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1636年 大清 成为国号到1912年溥仪退位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作者将清朝置于历史和全球视野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在他们的制度、物质文化和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在 清朝文化完全汉化 和 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 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开充分的讨论,提供了关于晚期中华帝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且完备的介绍。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 本书囊括了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作者从太平军的角度重现这场运动,通过实地寻访考察,他收集了手稿、宣传单、印章、拓本、钱币等太平军的文物,结合史籍文献和外文资料,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的现实基础,从日常军事行
《中国近代通史 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本书为 中国近代通史丛书 的总论卷,本书分为中国近代史史书编纂的回顾、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若干特点、把握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几个关键问题等5章,并附有 近代中国史事记略 。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近代通史 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 1864)》 本书分为跨入19世纪的中国、鸦片走私与禁烟、鸦片战争的进程与《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起义和建都天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等8章,对两次鸦片战争及期间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林则徐的禁烟销烟行动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历史事件进行了述评。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近代通史 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
本书对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梳理与评价,分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抗日战争初期的对日作战,敌后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与大后方社会危机的出现,战时的文化、思想与学术,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等13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本书起自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858年7月31日),迄于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1904年6月27日),记叙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史事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活动,内容相当丰富,被誉为晚清三大日记之一。据一些学者考证,翁同稣戊戌罢归后,为避忌讳,曾对日记中有关戊戌变法和维新派的内容作过删改。新版首先完善了日记的整体内容。已有的几种本子仅限于 涵版 《翁文恭公日记》所载的内容,即起自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迄于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的部分, 陈版 虽将军机处日记编入,但仅有1883-1884年的中法战争日记,尚缺1894-1895年的甲午海战日记。此次重新出版的《日记》除将此两种军机处日记全部收入外,还有一部分由翁万戈先生提供的翁同龢早期日记,包括己酉夏南归赴试日记(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至六月初六日)和庚戌恭赴西陵日记(道光三十年九月十
本书分为跨入19世纪的中国、鸦片走私与禁烟、鸦片战争的进程与《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起义和建都天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等8章,对两次鸦片战争及期间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林则徐的禁烟销烟行动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历史事件进行了述评。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近代通史 第五卷》梳理了清末民初(1901 1912年)这段近代中国历史转变关键时期的历史。本书试图在进一步揭示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同时,充分加强了对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的研究,尤其是力图揭示新政、立宪与革命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从本书中我们看到,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主要存在着三股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社会政治方案,开展了既互有歧异又相互关联的社会政治运动,三股势力互争雄长。可以说,正是这三股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在清末民初的新走向。作者以详实的资料、通俗的语言、清晰的条理逐一记述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全面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此次全新修订版
