 元末明初 明末清初 两大危机之间的明代(1368 1644)是什么样的面貌?除了残酷、血腥、互相倾轧的政治,这一时期还有哪些看点?明太祖制定的祖制禁锢,其后出现哪些乖离?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又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本书综合多种最新研究成果,让看似 一成不变 的明代变得鲜活、 有趣 了起来。
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古国 中国 是否真的只在昏昏沉睡,等待炮火叩响国门? 明清之际,风云变幻的世界海域之上 一股私人海上贸易势力异军突起 打破了闭锁的国门 与天斗,与海斗,与人斗! 这是一条血拼而出的海路 也是一部中国大航海的史诗 本书对明末清初中国私人海上贸易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论述,聚焦明清之际季风亚洲海域内私人贸易的疯狂与残酷,从海洋角度找寻阻碍传统中国近代化的内因,冀以恢复长期被歪曲、被湮没的中国在世界大航海时代应有的历史地位。 此次出版 精修精校, 新增万字长序,细致解析: 海盗or海商?武力拼出的自由贸易之路 白银and丝绸:海上新丝路开启中国白银时代 月港出发的大航海时代丝路传奇 从保守走向开放:海洋意识萌芽
历史是连续的,在从明至清的王朝更迭中,权力结构的基本盘,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惯性。腐败,正是分析这个权力结构的入口。 本书聚焦明清,以清晰的逻辑和鲜活的细节完整讲述了朱元璋、弘历等人的反腐始末,通过对其背景、历程、结局及影响的阐述,集中探讨了明清两朝深陷腐败泥潭的种种困境。并以 陋规 这一贯穿明清两朝的腐败现象为切入点,再现当时的帝国制度结构以及官场生态,深探明清衰败的根本原因,提出跨越时代的反思。
本书是zhuming历史学家李伯重先生讨论明清江南生产力发展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历史学专著。作者在研究方法的改进上做了努力,例如如何运用经济数学的方法,从宏观方面去分析明清江南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编制社会总产品的投入──产出模型、考察社会总劳动的分配等。本书共八章,每章都是一个专题研究。而研究的重点,在于明清江南生产力的两个方面──发展状况与发展所受到的主要制约因素。
朱元璋率领群雄平定江南,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一方面,他勤政爱民,修养生息,编户齐民,推行科举,治贪打黑,使明朝渐渐步入正轨,焕发出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他晚年丧子,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稳坐大明江山,制造胡蓝之狱,残暴屠戮功臣。本书以史料为基础,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向读者讲述朱元璋治理下的洪武时代。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 火烧庆功楼 ,诛杀开国功臣?常遇春为何会暴死军中?徐达和刘伯温是不是被朱元璋毒杀?本书力图解开历史谜团,详细讲述 明初四大案 的前因后果和朱元璋的八次北伐,让读者了解洪武时代,了解真实的朱元璋。
本书以天下耳目新、君臣争大礼、崇道求长生、海盗乱江南、蒙骑践京华、操术与臣争、家庭少欢情七个专题,再现了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的一生。 年少时,他由宗藩而登临皇位,锐意进取。他惩抑宦官,开放言路,清查庄田,抑制土地兼并 缓和了社会矛盾,一扫武宗朝之颓势。然而,为给父母争名分,他掀起大礼议之争,打压旧勋,朝局为之一变,使 嘉靖新政 过早夭折。进入中年以后,他崇信道教,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甚至长期不理朝政,从而造成国家政治混乱、经济危机、边防屡遭侵扰等弊端。他求仙享乐,荒淫纵欲,却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朝廷的控制。许多重大政治问题,他自有见地,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 政归内阁 的局面,使内阁制度进入鼎盛时期。 本书深入剖析了嘉靖帝的性格,并生动地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波诡云谲、气势非凡的明王朝的切面。
本书就清代内务府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曾发生的故事,以通俗笔调加以展开,展示一个人人熟悉,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机构。 内务府在清代,职能重要,它是皇帝的御用机构,为皇帝服务,从皇帝的吃穿住行到私人小金库,都由内务府掌管。 内务府权势之大,只有皇帝信任的大臣才能执掌内务府。内务府机构庞大,涉及到江南织造局、敬事房(太监)、盛京内务府、御茶膳房等诸多机构,又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钱财。在内务府的历史上,演绎了诸多精彩故事。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1636年 大清 成为国号到1912年溥仪退位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作者将清朝置于历史和全球视野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在他们的制度、物质文化和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在 清朝文化完全汉化 和 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 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开充分的讨论,提供了关于晚期中华帝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且完备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