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精装版)中用四章分别描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强的四个选择,重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在《剿夷与抚夷》中,作者分七节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分析为什么中国没有在工业革命大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的根本原因。在第二章,作者以《洪秀全与曾国藩》为题讲内忧内患,批评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王朝。在曾国藩领导湘军与洪秀全太平军交战的时候,中国又遇到了一次与英法联军的对峙,依然无法战而胜之,只好受尽屈辱后开始一个新的历程,向西方学习。在第三章,作者专讲《自强及其失败》,实际上就是描绘从1860年开始的三十年洋务新政的全景。第四章即末尾一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中,用六节篇幅讲述1895年之后至1930年初期的中国政治史。
本书是历史学家蒋廷黻写给普通读者的近代史通俗之作!本书以极简的文字讲透了中国近百年间历史的演变、文明的冲撞、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其通透全面、不偏不倚,且学术含金量极高。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 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人人也都需要了解的近代史。
在《中国近代史》中,蒋廷黻把 中国近代史 界定为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 ,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成为该书论述的主线。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了 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 的观点。他采用对比的方法,一开始就抓住中国社会的差距说话,指出 到了19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明,而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 。而在《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中,蒋廷黻认为, 中国近代所处的局势确是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中国近代所遇之敌人确是 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并探究 这个大变局的由来及其演化,中国对此变局的应付及其屡次的修改 。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生平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也能与阴暗和谐共处,汪老便是这样一种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尽管生活里穿插着苦难与不公,他依然旷达乐观,这点从他的文字中可见一斑。全书由"写字品画,论艺之道""提笔翻书,学话小议""幕后台前,戏如人生""随笔偶得,杂谈文化"四部分组成,收录了汪曾祺品谈生活与艺术之美的经典名篇。尤其是戏曲部分,是汪老在北京京剧团做编剧时,凭借多年与戏曲打交道的经验所作的见闻记录与思考,每一篇虽然短小却透着理性与睿智。他从丰富的生活小事中.教会我们在日常中也能发现细节之美,在艺术中更能品出生活趣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和总结了历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的问题,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名著,累计发行三百多万册。 原本约70万字,198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由郑惠、陈铭康、郑则民、石仲泉、孙洁人做了简本出版;199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新简本由白小麦、黎钢根据修订本对原简本作了相应的修订而成。本次出版本即为新简本。
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吸取蕴含在中华传统经典中的丰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智慧,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在《平天下》的基础上精心编写了系列图书。全书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老子》《史记》等众多典籍中精选了一百四十余条古典名句,按中国古典的政治理路,分为修身心、明政理、勤学习、爱亲友、会识人、知世情、善为文七个篇目。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精练的现代汉语解析,而且深入发掘和阐发了其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具有当代价值,从而丰富我们的修身为学和治国理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