本书辑录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时期有关军事方面的档案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日作战方针的变化和两个战场重要战役的情况,以及日军侵华暴行,它对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代史研究》创刊于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业学术期刊,在业内享有良高声誉,在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中均名列前茅。这个刊物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当代学术的恢复和发展,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与成就。 在其40年的发展历程中,《近代史研究》一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并见证了数代学者的成长。作为一份重要的学术期刊,《近代史研究》以其对理论和方法论的重视和专业研究的精深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面貌、走向、风格都有一定影响。 《近代史研究》40年文存五卷本,精选自期刊成立初1979年到2017年40年间共100余篇优秀论文,这些论文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展现了我国近代史学人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做出的贡献。
本书取材于法国《画刊》《世界画报》、英国《图片报》、意大利《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 《画刊》《世界画报》等法国画报创刊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世界上*早一批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期刊。该部分10余万字特约记者现场报道及近260张稀见版画为国内首次出版。 《图片报》创刊于1869年,收录众多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大幅单页和对开版画,因而成为全球画报界的翘楚。 《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意大利彩色画报创刊于19世纪90年代,是目前罕有的可以与法国彩色画报相媲美的涉及中国题材的画报。填补了中国早期影像历史的诸多空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出版价值。
本书取材于《伦敦新闻画报》《图片报》,共收录500余幅版画及10万余字原刊报道。这批在中国权威收藏机构都难得一见的版画,不仅填补了我国庚子事变影像在出版领域的空白,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来审视这段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 《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份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报纸,自1842年创刊以来,始终把图片质量放在*位。庚子事变爆发后,《伦敦新闻画报》密切关注事态进展,迅速向中国派出记者和特约画家,并刊登了许多在华英国官兵、传教士、外交人员的速写、照片等影像资料。 创刊于1869年的《图片报》是《伦敦新闻画报》强劲的竞争对手,收录了众多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价值的大幅单页和对开版画,为全球画报界的翘楚。
《近代史研究》创刊于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业学术期刊,在业内享有良高声誉,在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中均名列前茅。这个刊物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当代学术的恢复和发展,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与成就。 在其40年的发展历程中,《近代史研究》一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并见证了数代学者的成长。作为一份重要的学术期刊,《近代史研究》以其对理论和方法论的重视和专业研究的精深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面貌、走向、风格都有一定影响。 《近代史研究》40年文存五卷本,精选自期刊成立初1979年到2017年40年间共100余篇优秀论文,这些论文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展现了我国近代史学人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做出的贡献。
本书以从嘉道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中国思想为考察对象,围绕着近代中国人为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富强、文明的现代国家而进行的种种思考进行研究。本书为全面系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巨著,各卷册利用新材料,阐述新见解;注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动态、立体地考察问题和思想。主题鲜明,构建了研究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基本框架,对于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等都有深入的思考。本书揭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世界化与个人的解放。
1895年,清朝被日本击败,在中部引发爆炸性回响,激进变革随之次第展开。在更一般意义上,这也是之后半个世纪中国巨变与革命的开始。以一场场内外战争与革命为背景,中国各阶级不断试图变革政体,改造社会与文化,其目标则是重塑国族,挽救危亡。 本书对这一转折性巨变过程做了全景式叙述。以时间为经,主题为纬,以叙述史学为基干,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次第阐述这半个世纪转型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示出近代中国复杂而痛苦的诞生过程。本书充分吸收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果,注重通史与专题研究的平衡,可看作新世纪中国近代史撰述的综合性成就。
