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 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 ,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 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中国近代史》是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先生自幼饱读诗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是主攻化学,不久转入农学,后进入历史系。先生博闻强记,潜心阅读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国置于世界史的视野里去观察。鉴于当时社会上流布的中国近代史书参差不齐,1926年陈先生萌生撰述近代国史的念头,历时8年(1934年)《中国近代史》成稿,叙述了自鸦片战争至1930年代初的中国历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陈恭禄先生的这部作品既重史料,又兼分析,形成论断。该作品具备雄厚的中西资料基础和开阔的视野,信息丰富,知识性强,可读性强。历史是很好的老师,历经80余年再次修汀出版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史料价值。
本书记述了从鸦片战争到国民党北伐、北洋军阀的覆灭近百年的政治、军事、经济史。材料丰富,叙事准确,分析透彻,评价公允,特别是对历史事件的根源及来龙去脉叙述得非常清楚,使人读了豁然省悟,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好书。 本书是一本经典名著,本书在国内外影响颇大。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说它是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清晰的*全面的评述 对于西方的研究学者来说,作为一种可靠的纪事史和重要资料的简编具有重要的价值 。
本书是 蔡东藩中华史 系列之一,讲述了东汉的历史兴衰。《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当代白话,是为《蔡东藩中华史》。此书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该书在史料上遵循 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 义以载事,即以道情 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本书是 蔡东藩中华史 系列之一,讲述了民国的历史兴衰。《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当代白话,是为《蔡东藩中华史》。此书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该书在史料上遵循 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 义以载事,即以道情 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840-1925插图增强版)》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书是一部中国近代历史通识读本,由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写。全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从鸦片战争写起,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一直写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真实、准确、客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曾国藩、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作品对近代史上这些风云人物的命运、认知与抉择,同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书写,充满了智慧和洞见。 作品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意在通过研究每个时期内对帝国主义的抵抗方案,分析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 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书是 蔡东藩中华史 系列之一,讲述了清朝的历史兴衰。《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当代白话,是为《蔡东藩中华史》。此书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该书在史料上遵循 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 义以载事,即以道情 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