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太平天国史纲》共分为八章,作者分别考证的背景、的酝酿及爆发、十五年战争的经过、《天朝田亩制度》下的社会展望、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影响等方面。著者秉持着“既不歌颂洪杨,也不咒咀洪杨;既不借往事以宣传,也不愿掩饰史迹的真相”的态度,“只求在真确可信的史料中,写出一部真确可信的历史”,正如汤象龙、吴晗先生所评价的“全书结构的严密,资料的丰富,态度的谨慎,我以为在现代中国史学界里,是一部难得的著作”。
本书以从嘉道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中国思想为考察对象,围绕着近代中国人为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富强、文明的现代国家而进行的种种思考进行研究。本书为全面系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巨著,各卷册利用新材料,阐述新见解;注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动态、立体地考察问题和思想。主题鲜明,构建了研究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基本框架,对于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等都有深入的思考。本书揭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世界化与个人的解放。
《抗战时期苏联援华史论》总共9章,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进入局部抗战时期的苏联对华政策开始,到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与中国抗战胜利结束时为止,围绕苏联援华这个主题展开,既突出了主线,又开阔了视野。读这部书稿,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种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全景,随着全景一幕幕地递进,可以清晰而深入地了解抗战时期苏联为什么要对华援助、苏联对华提供了哪些援助、苏联是怎样援华的、苏联援华的效果又如何等基本问题,从而形成对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的系统认识。
次国共合作始末
本书叙述了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的历史。作者认为,晚清呈现出倔强的气质。整个社会在西方文明袭来的时候,表现出保守、顽固的态度,这是晚清“倔强”的主要表现形式。咸丰帝不允许外国公使驻京,为此不惜和英法两国开战;倭仁、李鸿藻、叶名琛等士大夫,他们排斥西洋器物,反对社会变革,顽固得几乎不可理喻;广大民众对西方事务始终持排斥的态度,“反入城”事件、“教案”、义和团运动不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