《历史其实很有趣》 尽管那些往昔的古人已经永久地沉睡,可他们当初一个思想的变化或是对一件事情处理得稳妥与否,却对我们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乃至他们自身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从历史人物出发,通过一些人一些事,与读者一起回顾历史的一个个精彩片段,耐心品味当年之人的是是非非,喜怒哀乐,可以以史为鉴,在反思中提升自身悟性。假如这些有趣而又厚重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好当下的一切,规避可能犯下的种种错误,那么它曾经的一系列衍化就会因为我们重新地理解,而在此展现不一样的价值。 《三国*很有趣》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烽火连天、刀兵四起的时代,这是中国历*为精彩的乱世。全书史实翔实,贴近真实历史,诙谐叙事,通过写人物的命运,来写时代风云,通过写时代风云,来写历史规律。把英雄请下了神坛
本书是中国社会及生态*详细的记录。本书观察与记录的内容包含地理、交通、民族、人口、信仰、语言、教育、医疗、灾疫、习俗、物产、民变、社会变迁等方方面面,堪称一部二十世纪中国国情及各地民情的民族志。同时,又因这些传作者深入内地、深入底层大众,他们的视角及记录很多为中国史籍所未载或语焉不详。同时还必须强调的是,他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些照片也都刊登在这本月刊上(早期是铜版画),左图右史,极大地增加了可读性,也丰富了刊物的史料价值。
本书为大型图片集,共收有500多幅从未公诸于世的清末民初老照片,选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的莫理循档案。 莫理循(1862~1920),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1897~1912),*总统政治顾问(1912~1920)。他在北京居住了20余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他身后留下的图片资料约3000余幅。旅澳历史画家沈嘉蔚从中精选主要部分并作了必要考证。本画册分为《北京的莫理循》、《世纪之交的战乱》、《目击变革》三册,含庚子事变纪实、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变迁、清末民初民情风俗、莫理循与中国仆人的友谊、莫理循与清民初在华洋人等专题内容。除老照片外,编者还精选了少量文物照片,如孙中山于1906年印的钞票;大清邮票上加盖*邮戳的明信片;李鸿章、
家书 收录了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子女等的一千多封家书,内容十分丰富,也展现了 道学先生 曾国藩温晴的一面。 家书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从修身养性 、修身立德 , 到培养 战胜绝境的胆略 、 众不同的气质, 小有 巧处人际关系 ,大 到为官之道,应有尽有,而且见解深刻,扣人心弦。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 立身、立功、立言、 治政、治家、治学 的成功之 道。 书札 是曾国藩写给长官、朋友和署僚的私人信函。 曾国藩写作的对象, 有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中兴名臣,也包括郭松焘、薛福成等开明西向者,涵盖军事、实务、时政,包络广泛,内容详实。 书信按照写信的对象进行分类,对每个人的信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便读者查阅。 日记 收录了自道光十九年起的所有日记,全面展现了曾国藩在人伦、家庭、事业、
《王乃誉日记(套装1-5册)》起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元旦,止次年(1906)丙午闰四月十九日。日记天头空白处每以二三字撮记当日要事。正文记节候天气、新闻时事、乡人存殁、人事往来、自作书画印诗文、所见所收金石书籍古物。二子国维、国华有信函往来,也均予记录。日记所记王国维事迹,非常有价值,如记王国维收藏金石、考释金文的时间,关于罗振玉、王国维筹划入学部任职的情形,王国维撰写《去毒篇》《人间嗜好之研究》之原因,以及海宁史事资料等,为相关之学术研究提供原始的文献资料。王乃誉于壬寅年日记有自跋一则,曰: 余作日记之始岁,尚略讲求字句,以验学问,迨四十以后仅志及日月酬应、米盐凌杂,自此相沿成习而不相加察,且流于浅易龌龊,一无可观。 其记述近代江南市镇经济、文化、社会实貌而言,史料价值亦弥足珍
张泰荣是民国时期奉化慈善事业的中坚人物,参与发起成立奉化孤儿院并历任募捐主任和副院长等职。《张泰荣日记》原稿共存 35 册( 1922-1957 年间一年一册, 1940 年日记佚),记载连续,时间跨度大,比较详细地记录了 1922 年至 1957 年间奉化所发生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情况及其毕生所从事的奉化孤儿院事业。记述范围以奉化为主,也涉及周围地区以至他足迹所至的杭州、上海等城市。他的日记记述内容广泛,涉及政局变革与动荡、社会管理与治安、士绅与民众动态、经济发展状况与变迁、文教慈善,乃至山川地理、自然生态、名胜古迹等方面;又因其个性细致谨慎,笃诚务实,其日记有很强的真实性。《张泰荣日记》是民国史料、特别是地方民国史料的一座富矿,即使一些不惹人注意的地方,如日记每篇开头所记录的每日天气,细至
本书自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与国外的交通谈起,简述闳放昂扬之盛世,如何被历史大势扒至“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进而用十九章,七十万言的篇幅,细述偌大一个中国,如何在内外交迫的情势之下,经历了百余年的震荡、动乱及嬗变。作者悉心描摹其间中外力量之角逐、中央和地方权力之消长,及权势人物和社会精英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种种图存在之努力,为读者提供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完整图景。 本书选取的历史事件和叙述结构,看似与市面上通行的近现代史教科书出入不大,但作者旁征博引,极严谨而客观。在少数客观。在少数流露个人喜好之处,聊聊数语,又极传神。
《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记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派军阀间的矛盾和斗争、政局内幕、重大事件的发展线索及其起因等,翔实扼要。 《直皖秘史》记述北洋军阀的由来和发展、北洋派如何分裂为直系和皖系,以及直皖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者张一麐熟悉劫北京政坛,了解北洋军阀的内幕,所记皆是自己所见所闻,参考价值较大。